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版)教材特色研究

  • 来源:学术视界
  • 关键字:英国文学史及选读,书评,教材
  • 发布时间:2024-05-12 14:47

  徐童歆1 颜海峰2

  (1. 河北师范大学 石家庄 050024;2. 山东政法学院 济南 250014)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的英美文学教材不断发展完善,教材大多都结合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使教师伴随历史的脉络讲授文学作品,用文学作品呈现多样的人文风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2021 年出版的由李正栓等合著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以“时代背景+作家简介+作品节选+注释”的模式为基础,结合相关史料和图片,更新陈旧的选篇,与时俱进收纳现当代作家作品,并增添了一些评述和思考题。该书与时俱进、应运而生,相对完整地呈现了英国文学风貌,并蕴含课程思政,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提高了教材质量并且满足教学需要。本文将通过体例结构、教材内容、书面排版对该教材进行评述和分析。

  关键词:英国文学史及选读;书评;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832-9317(2024)01-0057-4

  DOI:10.12424/HA.2024.011  本文链接:https://www.oc-press.com/HA-202401-057.html

  引言

  朱刚教授将中西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作为区分外语与其他专业的一个主要标准。(程爱民等,2002:13)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不仅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而且还能记载着人类的喜怒哀乐、生活习性等文学作品,表现出丰富多彩的人文特征。张冲教授表示:“英语文学系实质上是以英语为基,以语言文学研究为增强材料的复合专业,英美文学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支撑和帮助。”(张冲,1996:6)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人文素质,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外语教学中,教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的编制与评估系统,对于提高教材的质量与水平,以及对人才的选拔与选拔,以及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实际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庄智象,2006:50)《英语专业教材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2000 年修订)》的实施,明确了21世纪英语教育应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提升英语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为目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版)的产生,既适应了培养人才的要求,又适应了教学的要求。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是一本很有特色的教材,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史选结合,体例完备;第二,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第三,编版优美,结构严谨,本文对这本教材的评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史选结合,体例完备

  本教材的第一版编著者为吴伟仁教授。吴先生对我国英语文学教材的贡献有目共睹,在编写体例上,吴先生力主不再把文学史和选读割裂分开进行学习与授课,这使得文学史和选读得以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同行和读者的认同,并且多年来不断印刷出版,该教材自1988 年出版以来已长销33 年。这些都可以反映吴先生这种编写方法是可行并受欢迎的。第二版教材则在继承并发扬第一版优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升级。无论是体例、排版还是内容方面,都更加完善和丰富。

  第二版编著者是吴伟仁教授的高徒李正栓教授,署名为李正栓、吴伟仁、吴晓梅。主要修订之处集中于内容、体例、排版、等方面,在保持原版文、史相结合的特点的同时,也对其不足进行了修正,对不应当忽略的作者进行了增补,对部分作者进行了删减,以使学生和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版)保留原有史、选结合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增补和调整。首先,该书对于英国文学发展的脉络补充充分,具备了完整的文学史框架。与时俱进地引入了近现代作家的介绍,新增的第十部分介绍了1945 年之后的现当代作家和作品,例如莱辛、拉金等。这本书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古代诗歌开始,到近现代英美文学的各流派,符合历史发展的顺序并对其展开了详细的阐述与说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时期重要事件和代表人物的介绍和分析,揭示了文学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相互影响作用的道理。从“全景式”的角度,可以让学习者对英国文学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形成对各时期独特的文化与习俗,乃至当时价值观的理解和归纳,从而使文学更加具有历史意义,增强了教材的历史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样安排也更加能够体现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价值观和理念。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意到在每一单元中,均有对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意义的作家进行介绍,使读者在阅读有关作品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方式,还有作者的个人经历,使学习者可以恰当地归纳总结重点作家作品,更有效地理解所需掌握的其他作家及作品。该教材还有丰富翔实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和课外学习资料,我们认为课外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让他们对英国文学作品有更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该书的编写体例完备,与时俱进,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时代背景+作家简介+作品节选+注释”的模式为基础,创新性地加入了简略评论和思考题,该体例不拘泥于“灌输型知识”进行填鸭式教育,而注重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比如在学习布莱克(WilliamBlake)的《病玫瑰》(The Sick Rose )时,课后题针对“病玫瑰”这一多重意象的讨论,可以令学生对意象和诗歌的解读不停留在课本而深入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和环境进行理解,并且结合诗人的经历进行更多元化的解读和分析,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了中外诗歌对花草和山石意象的情感注入。还需要注意的是,该书注重引导学生培养中外文化比较意识,此外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译文及对比提供了途径,并且引入了一些入门必备的文学批评理论,增加了不同体裁如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的讲解,比如在学习彭斯(RobertBurns)的《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 Red Rose),我们可以通过练习题对比海和石头的意象,联想到中华文化中的海枯石烂,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是诗歌常见的主题,也是人类情感相通之处,比如联想到与乐府诗《上邪》进行比较和分析,并且通过课后练习的朗诵体会诗人澎湃的情感与激情,从内心深处深入该诗的学习和理解。文秋芳教授认为:“外语专业的课程虽然学习外国文学知识,却更能促使学习中华文化,更能理解文明互鉴的重要性。”(文秋芳,2021:48)基于数十年如一年日常授课的经验和基础之上,李正栓教授还撰写了一本《英美诗歌欣赏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出版过程中),这本书中对诗歌教学的理念与文秋芳教授所强调的“文明互鉴”不谋而合。总的来说,《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版)》在兼顾篇幅与版面的前提下,力求选文全面和历史完整,避免了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出现盲区。

