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是味精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文化,味精,装饰性
  • 发布时间:2024-01-13 12:49

  阿城

  “ 文化” 这个词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 什么事情都说是文化,比如“军事文化”,我认为这相当不合适。那我今天就讲讲为什么文化不是一个装饰性的东西, 它不是味精, 它自己有很实在的东西。

  前两天有朋友警告我:一个东西“ 不是什么” 容易讲,“ 是什么” 非常难讲。但我觉得,“ 文化” 恰恰是特别容易说“ 是什么” 的一个东西。在我看来, 文化是什么? ——文化就是一种关系, 我和你, 你和他, 班级对班级, 学校对学校, 甚至上升到集团对集团、国家对国家, 它们的关系是什么?是“ 文” 还是“ 武”? 中国“ 文化” 的“ 文” 是很早就定下来的,非常简单、明确,它是针对“ 武化” 提出的。周公制礼作乐,这个“礼”,就是文。为什么要这样做?周初建立政权,自己力量小,施行的是军事殖民, 面对的是随时可能出现的武化事件,所以周公为了安定天下“ 制礼”,“礼”就是文的意思。也就是说, 大家放弃武的关系,约定文的关系。

  “ 武” 是什么呢? 只要我的力气大、实力强, 你面前的面包我就抢过来。这就是“ 武”。你的资源, 我一把就抢过来, 你没有办法。这就是武。

  而“ 文” 的关系中, 资源是这样的, 每个人都要有一点, 不能是谁的力量大,谁就可以全部拿走。所以,中国的“文”非常简单明确,就是相对于“武”提出的。那么“化”是什么?是“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 融化在血液中” 是什么意思? 它本来不是血液里就有的东西, 为什么要把这个东西融化进去? 因为它是后天的, 不是先天的。“ 文” 不是我们的本能而是后天的一种规定。“落实在行动中”,就是一举一动, 包括你心里怎么想、怎么考虑这个事等,所有细节、行为,都是按“文”的方式去处理,这就是“化”,就像春风化雨, 把整个的都浸湿了……

  到了春秋晚期, 孔子常常说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心里不踏实。为什么? 因为孔子那个时代, 社会又开始逐渐武化, 春秋晚期非常剧烈,到了战国,就完全是“武”的关系了。孔子那个时代面对的是武化的环境, 他重提周公,是因为当初制定“文”的制度是周公提出的。孔子在晚年, 已经确认自己是殷商的后裔, 也就是周所灭亡的商的后裔。但是, 孔子提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周建立了一个“ 文” 的制度,这个制度非常完整,“郁郁”, 就像森林一样, 有秩序又旺盛。这个“文”的制度,是好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孔子遵从周早期的做法。不幸,他所处的时代,是“武”的时代。

  我们翻看历史年表, 常常会看到文帝、文宗, 或者武帝。在中国传统里,“文”比“ 武” 高, 所以帝王不管生前做了多少“武”的事情,总希望死后给他的号是“文”而非“ 武”。唐太宗死之前对他的小舅子长孙无忌嘱咐了一件事: 我死以后, 你们给我的号不要是“ 武”, 要“ 文”。为什么? 唐太宗的“ 武” 功非常大, 唐初的统一基本靠唐太宗的“武”功,比如收复洛阳, 打得非常惨烈。总之, 唐太宗在老百姓的传说和历史记载中, 他的“ 武” 功不得了, 但是, 唐太宗关心的是: 你不要给我“ 武”, 不要用打天下那点儿事说我,我要一个“文”。所以,“ 文” 在中国的地位相当高。

  “ 文” 是一种关系。文化不等同于知识。现在我们说一个人“ 有文化”, 常常是指他有知识。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文化不是一种知识,它是如何处理相互间的关系,是处理成“ 文”, 还是处理成“ 武”。“ 武” 是我们的动物性。在动物性的角度上说,人的本性是恶,这个“恶”是一个道德判断。人之初,是动物, 动物的世界是一个武化的世界。但我们之所以是人, 是因为我们发明出了“文”,来抑制我们的动物性。

  凡是人发明的东西, 这个东西一定会异化, 这个异化会影响到我们。从周公“制礼作乐” 开始, 中国文化的“ 文” 不断地被异化过好几次, 比较严重的是明清, 宋有一次, 明有一次, 到清是最为异化的, 这导致我们的前辈怀疑文化出了问题。其实按现在来看, 他们言语里处处说到的,是文化的异化,比如吃人的礼教。异化到一定程度时, 人是受不了的,一定要反抗。所以我觉得对于文化来说, 时刻反省和监视的是它异化的部分, 而对于文化来说,不能质疑。

  (沈波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文化不是味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