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花园的主角——珊瑚

  • 来源:天天爱科学
  • 关键字:海底,花园,珊瑚
  • 发布时间:2024-05-27 10:36

  珊瑚虫

  海洋中的珊瑚活体部分由珊瑚虫构成,珊瑚虫群体连在一起,固着在礁石上生活。珊瑚中的每个珊瑚虫就像一朵盛开的小花,身体呈圆筒状的体腔顶端有口道,口道边是若干只触手。珊瑚虫平时隐身于坚硬的“家”里,捕猎时会伸出像花瓣一样的触手,它们的触手上有一种特有的攻击和防卫性细胞—— 刺细胞,能释放毒素。

  一般说来,每株珊瑚都由很多小珊瑚虫构成,每个小珊瑚虫都是独立的个体,体腔上有口,触手在四周,触手捕到猎物后会送入体腔中心的口中,可以自主捕食、进食。但是,石芝珊瑚科的珊瑚虫是个例外,石芝珊瑚科的珊瑚体长十几至几十厘米,却是由一个单一的大珊瑚虫构成,这个大珊瑚虫的触手从石芝珊瑚的盘面各处伸出,这些触手粘捕到食物微粒后,会把它们传送到位于石芝珊瑚中央的大口中去。

  珊瑚

  珊瑚种类繁多,在形态上,有的像灌木丛,有的像锅盘,有的像蜂巢,有的像地毯,有的像一堆蚕豆、一片包菜地、一丛菜花…… 人们索性根据珊瑚的外形命名它们。

  鹿角珊瑚像鹿的角,呈辐射状分枝,每个分枝都向外伸展,由里往外越来越细。

  蔷薇珊瑚像花朵放射开展,长得又有点儿像一片片灵芝,覆盖着一大块海底。

  菊珊瑚呈盘形,有点儿像马蜂的巢穴。

  脑珊瑚呈圆形,表面有深深的凹槽,看上去就像人的大脑回纹。

  石芝珊瑚近似圆形或长圆形,纹路深浅不一,条纹像放大的指纹。

  柳珊瑚看上去像超薄的扇面,又像一张撑开的大网,任何浮游生物要想活着穿过它根本不可能。

  海鸡冠呈蘑菇形或树形,是一种软珊瑚,没有钙质骨骼,不属于造礁珊瑚。海龟很喜欢吃海鸡冠。

  如果仔细观察珊瑚,我们会发现很多珊瑚体内竟有无数黄绿色小点。它们是珊瑚体内的单细胞藻类。它们怎么会待在珊瑚体内?是被吃掉了吗?事实上,这些黄绿色的小点是共生藻,也叫虫黄藻,属于涡鞭毛藻,它们与珊瑚虫互惠共存。

  虫黄藻与珊瑚

  在自由生活状态下,虫黄藻具有两根鞭毛,可以在水体中自由游动。这种状态下的虫黄藻不能独立生活太久,需要尽快找到合适的珊瑚,进入珊瑚体内安家。虫黄藻会在珊瑚虫捕食时趁机进入。虫黄藻进入珊瑚体内后,并不会被消化吸收掉,而是褪去鞭毛,安心住下,从此摆脱颠沛流离的生活,也不再用盔甲保护自己,整个细胞会变成卵圆形。

  据统计,每立方毫米的珊瑚组织内有3 万个虫黄藻。珊瑚也并不是一味地付出,它们从虫黄藻那里得到的好处其实更多,虫黄藻可以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因此,珊瑚白天基本上不用伸出触手捕食,只需要静静地在海里晒太阳就能吃饱饭,这也是珊瑚虫夜间活动的主要原因,珊瑚95% 的营养源都来自这些共生藻的光合作用。另外,珊瑚虫代谢出来的二氧化碳会妨碍珊瑚骨骼的生长,虫黄藻却拥有迅速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从而促进珊瑚骨骼的形成。这种互惠互利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双赢。

  珊瑚天然的艳丽颜色也是拜虫黄藻所赐,珊瑚虫本身是透明的,没有颜色,但由于珊瑚体内的共生藻含有多种不同的色素,因此使得珊瑚五彩缤纷、瑰丽鲜艳。举例来说,有些六放珊瑚必须依靠体内共生的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它们只能生长在最深不超过50 米的浅海。而生长在100 米以下深海的八放珊瑚亚纲的柳珊瑚、红鞭珊瑚和红扇珊瑚等体内没有共生藻类,完全依靠捕捉浮游生物为生,因此生长得十分缓慢。红珊瑚体内没有虫黄藻,那它的红色是从哪里来的呢?红珊瑚的红色是珊瑚虫吸收了海水中的铁元素所致。

  除了珊瑚,很多生物也很喜爱虫黄藻,比如砗(chē)磲(qú)。它们也可以利用体内大量共生的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为自己提供一部分养料,虫黄藻甚至是砗磲主要的食物来源。因此,即使是在食物匮乏的海域中,砗磲也能长得很大。

  珊瑚对水质的要求很高,要有充足的光照及适宜的温度,这也为了满足共生伙伴虫黄藻的需求;要求水体运动更新,这样的水体富含溶解氧和有机物质;要求坚硬的附着基底,满足固着生活的需求,泥沙多的水域不适合其固定于海底;要求水质清澈透明,浑浊的水体中的悬浮物过多,不利于珊瑚呼吸生长。

  海洋生态系统中,珊瑚礁支撑着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海洋群落和美丽多姿的海洋景观。不过,珊瑚对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人类活动致使全世界的珊瑚礁退化,因此,人类应努力防止珊瑚礁的持续灭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