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也有错

  • 来源:艺术启蒙
  • 关键字:古书,版本,流传
  • 发布时间:2024-06-09 13:49

  文/闫好丽 绘/李 鹏

  普通人不是圣贤,谁都会犯错,只要能改正,就是好样儿的!由此联想,古籍在流传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错误,比如书写讹误,将“鲁”错写为“鱼”,“亥”错写为“豕”,“鲁鱼亥豕”的笑话古已有之。再加上古人版权意识淡薄,作品归属不明的现象时有发生,校雠(chóu)学(现在一般称为文献学)便应运而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籍中常见的两类错误吧!

  文本讹误:《静夜思》的多个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几乎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中,人人都能脱口而出背上几句。这首乐府诗短短二十个字,却有诸多版本,学界对此众说纷纭。

  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李白诗作的原貌吗?宋朝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中便有两处异文:“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者们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从文献版本学、文本传播、域外文献记载、文学赏析等多种角度展开辩论。

  一般认为,宋刻本距离李白的时代较近,加上宋朝的唐诗选本如郭茂倩《乐府诗集》、洪迈《万首唐人绝句》都与宋刻本文字相同,因此可信度较高。

  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又是如何出现的呢?经过学者们的爬梳剔抉,发现最早将“看月光”改为“明月光”的是宋朝叶廷珪的《海录碎事》,而《海录碎事》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刻本,不能与宋刻本相提并论。将“望山月”改为“望明月”则出自明朝的选家,明朝文人喜欢妄改古文,像李攀龙的《古今诗删》、曹学佺的《石仓历代诗选》都写为“望明月”,等到清朝孙洙编《唐诗三百首》时便沿袭了这一写法。

  为何修改后的版本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呢?这与大众的审美趣味息息相关。简要来说,“看”与后文的“望”语义上有重复;“山月”更有文人气,“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心中的月亮,改后的诗作更通俗易懂、更接地气。

  作者疑云:《生查子•元夕》是谁写的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描绘了元宵佳节思慕心上人的心境。情景对比物是人非,颇有唐人崔护所写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觉,邓丽君演唱的《人约黄昏后》更是让这首词家喻户晓。然而,这首词的作者一直没有定论。据文献记载,“争夺”署名权的有四人,分别是欧阳修、朱淑真、秦观、李清照,其中欧阳修和朱淑真呼声较高。

  支持作者为欧阳修的有词学大家龙榆生、唐圭璋,证据是这首词曾见于《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且南宋文人曾慥所编《乐府雅词》收录归为欧词。值得注意的是,曾慥距离欧阳修生活的时代较近且选词谨严可信,而朱淑真去世后,诗稿被父母“一火焚之”,《断肠词》系由魏仲恭等人“拾掇而成”,可信度较低。

  最早将此词归入朱淑真名下的是明朝杨慎,清朝毛晋也将《元夕》词收入《断肠词》集中,而毛刻本风靡一时,造成了作者署名的混乱。

  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佐证这首词的作者实为欧阳修——“泪湿春衫袖”一联的“春衫”在唐宋时期往往指代男性,比如白居易“春衫细薄马蹄轻”、苏轼“春衫犹是,小蛮针线”,而朱淑真作为女性,不太会用春衫代称自己。

  古书中出现各种错误的原因既有作者本人修订时所造成的文本差异,也有流传过程中传抄刻印的讹误。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书时要有疑古精神,俗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哪怕是一首简单的小诗,背后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门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