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见证的“TOP20”

  • 来源:中国摄影
  • 关键字:平台,见证,TOP20
  • 发布时间:2024-01-20 14:18

  作为“TOP20·2023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评审的观察员,我有幸参与了本届评选,见证了20组作品的诞生,也感受到了评委在评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乃至困惑。其实我与“TOP20”平台的渊源由来已久,尤其是2011年首届“TOP20”新锐展的诞生,我作为协会的工作人员——浙江摄影网的执行主编,曾深度参与过组织工作。从研究立项到合作各方的讨论,再到具体的实施安排,我都是见证者,深感其创办的艰辛和不易。甚至前三届TOP20新锐展评审所用的软件系统,也是由我编写的程序来完成的。这一晃,竟然已经过去了12年,而我的视线始终未离开过“TOP20”这一特殊的平台。

  “TOP20”创建的那年,“当代摄影”是各种摄影活动中最炙手可热的词汇之一,无论什么类型的摄影或展览,经常可以看到组织者以“当代摄影”冠名,用以彰显其内容的“先锋”特性。作为“TOP20”平台的承办方——浙江省摄影家协会,虽然谈不上对“当代摄影”有多么清晰的认知和判断,但主观上向“当代”靠近以改变浙江摄影生态的意愿则是十分强烈的。我清晰地记得,当时,周润三、毛小芳等协会负责人通过座谈或走访等形式,通过与很多专家学者以及知名艺术家交谈,探讨在浙江创建当代摄影平台的可能性。

  “TOP20”和“新锐”就是在反复讨论和咨询中逐步形成的概念。为了确保“TOP20”的当代取向以及作品质量,主办方还采用了推荐委员会制度,广泛“举贤纳士”,有效吸引了国内众多活跃的艺术家参与。首届“TOP20”展览作为2010年代官方体制的摄影协会主动介入“当代摄影”的一个事件,曾引起摄影界和艺术界的关注,同时也给组织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主办方对“TOP20”的创建和发展当然是有憧憬的,对可能引发的争议也有心理准备。但摄影界对首届“TOP20”新锐展的反响和争论的强烈程度还是超出了预期。结果公布后的第一时间,网上就开始了广泛讨论,质疑声不绝于耳,各种方式的争论甚至是辱骂接踵而至,更有个别摄影界的“老前辈”,竟在展览现场当着组织者的面指责展览根本就是一个“错误”。

  其实,就我的观察,当时浙江乃至全国的摄影界普遍对所谓的“当代艺术”和“当代摄影”并不十分了解,甚至在创建“TOP20”之前,对那些已经在当代摄影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艺术家也所知寥寥。“新锐”概念的提出更是将“TOP20”这一面向全国的平台完全“陌生化”了,以至于很多摄影人在观看展览之后惊呼“看不懂”。为此,当时作为承办方之一的《中国摄影报》还专门组织过多篇“何以‘新锐’”的类似标题的阐释文章,用以回应众多关注者的疑惑。可以说,自首届“TOP20”开始的关于“新锐”的争议和讨论在浙江摄影界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几乎每届“TOP20”揭晓,针对“新锐”的质疑都会再起。但另一方面,来自更多专家学者的肯定和赞誉之声,也同时在向摄影界传递着浙江摄影正在向多元发展的明确信号。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一直相互交织,直到今天。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锐”慢慢变成了一些人口中的摄影分类标签,以至于在一些讨论场合,常听到有发言者将“新锐摄影”作为一种区别于“纪实摄影”和 “艺术摄影”的特殊类型。

  “新锐摄影”似乎具备了某种可被辨识和模仿的范式,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可以确定的是,第一届“TOP20”新锐作品的产生过程以及区别于所有传统摄影的作品特质,为之后“TOP20”的持续发展和走向奠定了以实验性为主导方向的创作格局,以至于后来者很难通过形式上的简单模仿来进入其中。如果说,省展、国展是传统摄影人可以一展身手的地方,那“TOP20”显然是专为有志于冲破传统束缚而渴望展现更大雄心的拓荒者准备的。“TOP20”最初的组织者不可能预见到时至今日乃至未来的摄影变化,因此也不可能为某种类型的“新”和“锐”去量身定制相应的范式和标准。只是说,组织者从一开始就是抱着对“新”和“锐”的敬畏,或者说怀着开放、多元的摄影抱负,努力营造一个能够持续产生“新”和“锐”的作品创作环境,让艺术家大胆的创新和实验有一个交汇的园地。这才是“TOP20”创建的初衷,也可以被视为组织者一贯的态度——要让摄影打破原来固有的疆界。

  因“TOP20”的连续举办,浙江摄影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尤其是引起了年轻的、有学术背景的一些艺术家的关注。这些年轻艺术家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浙江摄影步入了当代摄影行列,也开启了省级摄影协会主动介入当代摄影的先河。因为“TOP20”的持续举办,解决各种问题以及逐步积累的各方经验,更使浙江摄影具备了较强的力量和韧性,这在十余年国展排名的角逐中可见一斑。

