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实践与建议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银行,发展,实践与建议
  • 发布时间:2023-12-26 16:22

  石小云

  “双碳”目标提出后,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进程持续加快,中小银行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布局不断加快,但发展模式和配套机制尚处在探索中。本文从战略布局、配套机制等方面对上市中小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和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建议。

  中小银行绿色金融面临多重发展机遇

  绿色金融是政策支持的重要方向。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后,国内正式构建起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框架,《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等支持政策先后出台,引导银行业规范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并加大资源投入,为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绿色金融是中小银行契合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双碳”目标提出后,全国各地加快培育新兴绿色产业,加速传统产业绿色升级,积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地方中小银行发展与当地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区域内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融资需求将持续加大,为当地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较大的市场机遇。同时,随着区域内居民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增强和收入的增长,绿色消费、绿色理财、绿色投资等碳金融需求将不断增长,为中小银行拓宽绿色金融服务范围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绿色金融是中小银行重塑竞争优势的迫切需求。在大型银行业务下沉、金融脱媒、息差收窄等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下,中小银行发展面临竞争加剧、收入和资产质量下降等压力,加快转型并寻求业务新增长点显得尤为迫切。“双碳”目标的提出,将催生大批绿色低碳新业态、衍生出大量金融服务新需求,促使中小银行加快绿色金融业务布局、优化信贷结构、实现差异化经营,进而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

  当前,中小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绿色信贷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绿色债券发行数量不断增加。由于不同地域的中小银行经营发展特点不同,银行间绿色金融发展差异明显。

  中小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模式比较

  绿色战略。普遍将绿色金融提升至战略高度。一是将绿色金融纳入战略规划。中小银行普遍将绿色金融纳入全行战略规划,或将其作为特色业务制定专门的绿色金融战略规划,引领全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二是着力打造绿色发展品牌或建立绿色金融领先优势。中小银行普遍提出通过发展绿色金融、扩大绿色金融规模,打造绿色金融品牌,进而形成绿色发展领先优势。三是制定绿色金融专项行动方案。多数中小银行制定了绿色金融专项行动方案、专项工作计划或工作举措,推动绿色金融有效落地。四是积极采纳国际准则。为融入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多家中小银行采纳“赤道原则”“负责任银行原则”等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性准则。五是加快完善组织架构。中小银行通过在高级管理层下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建立“总—分—支”协同联动的组织架构、设立绿色金融创新实验室等方式推进绿色金融战略规划实施落地,推动业务创新发展。

  配套机制。各行配套机制专业化程度存在差异。一是建立绿色金融制度体系。中小银行普遍在授信政策、业务营销、审批放款、绿色债券、客户分类、绿色运营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二是建立绿色金融准入审批机制。个别中小银行对绿色信贷客户实行差异化信贷准入政策,提供绿色审批通道,提高绿色信贷业务开展的效率,但大多数中小银行尚未建立绿色金融准入审批机制。三是重视绿色金融考核激励机制的建立。中小银行普遍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配置专项额度和设置绿色金融专项奖励等方式,从正向激励和考核约束两方面引导和鼓励绿色金融发展。四是绿色信息披露机制有待完善。中小银行普遍定期编制年度报告与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绿色金融和环境责任履行情况,个别中小银行披露单独的环境信息报告或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协助开展相关研究。但在环境信息披露监管趋严的形势下,中小银行环境信息识别、获取与应用能力有待继续加强。

  产品服务。积极推动产品服务创新。一是打造多元化产品体系。为提升市场竞争力,中小银行普遍加强产品创新,构建多元化产品体系,不断提升综合化、一体化经营能力。二是对公领域的产品创新较零售领域多。一些中小银行结合绿色产业发展特征,创新抵质押产品,满足绿色企业的融资需求,或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和不同行业领域企业,设计差异化绿色贷款产品,但在零售领域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相对较少。三是探索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个别中小银行应用先进技术,通过与多平台、多机构合作,共同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综合性服务,但与产品创新相比,提供综合一体化服务的银行相对较少。

  行业分布。绿色金融行业分布普遍较为集中。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小银行前三大重点关注的领域,清洁生产、基础设施绿色产业升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污染防治及绿色服务也是其重点关注的方向。中小银行对绿色产业投入的占比较高,对绿色服务投入的占比相对较低。

  风险防控。绿色风控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中小银行普遍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探索建设绿色金融风控体系。一是制定绿色金融专项制度体系。中小银行普遍制定了绿色信贷专项管理办法,一部分中小银行针对不同风险类型,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体系策略。二是开展全流程风险管理。将绿色信贷风险管理植入信贷业务管理流程中,通过“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审查,严控资金流向。三是通过应用气候管理工具实现风险管理。运用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等工具对气候环境风险进行管理。四是通过主动收集绿色信息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通过收集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各部门绿色信息实现对企业环境信息的核查。

  科技赋能。金融科技为绿色转型提供新动能。绿色金融具有专业性强、数据处理复杂等特点,金融科技的运用有助于银行实现绿色识别精准化,推动绿色产品服务创新,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整合数据。目前,中小银行普遍在探索将金融科技运用于绿色产业链、客户ESG评级、环境风险识别管理等绿色金融发展领域,推动绿色金融和数字化转型加快融合。