  教材是课程与学科建设的必备材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对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决定性意义。教材是教师讲课的主要工具,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教材编写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价值塑造。《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是一部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的教科书,在教授文学知识和理论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价值观的塑造。与此同时,在教材的编写上,同时,在编写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与学习能力,对教材进行适当的编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二、内容全面,重点突出

  通过对比第一版教材,可以发现,从内容上看,这套教材对第一版教材有了一定的调整和补充,特别是对初版中缺少的几个重要作家、代表作品以及当代的一部分内容进行了增补,比如第四部分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第二版在重要作家莎士比亚和培根的基础上,增加了七个重要作家。同时,对一些作家和作品进行了替代或删减,比如第八部分维多利亚时期,主要为批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为了更好地体现19 世纪下半叶的文学特征,对狄更斯、勃朗特三姐妹、丁尼生等作家作品进行了删减和调整。选择的文章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作品,这与文学教学中的教育功能是一致的,正如聂珍钊教授所言:“文学的审美功能不能脱离教诲功能单独存在,它必须同文学的教诲功能结合在一起。文学的审美只有同文学的教诲功能结合在一起才有价值。(聂珍钊,2010:17)这本教材内容翔实可以体现在语言、体裁和课程思政三个方面:

  在语言选择方面,第二版语言难度言简意深,简明扼要、文从字顺,与英语专业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能力及认识程度相契合,避免了太过深奥的学术用语,也没有太过通俗粗浅的用语。对文学术语做了进一步阐释和概括,例如在学习约翰·邓恩(John Donne)的时候,对玄学派(The Metaphysical Poetry)这一学派以及邓恩的个人经历都进行了介绍,这样有助于读者理解邓恩创作时所运用的奇幻诡谲的意象,使本科生打好基础,深入了解作家创作背景和表达方式,为研究生考试的备考提供了事半功倍的帮助,使学习者在考研备考时可以省时省心省力。此外,这本教材对选文中难以领会或令人疑惑不解的词语和句子,或某些词语的背景知识和一些文学典故都进行了注释和分析,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读者的理解水平。简而言之,第二版教材力求表达清晰、准确,同时注重语言的优美和艺术性。让读者在享受文学魅力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在体裁方面,第二版教材在整体上体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该教材包括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多种体裁及介绍,比如在学习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的时候,介绍了戏剧的同时也引入了十四行诗(sonnet)和长篇叙事诗(narrative poems)等相关概念和内容,使学生们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通过对莎士比亚不同文体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他的认识,也提升了对不同文学形式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丰富了学生对作家的知识了解;在介绍笛福(Daniel Defoe),在解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同时,教材还对小说的发展与起源进行了补充介绍,帮助学生们理解小说的历史演变和文学价值。这样的综合性介绍的设计使得学生在学习小说的同时,也能对文学的发展脉络有更清晰的认识。总之,第二版在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做得相当出色,通过对不同文体的深入剖析和补充介绍,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这样的教材无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该教材在课程思政的体现,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吴岩(2021:7)强调:“价值引领的重要性,这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必要工具,也是塑造学生人格与价值观的直接途径。教材不仅要把知识、技能、价值观等传授给学生,还要承担起引领价值观的职责,使学生能够培养出新时代合格接班人。作为输入外国文化的主要途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版)在吸收文学理论和思想的同时,注意将中华文化有机融入其中,充分展现了教材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它不仅教会我们如何理解英国文学的深厚底蕴,更引导我们用全球化的视野去思考文化的交融与创新。这样的做法不仅提升了我们对于外国文化的认知,也加强了我们对于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时联想中华文化,例如,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习题中,编者让读者去思考十四行诗和中国诗歌体裁的差异并进行对比;在学习邓恩的时候,让读者思考邓恩的告别诗《别离辞:莫悲伤》(A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 )和李商隐《无题》的异同,这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启迪,也是一种开阔眼界的方法。我们相信,重视多元的、发散的思维方法,也是英美文学教科书的编写中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本书的思政特色非常明显,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的同时,把自己对于中国文学的理解,和中国的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

  三、编版优美,结构严谨