  也是自“TOP20”开始,浙江摄协与院校、出版社、摄影节主办方以及画廊和一些知名艺术家之间形成了常规性的联系机制,包括共同组织展览,共同创办艺术家驻地创作营和各类工作坊等,这都与TOP20平台的创建对浙江摄影生态的改变相关。“TOP20”的持续举办对浙江摄影人的影响更是深入而广泛,从最初的“看不懂”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讨论、尝试创作、踊跃投稿,这种改变到这届达到了高峰。本届共收到1516位摄影师的作品,应该是“TOP20”历届征稿中投稿人数最多的一届。显然,历时12年连续7届的“TOP20”新锐展已备受关注。

  今天来看,至少在浙江范围内,“TOP20”已然被广大摄影人接受。或许这意味着新拐点的出现,不排除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新锐”艺术家是由传统摄影人转型而来。这是喜是忧,目前还无法判断。不过,在这次评审中讨论和争议的几个问题,还是值得拿出来跟读者探讨一下。我简单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关于艺术家身份的问题讨论。如果说“TOP20”是中国当代摄影艺术的一个窗口,那么作品重要还是艺术家重要?作者的身份、职业倾向与创作方式跟作品质量是什么样的内在关系?这类问题在这次评审中被反复提及和讨论。比如,有的投稿资料显示作者是一位摄影爱好者,那评委能否以此判断其无法像艺术家一样去思维和创作?而此时此刻作品的形态和样貌即使与“新锐”有些形似,但往往也会给评委留下模仿的印象,由此便可能失去参与最终角逐的资格。有些作品的阐释被反复阅读和讨论,很显然,评委们是想通过阐释解读出作品的思维模式和创作逻辑,甚至包括对艺术的思考,以此作为确认其艺术家身份的合理依据。如果作品晦涩难懂,也没有合理的阐释,或词不达意,此时作者的作品和创作似乎就变成了让评委茫然的谜题。这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摄影爱好者该不该投稿“TOP20”?入选的概率到底是多大?前面提到过摄影爱好者的艺术家转型到底有没有可能实现?这恐怕是需要广大摄影爱好者去深入思考的。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TOP20”的艺术类型问题。摄影到了今天,已经很难按照一个固定标准来鉴别所有摄影的类型划分。通常情况下,大家都是习惯性地按照某平台特有的规则来理解其相应的摄影类型。比如“纪实摄影”“创意摄影”等。那么“TOP20”该如何定位?同时每一届的评委都是会变更的,评委对摄影的理解,尤其是对摄影分类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对作品的评审会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有评委在讨论中指出一组作品“是很好的纪实摄影,但不适合放在‘新锐’摄影中”。也有评委认为某作品“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意,不具备实验性”。有评委指出,既然新锐含有“新”和“锐”,那么实验摄影应该是其主要的特征,或者说应该鼓励艺术家融入更多的实验性和拓展性。在以实验性为前提的情形下,甚至可以容忍作品的瑕疵存在,这种理念得到过历届很多评委的认可。但是评判的依据仍然是有争议的,或者说是难以把握的。所以这就引出了第三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实验摄影?或摄影的实验性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学术界,对当代摄影的实验性或当代艺术的实验性有过很多讨论,也有普遍的共识。但对广大的摄影人而言,如何理解“TOP20”与实验摄影的关系,这其实是一个课题。任正非在谈论华为未来的发展时,曾说过一句很有趣的话:“真正的创新不是靠砸钱就能砸出来的,而是要砸数学家,砸物理学家,是要靠扎实的基础科学研究才能走出来的”。那么从艺术创作尤其是实验摄影的角度而言,样式的模仿,材料的应用,某种技术手段的施加,这种形式上的变化都是可被模仿的。但真正的实验性并不是来自这些模仿,而是更基础的思维模式——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当下这个时代与社会的关注度和感受力,这是很难被模仿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AI(人工智能辅助生成图像)相关作品的讨论。投稿中有很多组与AI相关的作品,评委们对这一问题也有过议论。 AI自动生成的作品是不是艺术?算不算摄影?如果是,那应如何判断和界定?是侧重影像还是判断创作逻辑?AI显然是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回避的突出现实问题。科技与大数据的迅猛发展,在可以预见的不久的未来,AI生成的各类图像一定会席卷而来,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认真思考和严肃面对的时刻。

  这次评审对如何看待AI作品是有过提前讨论的,虽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意见,但毕竟讨论之后,对此类作品的要求更高了,以至于最终所有与AI相关的作品均没有入选。在当代艺术领域,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特殊媒介,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展品中,甚至包括各类主题性展览也都有人工智能的介入。但在摄影领域,摄影本身就是一种工具与媒介的混合体,此时人工智能的介入,同样再次涉及到工具与媒介的双重属性的探索,何以摄影——恐怕是今后面对AI时必须要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这给我们未来的思考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TOP20”已经成为国内最受注目的当代摄影平台之一,这已是毫无疑问的了。但我觉得这一平台的精髓不是介入到了当代摄影,更不是确立了一种“新锐”的范式,而是当初创办者自始至终没有改变的那样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所在——让摄影真正解放自己。“TOP20”在创建之初关注的可能是其开创性,以此带动浙江的摄影生态朝向摄影多元发展。但时至今日,我相信,组织者更多的是希望保留一个可以争议和讨论的园地,让更多新的意识、新的创见、新的实验在这里产生。只有更多的争议、更多的讨论,才会触发更多的实验,才能推动中国摄影真正的发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