  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主要难点问题

  平衡商业目标与社会价值的矛盾。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尽管多数中小银行已将绿色金融发展纳入战略规划中,但从市场份额看,中小银行参与度很低。原因除了专业能力不足、内部工作机制不健全外,还有其自身商业属性与绿色项目的公益性之间存在冲突。绿色项目通常资金投入大、投资周期长、收益见效慢、环境风险识别困难,中小银行在利差持续收窄趋势下,如何平衡短期业绩回报和长期战略转型目标、兼顾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面临较大困难。

  气候环境风险识别管理难度较大。在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气候环境风险已经成为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但目前多数中小银行不具备识别环境风险和量化评估其影响的能力。一是绿色项目大多专业性强,中小银行人才储备不足,专业化研究能力薄弱,绿色项目评估技术缺乏,对绿色项目的环保风险无法作出有效判断。二是企业绿色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标准不统一,环境数据披露质量不高,特别是作为中小银行主要客群的中小企业披露程度更低,中小银行采集环境信息手段不足。三是缺乏统一的绿色信息披露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中小银行虽然加快了数字化转型,但仍不足以运用科技手段对各类绿色金融业务进行有效识别、跟踪、监测。

  产品创新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一是中小银行金融科技能力有限,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且主要聚焦绿色信贷,主要针对企业客户,对个人投资者的关注不足,无法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市场需求。二是在产品覆盖广度和深度方面,绿色信贷主要用于有政府介入的环保项目,用于中小企业的绿色信贷较少;围绕企业融资需求进行设计的产品较多,而适合个人的绿色金融产品则不足。三是绿色产业在很多领域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技术与市场等不确定性较高,对中小银行绿色金融创新和服务研发能力是较大考验。

  对开展转型金融的路径还不清晰。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服务高碳企业减碳降碳发展的转型金融自2020年起得到广泛关注。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明确提出要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转型金融提出时间较短,银行业对转型金融的发展路径尚不清晰。一方面,高碳企业转型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在气候风险管理、产品与业务设计和创新上的难度较大,持有高碳金融资产的银行信用风险敞口将加大。另一方面,转型金融标准尚未建立,中小银行对重点排放行业的转型路径、减排技术等缺乏深入了解。

  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策略建议

  强化理念渗透。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渗透至各层级。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绿色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底色,绿色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新思想、新理念,应当在中小银行内部加强宣贯。一是加强战略引领。中小银行应将绿色金融纳入全行战略规划,提高绿色金融在行内的战略地位与重要性,引导全行各层级、各条线开展绿色金融服务。二是加强思想宣贯。中小银行应加强员工对绿色发展知识、理念方面的认识,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对绿色金融相关国家政策、产业政策、行内政策制度及管理要求等进行培训,树立全体员工绿色金融服务意识,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工作。三是加强行动落地。中小银行应在行内积极宣贯绿色办公与节能减排,并出台相关管理制度,不断提升行内绿色发展认识与实践能力。

  立足本地发展。深耕本地绿色金融市场主战场。中小银行应充分发挥本土银行优势,服务本地客户、挖掘本地特色与客户需求,提升区域市场的竞争力。一是紧跟政策导向。紧紧围绕区域绿色发展规划方向,支持重点绿色产业与绿色项目,实现市场规模的扩大与竞争力的提升。二是创新担保方式。针对本地客群特点,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积极探索以碳排放权、特许经营权、碳期权等为抵质押品的绿色信贷业务。三是完善产品体系。针对本地绿色金融发展需求,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除绿色信贷外,中小银行应结合本地产业特点与客户需求,在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绿色理财等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四是拓展服务半径。中小银行在做好大中型企业绿色金融服务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本土银行优势,关注本地小微企业、城乡居民绿色消费、理财需求,创新、开发绿色金融零售产品,不断拓展服务边界。

  打造专属服务。建立专项绿色金融长效发展机制。中小银行应从制度设计、组织架构调整、考核激励机制设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强机制建设,助推绿色金融业务的长期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制度标准规范,明确业务概念与边界,不断建立完善绿色金融业务管理制度,提高制度在绿色信贷、风险管理、绿色运营等各方面的覆盖面,推动全行按照既定制度规范发展绿色金融业务。二是完善组织架构。结合业务发展需要建立“总—分—支”协同联动的组织架构,创新打造“单列信贷计划、单列风险管理指标、单列绩效考核和单列绿色金融产业”的经营模式,推动全行绿色金融业务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三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以《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为参考指引,结合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目标与自身实际,将绿色金融发展与绩效考核挂钩,建立健全绿色金融考核激励机制。四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针对绿色金融发展特点,制定绿色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行内绿色金融研究能力,为建立绿色金融长期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完善配套支撑。给予足够的绿色金融配套支撑。中小银行应不断强化对发展绿色金融的支撑保障能力,提升绿色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与金融科技赋能水平,更好地服务全行的绿色金融发展战略。一是提高绿色信贷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差异化、动态化的绿色信贷防控措施。在贷款“三查”、定价等方面采取与传统信贷有所差异的风险管理措施,对出现重大绿色风险的项目或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采取针对性的风险缓释措施。对授信企业经营行为开展动态评估,将其作为企业授信评级、管理与退出的重要依据。二是加强金融创新能力。借鉴部分绿色金融领域领先银行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重塑信贷流程,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缩短放贷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作者系西安银行董事会秘书)

  责任编辑:杨生恒

  ysh1917@163.com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