  在排版上,《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版)除了增加了插图元素,让学生们可以参照,而且还能通过调节字体的尺寸和行距,增加留白,缓解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疲劳,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整洁、鲜明的读书条件。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得原本就内容丰富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在结构编排上,《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版)分为两册,共十个部分(Part),每个部分下再按照作家划分若干章节(Chapter),这样划分使历史线索更加清晰明了,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每一章节都包含了“作者生平”“简要评述”“作品赏析”“注释”和“反思”五个部分,使得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作家作品的各个方面。

  在“作者生平”部分,除了介绍作者的生平和作品之外,还增加了对一些未被收录的其他经典作品的介绍,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学习兴趣,引导读者在课外进行独立的阅读,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这些作品虽然未被收录,但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可以激发读者对文学的热爱;“简要评述”部分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文学地位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评论,这些评论来自批评界和同行之间的权威观点,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通过这些评论,读者可以了解到作品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作品赏析”部分对选录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主要通过对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的解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同时,这部分还对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力及认识程度相契合,避免了太过深奥的学术用语,也没有太过通俗粗浅的用语。对文学术语做了进一步阐释和概括,例如在学习约翰·邓恩(John Donne)的时候,对玄学派(The Metaphysical Poetry)这一学派以及邓恩的个人经历都进行了介绍,这样有助于读者理解邓恩创作时所运用的奇幻诡谲的意象,使本科生打好基础,深入了解作家创作背景和表达方式,为研究生考试的备考提供了事半功倍的帮助,使学习者在考研备考时可以省时省心省力。此外,这本教材对选文中难以领会或令人疑惑不解的词语和句子,或某些词语的背景知识和一些文学典故都进行了注释和分析,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读者的理解水平。简而言之,第二版教材力求表达清晰、准确,同时注重语言的优美和艺术性。让读者在享受文学魅力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在体裁方面,第二版教材在整体上体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该教材包括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多种体裁及介绍,比如在学习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的时候,介绍了戏剧的同时也引入了十四行诗(sonnet)和长篇叙事诗(narrative poems)等相关概念和内容,使学生们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通过对莎士比亚不同文体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他的认识,也提升了对不同文学形式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丰富了学生对作家的知识了解;在介绍笛福(Daniel Defoe),在解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同时,教材还对小说的发展与起源进行了补充介绍,帮助学生们理解小说的历史演变和文学价值。这样的综合性介绍的设计使得学生在学习小说的同时,也能对文学的发展脉络有更清晰的认识。总之,第二版在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做得相当出色,通过对不同文体的深入剖析和补充介绍,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这样的教材无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该教材在课程思政的体现,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吴岩(2021:7)强调:“价值引领的重要性,这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必要工具,也是塑造学生人格与价值观的直接途径。教材不仅要把知识、技能、价值观等传授给学生,还要承担起引领价值观的职责,使学生能够培养出新时代合格接班人。作为输入外国文化的主要途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版)在吸收文学理论和思想的同时,注意将中华文化有机融入其中,充分展现了教材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它不仅教会我们如何理解英国文学的深厚底蕴,更引导我们用全球化的视野去思考文化的交融与创新。这样的做法不仅提升了我们对于外国文化的认知,也加强了我们对于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时联想中华文化,例如,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习题中,编者让读者去思考十四行诗和中国诗歌体裁的差异并进行对比;在学习邓恩的时候,让读者思考邓恩的告别诗《别离辞:莫悲伤》(A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 )和李商隐《无题》的异同,这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启迪,也是一种开阔眼界的方法。我们相信,重视多元的、发散的思维方法,也是英美文学教科书的编写中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本书的思政特色非常明显,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的同时,把自己对于中国文学的理解,和中国的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

