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汉语文化课堂的成语教学
- 来源:学术视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跨文化,国际中文教育,成语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5-12 14:53
陈安琪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重庆 402167)
摘 要: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成语自身的特点入手,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角度分析汉语学习者使用成语时容易产生偏误的原因,并将成语教学同汉语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提出体演文化教学法、故事讲解法和文化对比法三种教学方式,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跨文化;国际中文教育;成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832-9317(2024)01-0098-4
DOI:10.12424/HA.2024.020 本文链接:https://www.oc-press.com/HA-202401-098.html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各国之间的联系逐渐紧密,国际上对汉语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学习汉语的人也随之增加。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一种特殊类型,是汉语词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中高级阶段中大量出现,并且成语长期以来都是许多汉语学习者颇感兴趣的一个学习“热点”,但由于成语本身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和背景意义的深邃性,导致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成语时时常感到困难,容易出现偏误,许多汉语学习者即使已经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汉语表达,但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交际困难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对于汉语教师来说,成语教学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因此,为了帮助汉语学习者有效提高汉语水平,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成语教学不仅要遵循词汇教学的一般原则,还应充分考虑成语结构的复杂性,在教学中融入相关的文化背景,考虑各国学生的文化差异,提升学生对成语词汇的背景文化感知力。
一、成语的特点
成语教学既是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也是汉语文化教学的重点,中高级汉语学习者不再只满足于表达上的流利,而是追求去“洋腔洋调”化,而成语身为汉语独特的文化结晶成为彰显得体地道口语的重要方式之一,成语教学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许多成语本身具有浓厚的书面色彩能够为留学生的书面语表达增添笔墨。成语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应基于成语本身的特点和使用特点。
(一)数量庞大,类型丰富
汉语词汇极其丰富,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的特殊类别也具有庞大的数量能够协助我们仅运用简单的形式就能表达各种复杂特殊的含义,以提高语言的经济性。然而汉语词汇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许多成语所蕴含的内涵意义已经不适应于当今的社会生活而成为生僻词逐渐淡出舞台。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对成语进行筛选,避免涉及不常用或晦涩难懂的成语,重点讲授教材中涉及的、词汇大纲囊括的以及日常常用的成语,既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表达水平也能够提高学习者对成语学习的积极性。
(二)内涵深刻性
汉语成语是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瑰宝和传承,是从古代寓言或历史史实中总结抽象而来,被美称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简单的格式却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底蕴且具有广泛的社会习惯基础,这也印证了从跨文化视角进行成语教学研究是极其必要的。正如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提到:“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成语尤甚,作为语言与文化的重要交汇点,教学中更应注意相关文化背景的教学,并通过相应的文化教学手段和措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义内涵。
(三)结构凝固性
汉语的成语结构具有凝固性,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凝固而形成的由词组或短句构成的固定词组,结构精简以四字格最为常见,少部分为三字或多字形式。成语的结构紧密,一般不能随意更换、增减成分,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用。由于成语结构凝固性和使用整体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当整体教学,以避免成语形式滥用误用的偏误出现。
由于成语的特殊性,成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即要求其深刻理解成语的用法、语义、语用和文化内涵,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看中华文化,又要求其了解学习者本国的文化背景,从外国人的立场看中华文化并努力从跨文化视角对成语进行创新诠释。
二、成语偏误及其原因分析
(一)语法偏误
1. 成语内部结构复杂理解成语意义的前提必须首先分析其结构,然而由于成语的成分比较精简,因此语法相对复杂一些。成语结构整体分为联合式和非联合式两大类,联合式内部又细分为四小类:陈述联合式、支配联合式、附加式联合式及并列联合式;非联合式内部分类更为繁杂,分别为陈述式、支配式、附加式、偏正式及连动式等。导致学习者对成语内部结构分类不清导致在使用过程中的句法搭配错误,例如:
他总是不以为然我说的话*。
“不以为然”中本身就含有宾语,意为“不将…看成是正确的”属于陈述式,然而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又在其后加上了宾语而引起偏误。
他说他竟然犯了这种错误,真是感觉无地自容自己*。
“无地自容”意为“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属于连动式。由于成语“无地自容”本身已经带有“自己”的意味,在“无地自容”后面再加上“自己”则显得多余。
2. 成语词性不明
除成语内部的复杂结构易产生偏误之外,成语整体的词性和语法功能的不明确也是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成语按照句子中充当的句子成分可以分为体词性成语和谓词性成语,体词性成语多作主语、宾语、定语;谓词性成语多作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然而在词典中,成语不像其他词语一样标注词性,往往仅注释其涵义和出处,学习者无法判断其句法功能而导致偏误,例如:
人品好,气质好,是一个乐于助人*。
“乐于助人”常在句子中充当定语、谓语,属于谓词性成语中的形容词性,学习者却将其用作体词性成分,和数量词构成数量短语。
(二)语义偏误
成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暗喻或隐喻等修辞手法进行引申、抽象后固定下来的蕴含深刻的内涵意义,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由此可见,望文生义是成语使用最应避免的做法,然而也是学习者最容易产生偏误的原因。例如:
我们上一代的观念是养子防老,因现在生活压力、经济问题,往往孩子自己两袖清风,自身难保,哪有多余的钱养父母,闹翻的根源永远是钱*。
“两袖清风”字面意义仿佛是形容人一无所有,但其内涵意义实指做官清正廉洁,学习者却将其按照字面意义使用,没有理解其蕴含的引申义造成偏误,此处应改为“囊中羞涩”。
我今天还没有看到他,他昨天下课之后就不辞而别了*。
“不辞而别”意为“没有告别就离开了”。学生想表达下课之后就没有看到他了,很显然这里语义不符。
(三)语用偏误
1. 感情色彩
许多成语虽然意义相近,但是感情色彩却大不相同,例如“义无反顾”和“执迷不悟”,都是形容坚持某事不放弃,然而“义无反顾”蕴含褒义色彩,“执迷不悟”却蕴含说话人的贬义色彩。再如“大相径庭”和“截然相反”,都表示不同事物间的矛盾,然而其语义的轻重却不同,“截然相反”语义重于“大相径庭”。由于汉语中成语众多,近义然而却有细微差别的成语也不在少数,如若学习者对各自的感情色彩掌握不清则很容易造成混用的偏误。
2. 语境选择
成语语用不仅有感情色彩的不同,还包括使用语体、语境的区别。例如:
作为亚洲一家有影响的银行,向中国和亚洲一些贫穷国家贷款是我们的拿手好戏*。
该例中“拿手好戏”为褒义形容最擅长的本领,虽然符合说话人自夸的说话意图,然而让人感到不得体的原因则是该词很显然并不应用于正式庄严的场合,属于语境选择的错误。
(四)文化理解偏误
1. 文化背景缺失
成语中的大部分都具有典故性,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或真实的历史史实,例如“刻舟求剑”“青梅竹马”“滥竽充数”等,如果缺乏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和成语背后故事的理解,就会造成留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并得体使用具有典故性的成语,例如:但是对我来说,她不仅是永远的我朋友,而且永远是小孩子的时候一起玩的青梅竹马之友*。
“青梅竹马”原义指男女幼时天真无邪的玩耍,然而学生常将其误用为同性之间幼时亲密地玩耍,是由于对该成语的文化背景理解不清。该成语出自李白《长干行》讲述两户邻居家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自打走路起就在一起玩耍的故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成语故事的讲解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其用法。
2. 文化冲突
文化支配人们的言行,由于学习者自身文化认知以及从出生起就已培养并形成的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与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的价值观念取向一定会有文化冲突,世界上不存在完全一致的文化,而文化间的差异映射于语言学习中的成语学习就产生了具有文化冲突的语境或成语内涵被误用而造成偏误的现象。例如“粗茶淡饭”在日常使用中常因为语境的文化差异造成误解,中国人请客人来家中吃饭时常自谦准备的是“粗茶淡饭”,然而一些留学生则无法理解,仅仅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却忽略了该语境中包含的中国人内敛谦虚的民族性格特点;另外由于成语内涵导致的冲突,如中国与欧美国家对“狗”的文化内涵不相一致,中国与“狗”有关的成语往往是贬义,学习者会误将贬义的成语当作褒义使用造成交际失误。
三、成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
(一)避免文化冲突
首先,成语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授课前充分备课并对学习者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提前预测可能与之产生文化冲突的成语,合理地规避“文化禁忌”。
例如许多动物成语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造成学习者的误解和文化冲突。与“龙”有关的成语在中华文化中多是褒义色彩,如“龙飞凤舞”“生龙活虎”等,“龙”在中华文化中是九五至尊的代表,广受信仰。但在许多欧美国家,人们对“龙”的概念理解恰恰相反,认为龙邪恶残暴,称之为“大蜥蜴”,在圣经中更是被认为是撒旦的象征,代表着不幸与灾难。
与“牛”有关的成语也多为褒义,如“牛气冲天”“牛刀小试”,“牛”在西方则常为贬义,如“cowfish”形容人胆小。所以在面对此类成语时,容易产生文化冲突背景的学习者在没有经过教师正确的教授前提下易产生误解造成理解偏差甚至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因此教师要对中华文化与学习者自身文化有冲突的部分进行提前预测并预先进行讲解,例如讲解与“牛”有关的成语时,可以首先为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背景,牛作为农耕的帮手为人们提供了很多便利,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其有关的成语且大多是褒义以表达人们对它们的喜爱和信赖。
(二)重视历史文化背景溯源
正是由于文化与语言学习紧密相关,而在历史长河中孕育而来的成语在教学中更应当注重历史文化背景的溯源,挖掘背后隐藏中华文化和民族价值取向,袁艺铭(2017)中提到应当加强国际中文教育中成语教学,因为其背后体现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长期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因此众多与食物有关的成语反应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如“粗茶淡饭、酒足饭饱”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和酒文化,教学中应当向学生讲解,既有利于理解词义,大多学习者对茶文化也是极其感兴趣的,能够提高其主动学习并了解中华文化的积极性。
