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的实践探索

  余国梁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第一初级中学,清远511500)

  摘 要: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和推行,极大促进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笔者结合所任教的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就“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进行了实践探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双减”;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一、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阅读是学生终身成长的重要路径。但受学校现状、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模式、学生缺乏良好阅读习惯以及学业负担过重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校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亟待改进。

  从学校现状来看,首先,学校的硬件设施滞后,图书馆藏书陈旧、内容过时、缺乏流动性,难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其次,我校目前的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存在几个主要问题:其一,大部分老师倾向于独立教授每篇课文,采用传统的深度讲解模式,从字词梳理、作者简介到段落划分、段意归纳、句段分析再到中心思想等各个环节按部就班的讲解,过分追求全面覆盖,降低了教学的效率,缩小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其二,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过分重视基础知识的背诵和知识点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和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缺失;其三,忽视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前未能预习,课堂变得乏味痛苦。

  从学生的现状看,我校地处城乡接合地带,学生生源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差异性大,但总体来说优质生源相对较少。大多数学生家长的意识较为薄弱,不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家庭阅读氛围差。还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在这种生源条件下,想依靠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来提升阅读能力的难度较大,再加上学生学业负担重,也没有多少闲暇时间用于课外阅读。

  而从语文测试结果来看,现代文阅读是学生最薄弱的板块,教师虽在教学上费尽心思,但收效甚微,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阅读量不足、平时训练缺乏针对性,阅读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欠缺。

  二、“双减”背景下提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鉴于上述现状,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实践,对“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进行了探索。

  (一)课前——以预习任务为导航,建立知识网络

  叶圣陶先生曾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语文部编版教材在每篇教读课文文前都有“预习”,或引发学生阅读兴趣,或与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勾连,或提供必要的文本解读需要的背景知识,或照应单元重点提示必要的阅读方法,或指出阅读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调动阅读期待等等。经过观察和实践,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总是敷衍教师所布置的任务,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刚入学时,非常不情愿进行预习。因为在小学阶段,他们已经习惯于在课堂上接受知识、吸收知识、消化知识,总是依赖于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非常薄弱。如果教师不给出具体的预习任务,很多学生就会显得很茫然,不知该如何展开预习。因此,教师要根据文章类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预习。如在教学《邓稼先》这篇课文前,笔者设计了两个预习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让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与邓稼先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相互展示和交流;第二个任务是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通过查字典、看注释等方式,正确拼读并理解“读读写写”及课文中其他的生字词。这两个预习任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感知邓稼先的崇高的品格和情怀,又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内容,学生通过相互间展示搜集的资料,提高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为上课时的精读做好充分准备。同样,在教学《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二课时前,由于本课时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精读,抓住选材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因此,笔者布置了“用红色笔对作者选取了闻先生的具体事例边上进行批注,分析闻一多先生的高尚人格”这一预习任务。学生在预习中结合朗读,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对闻一多的深挚情感并体会作者在文中精当的剪裁。

  (二)课中——以整合阅读为策略,优化课堂教学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读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方面双线组织单元。这样的教材编排方式,方便教师更好地进行“1+X”整合阅读教学。因此,笔者结合学生的阅读现状,在立足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同类阅读素材,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我们以教材为本,上好每一节精读课文,以此引导学生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策略,学会捕捉关键信息,把握文章主旨情感。同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从预设的教学目标、文章主题、文体风格、作者等方面,挑选教材之外的相关文章,让学生在“求同”阅读和“求异”品析的过程中,尽情地享受阅读、品味阅读,充分体验阅读的乐趣。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笔者让学生精读了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和杨绛的《老王》,自主阅读了李森祥的《台阶》,并补充了刘若英的《易副官》和胡适的《我的母亲》这两篇文章。这些文章的共同点都是体现“凡人小事”中的伟大。让学生阅读后以小组形式交流:这四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你最喜欢哪一篇文章?请说说为什么?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多关注自己身边平凡但与自己联系密切的伟大的人,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又如在教学《太空一日》这篇课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对《太空一日》《伟大的悲剧》和《带上她的眼睛》三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仔细比较这三篇课文在文体和写作风格上的异同,引导学生概括和分析本单元“探索科学”的主题。

  (三)课后——以优化作业为抓手,助力阅读提质增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作业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数量,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影响,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还基本局限在反复的抄写背诵及做教辅题目上,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很枯燥无味,更加不愿意花时间去主动阅读,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笔者通过优化作业设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后,首先推荐学生阅读《端午的鸭蛋》和《翠湖心影》。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让学生既了解了作者对昆明、对故乡的怀念,又体悟到其散文平白朴质、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风格。其次是听歌手赵雷的歌曲《成都》,并尝试根据歌曲的旋律和对《昆明的雨》的理解,填写一首题为《昆明》的新词并作展示。这项作业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和创作带来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和歌曲的鉴赏水平。第三是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作为素材,通过“寻找雨中景”“拍摄雨中味”“感悟雨中情”三个任务,帮助昆明市文旅局拍制一期《行摄昆明 诗意人生》的宣传片,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主动思考完成作业的方法,灵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实践探索,我校的语文阅读教学有了一定的成效。七年级学生对阅读有了较大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能自觉完成读书笔记,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八年级学生能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进行阅读,有自己的阅读见解;九年级大部分学生懂得了如何通过抓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精心阅读,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提升阅读教学实效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4]曹刚.探索文本解读的路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5]詹丹.统编语文教材与文本解读(初中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

  [6]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