  三、编版优美,结构严谨

  在排版上,《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版)除了增加了插图元素,让学生们可以参照,而且还能通过调节字体的尺寸和行距,增加留白,缓解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疲劳,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整洁、鲜明的读书条件。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得原本就内容丰富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在结构编排上,《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版)分为两册,共十个部分(Part),每个部分下再按照作家划分若干章节(Chapter),这样划分使历史线索更加清晰明了,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每一章节都包含了“作者生平”“简要评述”“作品赏析”“注释”和“反思”五个部分,使得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作家作品的各个方面。

  在“作者生平”部分,除了介绍作者的生平和作品之外,还增加了对一些未被收录的其他经典作品的介绍,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学习兴趣,引导读者在课外进行独立的阅读,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这些作品虽然未被收录,但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可以激发读者对文学的热爱;“简要评述”部分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文学地位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评论,这些评论来自批评界和同行之间的权威观点,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通过这些评论,读者可以了解到作品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作品赏析”部分对选录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主要通过对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的解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同时,这部分还对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行了评价,让读者不仅仅是停留在文本上而更全面地认识到作品的社会价值;此外,“注释”部分对选录作品中的一些难懂的词语和句子进行了解释和说明,这些注释涉及词语的背景知识、文学典故等方面,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语境和意义。通过这些注释,读者的阅读难度得到了降低,提高了读者阅读理解能力;“反思”部分则是设计了一些开放式的思考题,让读者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这些题目主要是关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思考题,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诗歌格律和中外文学比较的一些讨论,非常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可以帮助读者深入思考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结语

  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历史文化和政治思想思想的载体,是人文风貌的呈现。英美文学课程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仅要展现英美文学的独特魅力,更要注重与中华优秀传统的结合。这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综合能力,更是为了让他们在比较中看到两种文化的异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加深刻地学习、理解、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版)全书结构严谨,章节间衔接顺畅。在讲述过程中,笔者不仅保留了严谨的学术风格,同时也兼顾了读者的阅读感受。它以生动明了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和优美的配图排版,为英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以及英美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素材和学习资料,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国文学,对英美文化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程爱民,徐劲,柯可等. 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Ⅱ)[J]. 外语研究,2002(06):12-14+78.

  [2] 顾弘,杜志卿. 新世纪高校本科英美文学教材建设探索[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129-132.

  [3] 李正栓,吴伟仁,吴晓梅.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

  [4] 李正栓,张丹. 英美诗歌教材建设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2022(01):38-46.

  [5] 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01):12-22.

  [6] 文秋芳.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 中国外语,2021(02):47-52.

  [7] 吴岩. 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J]. 中国高等教育,2021(01):4-7.

  [8] 张冲. 高校英语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J]. 外语界,1996(01):6-10.

  [9] 庄智象.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编写和评价体系[J]. 外语界,2006(06):49-56.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