除了与衣食住行有关的成语外,许多成语中蕴含了中国的精神文化和价值取向,如“舍己为公、舍己为人”体现了在中国的价值观念中,集体意识往往高于个人意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群体价值观。再如“愚公移山”所蕴含的中国人对“家乡”深深的依恋之情往往不能被一些海外学习者理解,学习者常反问为什么愚公不能搬家反而选择另一种费时费力的方法,此时教师就应当对深层的文化含义进行解释,并引出中华文化独特的家庭观念。
学习者在来到中国后面对的文化冲突并不仅是语言沟通不畅导致的,中高级学习者所发生的文化冲突或交际冲突等问题往往是由于中国的价值观念与本国文化的价值取向相互矛盾而产生的,而在成语教学中加入历史文化溯源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众多交际问题,能够显著提高成语教学和文化教学良性循环的互动效果。
(三)跨文化的创新诠释
教师不仅应对本国文化有清晰深刻的认识,同时应在对学习者文化背景了解前提下,准确把握文化差异和观念冲突的所在,主动站在跨文化视角对成语故事以及内涵意义给予全新诠释,创新性讲好中国故事以提高教学效果,如运用地道的英语对成语故事进行描绘和撰写,并且配以生动形象的绘图或将成语故事融于英文戏剧,以跨文化融合的艺术形式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地感知。
四、成语教学方法
(一)体演文化教学法
体演文化教学法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吴伟克教授于2010 年《体演文化教学法》中正式提出的新兴教学法。体演文化教学法是重视文化和交际的教学法,通过围绕“时间、地点、脚本、角色和观众”五要素的脚本设计使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交际过程,枯燥的语言课堂摇身一变为真实可感的表演现场。
体演文化教学法十分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语言形式、功能紧密结合,因此对于成语这类既具有较为复杂的语言形式功能,又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且在交际过程中易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词语,与体验文化教学法的结合可谓是锦上添花。
教学中围绕成语的内涵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语法功能进行脚本的撰写并邀请学生在真实的语用环境中运用成语进行各种交际活动的演练,不仅提高汉语词汇水平更提高语言表达得体性。
(二)故事讲解法
对于来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典故性成语在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滥竽充数、井底之蛙、画龙点睛”等。教师可以运用其本身蕴含的故事背景进行妙趣横生的讲解,提高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打破认为成语难学、难记、难用的刻板印象,降低其排斥心理甚至使学习者喜欢成语及其背后生动有趣的文化故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对成语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三)文化对比法
不同的文化往往孕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中具有林林总总的熟语、谚语反应不同文化生活中的事物。对于容易产生文化差异和冲突的成语往往可以采用文化对比的方法进行讲解。如“愚公移山”的成语故事可以同“老人与海”进行对比分析讲解,均讲述了主人公坚持不懈的事迹,然而“愚公移山”反映了中国农耕文明,农耕生产的土地、工具、经验往往世代相传形成的人们对土地家乡的深切眷恋,也展现了愚公沉稳、坚韧不屈的精神,而“老人与海”的故事则反映了典型的海洋文明,充满冒险、无畏的精神。通过文化对比的方法能够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虽然汉语成语同自身文化中的表达并不相同,但是却蕴含了相同的人生哲理。
五、结语
成语作为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从成语自身的结构特点和其文化特点出发,积极探索和运用多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坚持以跨文化的视角看待成语教学以避免文化冲突,提高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减少学习者交际中成语使用不得体造成的交际障碍。
参考文献
[1] 傅嘉. 从“愚公移山”看语义的文化差异化认知[J]. 教育现代化,2016,3(27).174-175+178.
[2] 高然. 基于“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D]. 锦州:渤海大学,2020.
[3] 李梦晗.《成语教程》评析—附论对外汉语成语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4] 刘晶莹. 国际中文教育高级阶段故事类成语教学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2.
[5] 刘丽. 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方法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6] 吕必松.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续十五)[J]. 世界汉语教学,1996(02):72-79.
[7] 石琳.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以汉语成语为例[J]. 中华文化论坛,2013(05):166-170.
[8] 王美玲.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9] 徐奕君. 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中高级水平学生的动物成语教学研究[D]. 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21.
[10] 袁艺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成语教学探析[J]. 汉字文化,2017(07):19-21.
[11] 张冬云.“IStories”课程:用英语讲中国成语故事[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