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夏 绘/李 鹏
大家写字或写文章的时候,如果是用铅笔写的,哪里写错了或者写得不满意,用橡皮轻轻擦掉重新写就好了!不过,如果你用的是装着碳素墨水的钢笔或者签字笔就麻烦了,因为用它们写的字很难被擦掉!此时,无论你是想“打补丁”修改,还是划掉重新写,都会觉得破坏了美感,甚至还会冒出重抄一遍的念头!
其实,我国古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把竹简、木牍作为书写载体的时代,事情还好办一点儿,写错了可以用书刀把错字刮掉重新写。但是在用纸张书写的时代,书刀就派不上用场了,只能硬改或者重抄。即便如此,书法家涂改的痕迹也照样有情绪、有性格,值得我们欣赏!
从容:《兰亭集序》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作《兰亭集序》中就有多处涂改痕迹,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在旁边添字,比如在“峻”字之前添加了“崇山”二字;第二类是直接在原先的字之上改字,比如“外”改为“因”,“于今”改为“向之”;第三类是直接涂抹删除,比如“今之视昔”之后的两个字;第四类是涂抹删除后,在涂痕之上写新字,比如最后原本是“作”字,先是涂成一片,后又在其上写了“文”字。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兰亭聚会现场酒后乘兴而作的,如此多的涂改痕迹非但不影响美观,反倒透露着潇洒和恣意。据说,王羲之第二天酒醒之后,曾经尝试重抄此作,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复现其神韵,只好作罢。正因如此,这件颇具现场感的书法作品才得以流芳百世。
《兰亭集序》的涂改痕迹中透露着从容的气息,妙在自然,妙在不经意,我们从中仿佛能触及“书圣”王羲之那种超然的心境。
悲愤:《祭侄文稿》
和《兰亭集序》不一样的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的涂改痕迹中透露着忠义与慷慨,那是一腔悲愤与热血。
这件作品开头颜真卿的情绪相对平和,修改之处较少。但随着书写的进行,他的情感越来越多地透过笔端宣泄到了纸面上。
首先,他的书写速度不断加快:开始时字体相对工整,越到后来,字体越草。这种草不是草率,也不是通常认为的潦草,而是在笔锋的速度赶不上情感倾泻速度时的一种表现。
其次,修改的次数也逐渐增多:开头处的文字或许是深思熟虑之后才下笔的。但渐渐地,措辞的速度跟不上汹涌的情感,往往是落笔之后才发觉欠妥,于是乎改,乃至一改再改。每一次修改都是对亲人的一次追怀,每一次下笔都是对自己心绪的重新整理,细细看来,笔画间似乎有着千钧的重量。
《祭侄文稿》中的涂改痕迹让我们仿佛能感到赤子的心跳。
内敛:《寒食诗帖》
相比《兰亭集序》和《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诗帖》的涂改痕迹是最少的,只有三处。一处是“殊”字后增添了一个“病”字,一处是“年”字后点去了一个“子”字,最后一处是“已”后点去了一个“雨”字。
相比《兰亭集序》和《祭侄文稿》的修改方式,《寒食诗帖》的涂改痕迹是最不惹眼的。它和正文几乎融为一体,如果不认真看就难以发现。但是,细细品味后,我们可以在这平静的外表之下感受到苏轼书写此作时的心情。如加一“病”字,和后句的“病”字连为一体,体现了病症之深、之重。再如多写一“雨”字后又点去,似可见雨之连绵,更显雨中陋室之寒冷艰难。
如果说《兰亭集序》中的涂改痕迹是平静的,《祭侄文稿》中的涂改痕迹是汹涌的、激荡的,那么《寒食诗帖》中的涂改痕迹便是看似含蓄内敛,实则激情澎湃,蕴藏着无限的情感。
贵在真实,贵在真诚
其实,无论是《兰亭集序》,还是《祭侄文稿》《寒食诗帖》,其中的涂改痕迹能为一代代人所欣赏,是因为它们所表达的心情是真实的,所承载的情感是真诚的。
真情流露处,涂抹也动人。所以,有时候看似凌乱、满是涂改痕迹的草稿更能表达一个人的内心!不过,偷偷告诉你一件事:考试的时候还是要尽量保持卷面的整洁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