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我的“方寸故事”

  • 来源:艺术启蒙
  • 关键字:方寸,故事,分享
  • 发布时间:2024-06-09 13:50

  文/高选宸

  编者按:2024年1月,《艺术启蒙》杂志报道了清华大学社会美育研究所高选宸团队在蒲公英中学开展的美育实践项目,听同学们讲述了用手工模型还原“家中一角”的创作感想。本期《美育第一课》继续和大家分享美好生活中的“方寸故事”!

  作品一:充满图案的卫生间

  创作人:仲诗琪、吕如可、李利莎

  ■ 仲诗琪:

  当初我选择还原家里的卫生间,纯属是因为那几面充满图案和色彩的墙壁。与厨房和客厅不同,它是明亮的、有活力的,是一个住所里必不可少的部分。

  马上要搬家了,对于这个家,我首先想到的形容词是“大”。确实,这套房子很宽敞,有一百多平方米。正是在这套大房子里,我度过了春节,见证了侄女第一次上学,还为她庆祝了生日。北京是一个大城市,但这里不是我的老家。正如我父亲所说,这里从来都不是我们的家。然而,我逐渐意识到,家不仅仅是一个住所,更是有至亲陪伴的地方,是充满情感的所在。这里有我的回忆,但搬离总是不可避免的。我对这里充满了怀念,同时也感到无可奈何。

  ■ 吕如可:

  一开始,我对模型制作并没有太大兴趣,认为只要完成就可以了。可是后来我才发现完成也并非易事,有时是因为动手能力不足,有时是因为没有材料,有时是因为没有头绪。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做地板。由于地板本身凹凸不平、五彩斑斓,想要做好它可谓是难上加难。为了制作地板的鹅卵石图案,我四处寻找材料,后来发现黏土可以还原鹅卵石的样子。给“鹅卵石”涂色很考验耐心,我也想过放弃,可是看身边的同学都在坚持,我又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这次做模型的经验使我收获颇丰,让我对待事物更有耐心,做事情更加有条不紊。同时,也让我更了解身边的同学,我们变得更团结了。

  ■ 李利莎:

  在我的认知里,模型就是物或人的立体形象,有抽象、有具体。我们这次要做的模型是家中的一个角落。

  在做模型之前,我觉得小时候天天玩彩泥、做手工,这点事应该难不倒我,有两三节课就能完成。直到老师给我们演示怎么割板子,我才发现事情没我想得那么简单。我们需要大胆尝试,带着耐心和审美去完成任务,确保作品符合实物的样貌。比如我那天在做一个柜子,外观看上去已经和图片很接近了,但我想加装一个活动的柜门,高老师就说让我做一个合页。于是我就根据我的想法去做了,但柜门安装好后却始终无法打开。后来,怀着极大的耐心,我才最终做成。

  另外,在这次活动中我学会了包容。有一次,我看见同组同学做了一件很难看的家具,我开口就说:“怎么这么难看。”但当我怎么也做不好一件家具时,她们却主动安慰我、帮助我。这让我感到很愧疚,同时也学会了包容。

  作品二:姥姥家的小院

  创作人:谢梦婷

  ■ 谢梦婷:

  姥姥家的小院,每年过年我都会回去。小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在那里玩耍,院子里满是我浓浓的回忆。看着手机里表姐帮忙拍的照片,院子还是老样子,只是姥姥的脸上爬满了皱纹,所以我也想用这个模型,再现美好的回忆。

  我之前从未接触过模型的制作,最开始制作时我干劲满满。但在制作中出现了量错板子尺寸、胶粘不上棍子等问题,这让我有很多次想放弃。但对姥姥的爱和伙伴们的鼓励支持着我,一次不成功,就试第二次、第三次。就这样,我们坚持了下来。

  成品与我记忆中的那个院子一样,它不仅蕴含着我对姥姥浓浓的爱意,还承载着伙伴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作品三:斜屋顶的厨房

  创作人:王若彤

  ■ 王若彤:

  刚开始老师选中我时,我比较惊讶,不太明白原因。老师说,因为我家的厨房比较特别,想深入了解一下。因此我询问了爸爸厨房设计的来历。他说,因为我们家的面积小,而且屋顶是斜的,这样设计能更好地利用空间。这里有许多值得怀念的回忆,家中每一件物品都已存在十年有余。

  做模型的时候,我一度觉得自己无法完成任务,但是老师一直在鼓励我,我真的很感动。在制作水池时,我不知道如何去做,也不知道用什么材料。它是银色的,我本来想给它上色,可是老师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就是用锡纸包裹,这个点子真是太妙啦!

  我们家搬来北京也有十多年了,借“方寸故事”这个机会,可以做出家的样子,我还挺兴奋的。我一边制作模型,一边回忆过去的生活。小时候,我总是吵着让妈妈做葱油饼,那油瓶没了油又灌,灌好了又空,葱油饼还是那个葱油饼,但味道确实变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看着做完的模型,回忆起小时候,感到格外的温馨。每一处角落都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和我一同做模型的同学也感觉很满意。这件作品讲述的不只是家庭的故事,还有同学之间的情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