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完善”教育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经济,“完善”,教育
  • 发布时间:2024-03-09 19:23

  文/王慧颖(北京理工大学)

  随着保研结果的尘埃落定,我的专业从经济学转到了教育学。

  之所以从经济转向教育,一是因为北京理工大学的教育学分支中包含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学科方向,与我的本科专业较为契合;二是因为我本身很喜欢教育专业,未来我也有很大概率会选择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行业,这与我本身的性格有关;三是在我本科的学习生涯中,对我影响最深刻的老师都是从事教育学研究的老师,我想成为老师那样的人。

  经历了这个学期的学习,我能感觉到自己在不断转变。我在学习经济学时,其中有一种重要假设——“理性经济人”思想,但随着接触社会生活越来越多,我逐渐发现人们的部分行为与自身利益存在背离,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比如,我们去一条街道,这条街上有许多餐馆。我们拿其中两家举例,一个是顾客很多、需要排队的餐馆,而另一家顾客不多,可以立即吃上饭。这两家餐馆的价格相差不大,按照“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来看,人们应该会选择人少的餐馆,毕竟“时间也是金钱”。但是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哪怕要在这家餐馆等待很久,大家也不太愿意去一个顾客寥寥无几的餐厅。这未必是理性的选择,这一现象也违背了古典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那么,对于这两家餐馆而言,结局又会如何呢?长此以往,两家餐馆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局面——排队时间长的餐厅,生意越做越大,而客人少的餐厅最终被迫关门,这就是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上述现象用经济学解释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我学习教育学的时候就在想,这部分行为可不可以用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来进行解释,甚至进行修正呢?而教育行为中有一些偏离行为,可不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进行解释,并加以干预呢?我找了相关文献,发现真的有不少教育学家尝试在行为经济学中引入教育学。原来,教育学是可以和经济学相结合的!这也解开了我从经济学跨到教育学的一个心结,我猛然发现本科时学习的经济学原理是完全可以运用到研究生学习中的,并不是无用的。我可以将经济学与教育学相关理论结合,让两个学科碰撞产生新的火花。

  我们也可以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一些教育学相关现象。例如,有两个学生A和B,学生A经常被老师表扬,学生B却因为调皮经常被老师批评。曾经两位学生的成绩不相上下,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学生A的成绩明显高于B了。长此以往,学生A和B的成绩会越来越分化,A会越来越优秀,B则会因为对自己的否定而陷入迷茫。这不就很类似于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吗?这个例子提醒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应该以鼓励为主,而不是责罚。

  我查阅了相关学者的文章,仔细研究他们如何将经济学与教育学相结合。我发现大部分学者都是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从经济和教育两方面进行分析。另外,教育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也体现在理论与方法中。比如,在分析导致教育决策失误的原因时,应用带有经济学色彩的原因——偏好和信息差。经济学理论的加入,打破了既有理论中只关注人或者只关注物的局面。实验法、大数据分析法、经济计量法和调查法等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最近,我一直在研究如何将经济学和教育学结合,进行应用并发表相关文章。在“教育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结课论文中,我就应用了行为经济学去分析高等教育的溢出效应。将经济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让两者碰撞出新的火花,这是我目前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

  责任编辑:丁莉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