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屿硐群是自南北朝以来多朝人工采石所留下的遗迹景观。不同朝代的开采技术留下了错综复杂的开采痕迹。各个时代的工人们在实用性和技术的导向下以一种集体创作般的采石工作,间接创造了具备自然原型而又超越了自然的“洞天”。
正如碑和拓、正像和负像的关系,若把从自然中索取的石头视为“正形”,石壁上的凹陷便是石头掏空剩下的“负形”。而整个洞穴作为带有历史痕迹和意义赋予的废墟而言,也可被视作人类行为遗留下的“负形”。在勘测常用的近景摄影测量,是通过对一个对象表面进行精准的三维包围拍摄,获得一组关于这个对象各个角度的照片,最后将这些照片在相应软件中生成3D 模型。该技术常用于复杂的地貌勘探和文物修复等不便直接与对象进行接触的情况。我通过拍摄采石遗址的石壁,甚至是自己的身体、草木、地面、桌子上的小物体,来获取3D模型,包括建模失败的模型,并将一个个3D模型导出成由坐标点组成的点图。这些没有一个来源于一块石头模型的点图,被我后期修剪成石形。最后我将它们经过多次媒材转换,做成看似石头的照片。
万物皆可化为一块如草芥的小石,我尝试利用摄影正负像转换的关系,以虚拟的“正形”去补还采石现场石头被掏空后所留下来的遗迹,或者说是存在于概念中的人类痕迹的“负形”。
评委点评:
周子杰在《补阙》系列作品中首先呈现了对观看的思辨。他在《补阙-残石图》中试图用凝聚了多个时间的摄影集合,探索一种造境术式的图像凝视。在其中,他参考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时空观,通过对多焦点照片的拼合,以及扫射打光的方式创造了观看的流动感。这些图像指向了一个收集于现实但是却无法在现实的时空切片中被锚定的、似真似幻的现场。在《补阙-拟石》和《补阙-还石》行为影像部分,他则借助了摄影延伸出的技术手段来转译人类行为留下的“正负形”,及其互相间的转化。他以不存在的“石头”在《补阙-残石图》的洞穴图景前进行了一场祭祀般的补完。就整个作品而言,周子杰使用了多维而开放的创作视角,对同一个主题进行了不同角度且自问自答式的创作回应,年轻且成熟。
—李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