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ESG表现的资产配置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资产,配置,投资
  • 发布时间:2024-03-09 16:04

  王海曦 黄 静

  企业ESG表现应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财务报表形成互补,从更长期的视角向投资者提供风险评价和机遇识别信息,引导金融投资有效分配至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基于企业ESG表现进行资产配置,是指银行机构调整传统的聚焦企业信用风险的资产配置方式,在准入、产品配置、额度核定、定价、合同签订等方面对不同ESG表现的企业采取差异化措施。银行机构基于企业ESG表现进行资产配置,不仅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的必要举措,也有助于银行机构从ESG风险的维度加强企业转型风险管理、把握“双碳”目标下的投资机遇。

  基于企业ESG表现进行资产配置面临的挑战

  企业ESG表现的基础数据较为薄弱

  首先,当前企业的ESG信息披露情况与监管是否强制密切相关,自主性、全面性、深入性的披露工作开展较少,ESG信息需求和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在强制程度上,政策对于公司治理维度(G)的披露要求最高;针对环境维度(E)的披露要求,披露对象主要是高污染企业,证监会、生态环境部要求重点排污单位、或违反环境法规的上市公司或发债企业进行信息披露;强制性披露要求最少的是社会维度(S)的信息,企业披露社会维度的信息因此较少。

  其次,企业披露ESG数据的载体不一,增加了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搜集成本。企业可在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年度报告、公司官网、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告等平台披露ESG相关情况,不同的披露载体均覆盖了部分ESG信息,如企业ESG治理结构、重大ESG事项决策等信息,全面搜集ESG表现相关信息的成本较高。

  再者,银行机构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上市公司或发债企业,也包括非上市公司,但非上市公司的ESG披露程度相对较低,银行机构对此类企业开展ESG表现评价的难度较大。非上市企业的ESG表现基础数据通常来源于客户经理的尽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数据难以验证、易受主观判断影响等问题。

  当前ESG表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难以验证

  ESG表现评价是评估企业ESG表现的方法,当前全球ESG评级机构数量已超过600家,万得(Wind)等内资评级机构从2017年推出ESG表现评级;富时罗素(FTSE)等外资评级机构从2018年推出A股上市公司的ESG表现评级。ESG表现评级机构对同一家企业的ESG表现评价存在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ESG表现评价指标和方法并非一致,评级机构具有自由裁量权。在评价指标构建方面,当前评级框架由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大核心内容组成,随着大数据的应用,争议事件打分也成为ESG表现评价框架的重要内容。环境维度通常包含了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和资源、用水情况,社会维度包含劳动标准、人权和社区、健康和安全,治理维度包含税制透明度、风险控制、企业治理、反贪腐等。在评价方法方面,评级机构通常采用打分和评级的方式评估企业的ESG表现,或通过专家打分、大数据建模等方法对不同的指标进行赋权。不同评价指标和方法下的ESG表现评价存在差异,缺乏统一标准的验证,这也影响了ESG表现评价的广泛应用。

  企业ESG表现与信用评级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

  当前研究对ESG表现和信用评级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出统一结论。相关文献综述表明,对于ESG表现和财务表现(如ROE、ROA)之间的关系,58%的研究认为是正向关系,13%的研究认为是中性关系,21%的研究认为二者关系不明确,8%的研究则认为是负向关系。麦肯锡的研究从收入创造、成本降低、法律和监管干预减少、生产力提升、投资和资产优化五个方面构建ESG表现和企业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在气候风险对企业财务影响方面,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提出了政策和法律、技术、市场、声誉、物理的风险框架,以及资源效率、能源来源、产品和服务、市场、韧性的机遇框架。例如,政策和法律风险方面,若温室气体排放价格高企,企业成本将提升;技术风险方面,企业需要承担向低排放技术转换失败的风险,而低碳技术更迭可能导致现有资产减值和提前报废;机遇方面,企业通过低碳能源,减少化石燃料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影响,低碳产品可能获得客户青睐,带来企业收入提升。

  ESG表现评价与信用评级具有相似和重叠之处,如何将二者进行融合,成为ESG表现评价运用于资产配置的挑战之一。ESG表现评价的公司治理维度与信用评级重叠较多,公司治理影响企业运营效率,进而影响财务表现,该部分影响在信用评级中已有所体现;而在环境和社会维度,信用评级也将部分因素纳入了考虑,如高污染企业被处罚风险、生产事故风险、资产报废等。目前部分机构尝试将ESG表现评价结果纳入信用评级,主要是判断ESG表现评价因素对企业信用评级因素的影响。例如,穆迪将ESG融入信用评级框架的第一步是计算ESG分数,第二步是分析ESG因素如何影响企业信用评级结果,将ESG表现评价指标对企业信用评级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进行分级。惠誉则是计算ESG评级相关性评分,根据特定的ESG因素,匹配相关的企业信用水平指标,再确认特定的ESG因素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例如,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质量可能影响到的信用风险指标为品牌定位、盈利能力、财务结构等;能源管理可能影响到的信用风险指标为盈利能力、财务结构;水和污水方面管理可能影响到的信用风险指标为竞争地位、成本结构等。

