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的大用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葫蘆,大用,器物
  • 发布时间:2024-05-12 11:33

  蕭春雷╱文

  葫蘆瓢的歷史非常古老。《琴操》提到帝堯時代的隱士許由沒有杯器,用手捧水,「人以一瓢遺之」,許由喝完水,轉身把別人送的水瓢掛在樹上。《論語》記載:顏回身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這是古代聖賢用過的器物,流芳千古。

  一個葫蘆兩個瓢。從前農村使用的水瓢,是一種梨形老葫蘆曬乾後,一劈兩半,用半個乾殼製成的。我從小就用葫蘆瓢,抓住小頭當手柄,用肥大的圓肚舀水,極為輕便,用完扔在水缸裡,它就浮在水面。用來製作瓢杓的葫蘆,古代稱匏(páo),是瓠(hù)瓜的一種。漢許慎《說文解字》曰:「匏:瓠也。從包,從誇聲。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有些匏還可以加工成密封容器,存儲酒、藥、種子等物。亞腰葫蘆便於繫帶,掛在身上如同救生圈,游泳時能增加浮力,因此被稱為「腰舟」。

  葫蘆的食用價值

  作為一種重要的瓜類菜,葫蘆長盛不衰,至今還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葫蘆是爬藤植物,種籽很小,春天發芽後種下,夏季藤蔓爬滿了棚架,綠葉白花,懸瓠纍纍。幼嫩的青葫蘆隨時可採,無論素炒、燉湯或燴肉,皆清雅甘甜。元代王禎《農書》稱讚說:「夫瓠之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飪咸宜,最為佳蔬。」如果任由葫蘆經歷秋霜,在棚架上老去,它的外殼會逐漸木質化,適宜加工成多種日用器物。明人李時珍指出:「竊謂壺匏之屬,既可烹曬,又可為器,大者可以為甕盎,小者可以為瓠樽,為舟可以浮水,為笙可以奏樂,膚瓤可以養家,犀瓣可以澆燭,其利溥矣。」這段話列舉了葫蘆的幾大用處:大葫蘆可做成甕罐,小葫蘆可做成酒器;葫蘆繫腰可以浮水,葫蘆笙可以奏樂;葫蘆的瓤肉可以食用,葫蘆籽榨油可供照明……

  古代沒有工業,葫蘆的器用價值遠高於食用價值。《韓非子》稱:「夫瓠所貴者,謂之可以盛也。」《莊子》裡有個寓言,惠子說:魏王賜給我大瓠的種籽,種出來的葫蘆含有五石果實,用來盛水漿,沒人舉得起來;剖開作瓢,這麼大也無處安放;最後只好把它砸碎。莊子惋惜地說:你有五石之瓠,卻不知道瓠的大用,「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為甚麼不把葫蘆繫在身上,浮游於江湖之間呢?事實上,在中國西南地區彝、佤、布朗、拉祜、傣等少數民族都發現了葫蘆的「大用」,流傳「葫蘆生人」的創世神話:一對兄妹躲進葫蘆裡,避過了史前大洪水,繁衍出整個種族。葫蘆成了他們的圖騰。

  神仙的寶物

  詩人聞一多曾作《伏羲考》,通過音韻學分析,他有一個驚人的大發現:伏羲、女媧、盤瓠、盤古等詞語的本義都是葫蘆,一音之轉,在後世變成了華夏始祖。他說:「伏羲與女媧,名雖有二,義實只一。二人本皆謂葫蘆的化身,所不同者,僅性別而已。」「盤古的本義也是葫蘆,盤古開天地,亦即葫蘆的破裂。」在他看來,漢民族也是葫蘆的後裔。雖然聞一多的觀點有些牽強,但是在中國,葫蘆的確有特殊的文化內涵。《後漢書》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位老翁(壺公)在集市上懸壺(葫蘆)賣藥,集市散後,他就跳入壺中。只有費長房從樓上見到了這一幕。他備了酒菜去拜見老翁,在壺公的點化下,費長房後來成了著名道士,能醫治眾病,鞭笞百鬼。這就是「懸壺濟世」、「壺中日月」等典故的出處。從此,葫蘆有了神性,成為神仙的寶物、醫家的藥箱和道士的法器。

  「為愛壺盧手自栽,弱條柔蔓漸縈回。素花飄後初成實,碧蔭濃時可數枚……」金代文人麻九疇寫道。很多文人喜歡自種葫蘆,當他們盤點一個又一個葫蘆時,又有幾人得窺壺中天地呢?西晉的江南才子陸機,初入洛陽時拜訪名士劉道真,《世說新語》描述說劉道真行禮後別無他言,只問了一句:「東吳有長柄壺盧,卿得種來不?」陸機非常失望,後悔此行。我突然覺得,或許劉道真也十分失望,長柄壺盧豈小事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