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新变化,抓住假日经济新机遇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经济,新机遇,底气
  • 发布时间:2024-06-12 17:21

  文|本刊评论员

  北京八达岭,夜长城璀璨宏伟;河南洛阳,牡丹花海古韵悠悠;广西阳朔,山光水色如诗如画……这个火热的“五一”假期,人们在城市街巷赏景寻味,在秀美乡村望山看水,走进博物馆纪念馆触摸历史,来到公园郊野亲近自然,旅游消费的持续升温,映照出中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的态势,以及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底气。

  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同比增长12.7%,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3.5%。

  假日经济既是观察我国经济的一个窗口,更是洞悉文旅消费新图景新变化的契机。比如,今年“五一”假期,旅游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下沉”趋势。除了传统的热门旅游城市,县区、乡村的新兴旅游景点迅速崭露头角。又如,“夜游经济”对于假日消费的引擎作用越发明显。安阳“洹河夜游”人声鼎沸,洛阳龙门石窟夜灯如昼……各地扩展旅游场景的“夜游”项目,以消费新“夜”态带来假期消费新增长。再如,“ 90后”“80后”依然是旅游主力军,但以大学生为代表的“00后”年轻人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生力军,他们追求更为小众、更具特色的旅游体验。假日经济年年有新特点,要洞悉其中趋势,抓住其中机遇,城市管理者需要把握理念转换。

  旅游不只是看风景,还要看“风景中的自己”。“网红”目的地崛起、旅拍业态迅速发展、社交化旅游成为流行等等,都与人们对旅游的“看法”之变密切相关。当下的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旅游中“我在现场”的主体性表达和沉浸式体验。从泉州“簪花围”到甘肃天水的麻辣烫火爆出圈,都是构建文旅新场景的典型案例。旅游者定义旅游业,而非旅游业定义旅游者,城市必须秉持这样的理念,才能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以游客视角和市场思维去强化场景营造和内容创造,满足游客个性化、品质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旅游不只是到远方,还要读懂“诗与远方”。对广大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来说,旅游不再只是“走马观花”,甚至“下马看花”“动手植花”也不够,还需要“解花”“品花”式的人文交流。今年“五一”,在甘肃敦煌阳关景区,游客通过参加入关仪式、燃放烽火、军营巡逻等体验项目,深入了解阳关历史文化内涵;湖南雨花非遗馆举行“奇妙的民族非遗世界”亲子游园会,推出古法榨油、香囊制作等活动;杭州举办花车市集、文化书香、非遗民俗等170余项文旅活动,多方位展现宋韵杭式生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只有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文化资源,讲好文化故事,让“活”起来的文化丰富旅游品牌的内涵,才能不断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旅途不只有美景,还要有满满的“科技范儿”。在上海天文馆,神秘的音乐和光影伴随观众探索“无限宇宙”;在安徽西递,自然风光与现代光影打造出与众不同的夜间游览体验;成都“东郊记忆”空间内音乐、戏曲展演点燃观众热情……这个“五一”假期,以“科技+文旅”为特征的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成为消费新亮点。许多城市的成功实践表明,致力于文旅融合新场景、主客共享新生活,注重数字化技术融入文旅主题,以创新玩法、沉浸业态激发资源新活力,就能创造更多面向新需求的旅游空间和消费场景。

  “五一”假期已结束,但多地文旅“热辣滚烫”的劲头仍在持续。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一场演唱会、一顿美食、一场赛事,都可以成为“说走就走”的理由。各城市、景区要及时把握假日经济新趋势,瞄准市场新需求、新动向,从供需两端持续发力,让文旅发展“一路繁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