  商业银行基于企业ESG表现进行资产配置的实践

  目前,银行机构纷纷开展ESG表现评价工作,并积极探索ESG表现评价在资产配置中的应用。例如,建设银行开发了对公客户自动化ESG评级体系,基于行业和规模两个维度设计出74个模型,覆盖70万客户,并探索ESG要素如何融入客户信用评级,促进信贷投资业务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工商银行运用企业环境风险多维度大数据信息,支持在相关流程中实时获取企业ESG信息并自动进行系统风险提示,提升ESG风险管控智能化水平。工商银行同时制定投融资绿色指南,通过ESG风险识别关键点、最低准入标准、优秀标准、绿色投向领域,提高ESG风险防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交通银行把绿色金融作为全集团业务发展的底色,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打造业务特色的全过程。交通银行同时在治理机制、政策制度、风险管控等方面完善绿色金融体系,董事会作为绿色金融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修订《交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办法》,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交通银行浙江省分行开发了全自动化的ESG分析管理系统,涵盖企业公开信息披露数据、浙江省政务开放数据、行内信贷数据、行业数据等多个数据来源,实现数据量化评价与自动化更新,为信贷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评价,弥补了单一财务指标评价模式在企业评价层面的局限性。

  政策建议

  基于企业ESG表现进行资产配置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传统的银行资源配置多以企业信用为基础,形成了以信用风险为导向的方法论。在“双碳”目标下,银行机构构建基于企业ESG表现的资产配置体系,不仅需要从企业ESG表现的维度丰富信用评级的内涵,还涉及顶层设计、业务流程、数字化转型等软硬件的完善与更新。

  完善ESG治理架构,健全绿色金融政策制度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完善ESG治理架构,从董事会层面推动ESG相关事宜,确立高管层和各部门、基层单位在ESG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及报告路线。将ESG相关的工作纳入银行全集团、风险管理等层面的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中长期ESG表现评价的构建和应用目标,建立有效的执行机制,压实相关部门责任,定期督促各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确保各项任务落地。另一方面,银行机构应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制度体系,认真贯彻落实《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推动ESG专项政策的落地,为全行资产配置提供支撑。同时,培养一批绿色金融专业人才,通过外部引进、专题培训等方式不断增强集团层面和各类经营单位相关职工的专业性,为ESG表现评价的应用提供专业化人才力量。

  梳理内外部数据,夯实ESG评价的数据基础。考虑到当前企业ESG信息披露不足,且定量披露不多、披露载体分散,ESG评价体系的基础数据源受限,数据搜集成本较高等情况,银行机构应展开内部数据梳理,形成传统业务中已收集的ESG数据清单。外部数据方面,银行机构可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接,丰富ESG评价的基础数据。政府部门沉淀了环保处罚、企业纳税、企业能耗、社保缴纳等数据,可反映企业环境和社会层面的表现。同时,此类数据具有供给稳定、数据较为真实可靠的特征,可与企业自主披露信息进行验证。通过内部和外部数据的结合,银行机构能逐步形成可长期使用、动态更新、安全可控的企业ESG评价数据库。

  推进数字化转型,自动化形成ESG表现评价结果,为基层减负的同时提高ESG表现评价的质效。一方面,ESG表现评价指标往往涉及较多指标,若采用人工评价的方式,评价人员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易受到评价人员个人偏好、专业能力影响,导致ESG评价结果不可复制等问题。为此,要基于数字化转型的契机,通过大数据技术,将ESG表现评价的共性部分批量处理,达到提高评价效率、提升评价可比性和及时性、避免主观影响的目的。另一方面,不同规模和行业的企业ESG数据基础、ESG相关风险和机遇存在较大不同,应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差异化的ESG表现评价模型。非上市企业自主披露信息较为薄弱,且外部ESG表现评级机构较少关注,此类企业的ESG表现评价结果准确性较难验证,可通过机器学习等方式,不断优化评价模型;对于不同行业内的主体,应识别最有效的ESG表现评价因素,使得ESG表现评价结果能反映行业差异并在行业内具有可比性。

  积极探索企业ESG表现与信用评级之间的关系,完善基于企业ESG表现的资产配置业务流程。国内外ESG表现评价蓬勃发展,驱动因素之一在于其反映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银行机构完善风险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如何将ESG表现评价与信用评级结合,是银行机构过渡到基于ESG评价展开资产配置的基础。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ESG相关的风险和机遇逐渐显现,银行机构可积累相关案例,如新旧产业更替、落后产能淘汰等,展开ESG表现评价和信用评级关系研究,研究信用评级因素会受到何种ESG因素影响及影响路径,探索企业ESG表现和信用评价体系之间的关系。

  基于ESG评价结果,银行机构可统筹评判不同时间维度下企业的财务和非财务表现,在尽职调查、授信审批、贷后管理等流程中把握企业存在的可持续发展风险。对ESG风险凸显的客户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如严格准入、提级审批、名单管理等。同时,“双碳”目标推动生产方式低碳转型,传统产业转型、新能源发展为绿色金融提供了重要的资产配置方向。银行机构应以企业ESG表现为基础,挖掘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的领域,做好长期资产配置。对于具有ESG机遇的企业,可以建立批量营销清单,提供基于ESG表现的创新产品,匹配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方案。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授信审批部,交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