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州邂逅“神奇生物”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简宏妮 编辑高雪梅

  朱鹮飞入蓝天,小鲵跃进溪水,水鸟嬉戏于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之美,与这座江南城市共生共融,走出湖州,影响世界。

  青山环抱,绿水长流,地处浙江北部、浙苏皖三省交汇处的湖州,芳菲四月春意浓,迎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德清县下渚湖朱鹮繁育研究基地,首只人工孵化的朱鹮宝宝出壳了;在长兴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年龄从几个月到80多岁不等的扬子鳄趴在岸上,享受着“日光浴”;在安吉龙王山海拔1300多米处的“千亩田”,安吉小鲵幼体静静“潜伏”在这片高山沼泽湿地中……

  湖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较多,空气湿润,非常适宜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湖州市全面加强栖息地保护,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神奇生物”在湖州被发现、被守护。

  上山入湖摸家底

  龙王山位于安吉县章村镇南境,2023年初秋,安吉县县域野生植物本底调查项目组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中寻找着新物种。

  “要找濒危物种,就要去海拔较高、人迹罕至的区域。”安吉县县域野生植物本底调查项目组成员张芬耀说。

  这是张芬耀第32次进入龙王山。在此之前,他和同事在安吉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3种,湖州市新记录物种100多种。随着调查不断深入,在临近山顶的树林中,他们有了新的发现。

  张芬耀和同事发现了十来株和尚菜,“全省总体数量也不会超过百株”。在植物界,如果名字中有“菜”,代表古人已尝试过,可以食用。

  拍照、记录位置、采集标本……每次面对“重大发现”,张芬耀和同事都会怀着激动的心情重复上述动作。在一次次的翻山越岭中,安吉县植物本底调查共记录物种数由此前的1478种更新至2272种。

  位于80多公里外的南太湖未来城,也有了新发现。南太湖未来城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组成员沈佳豪在考察时,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蕨。通过全面摸排,调查团队在23.3平方公里的南太湖未来城整理统计出740个物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9种。

  发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团队还针对未来城大面积开发建设的情况,不断总结提炼出未来城生态修复、栖息地保护、移地保护等建议与措施,探索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

  自湖州市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开展以来,目前已记录生物物种8300余种(植物3000余种、动物4500余种、微生物700余种),包括朱鹮、扬子鳄、安吉小鲵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50余种,2023年还发现了苕溪鱲、无芒山涧草等一批新物种、新记录。

  在这片土地上,越来越多的濒危野生动植物被发现,继而被保护、被恢复。

  抢救珍稀濒危物种

  在长兴扬子鳄保护区,不同年龄段的扬子鳄被养在不同的池子里。养殖人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为了使扬子鳄能够保留适应大自然的天然特性,保护区通过模拟生态环境对扬子鳄进行自然繁育,目前已从最初的11条增至9000余条。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源于2.3亿年前的中生代,它是人们研究和揭示自然奥秘的“活化石”、记录地球演变和生物进化的“天书”,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为何要为扬子鳄建保护区?20世纪,由于扬子鳄栖息地不断缩小,加上被大量捕捞,扬子鳄数量曾一度缩减到全球仅存150条,比野生大熊猫的数量更少。1979年,以吴国良为代表的当地村民,自发创建了一个面积仅0.1公顷“养殖场”,养殖野外捕回的11条成年扬子鳄。经过40多年的发展,如今保护区总面积达132.98 公顷,并实现扬子鳄三代自然繁育和野外放归,扬子鳄数量正以每年500条左右的速度增加。

  在湖州,除了扬子鳄,“朱鹮奇迹”是另一个珍稀物种得到抢救的动人故事。

  2008年,德清从陕西引进了5对朱鹮,并成立珍稀野生动物繁育研究中心,开启人工繁育和种群重建工作。从基因谱系筛查到提升朱鹮受精率,从调整改进食物结构到提升幼鸟成活率,从模拟环境野化训练到跨省野化放归,如今朱鹮南方种群的数量逐步增长,从德清飞出去的朱鹮后代也越来越多。德清朱鹮种群数量已达761只,待今年孵化季结束,预计可突破800只。

  从0到761,朱鹮“重生”的故事,同样发生在安吉小鲵身上——通过开展人工繁育、基因组测序等工作,安吉小鲵幼体成活率从不足5%提高到70%。

  如何扩充安吉小鲵家族?2017年以来,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小鲵抢救性保护项目团队对其主要栖息地和产卵水坑进行调查和研究,利用野外发现的卵胶囊,在仿生态人工繁殖场成功繁育出安吉小鲵幼体。

  启用仿生态的方式进行人工繁育,可以有效提高成活率和野外放归的适应能力。专家表示,野外放归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促进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人工的“家”到原生态的“家”,安吉小鲵一路享受保驾护航。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护卫队,建设湿地保护及森林消防视频监控系统,以“人防+技防”守护家园。

  曾经濒临灭绝的珍稀濒危物种,如今成了湖州生物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有重生,也有新落户。

  冬天的一个明媚午后,伴随着一阵破空之声,一群色彩分明醒目俏丽的身影骤然现身安吉赋石水库。它们是中华秋沙鸭。

  赋石水库是安吉最早发现中华秋沙鸭越冬的栖息地。自2015年冬季被首次发现以来,中华秋沙鸭已经成为“常客”,每年都会飞抵安吉越冬,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16年为40只,2021年增至80只,2022年达到了97只。

  野生动物以此为家,得益于环境的“再造”。自发现中华秋沙鸭身影起,安吉县林业部门就启动了中华秋沙鸭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建设工作,先后与周边镇村、库区达成保护协议,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同时积极探索部门协作机制,打造适宜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候鸟越冬的栖息地。

  生态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湖州以系统治理思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以区域和流域为单元,大尺度开展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

  生物多样性魅力城

  朱鹮飞入蓝天,小鲵跃进溪水,水鸟嬉戏于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之美,与这座江南城市共生共融,走出湖州,影响世界。

  当地时间2月26日,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幕,4000多名各国代表出席,共商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全球环境治理问题。2月28日,在中国边会上,湖州作为唯一受邀作主旨演讲的中国地级市,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实践作主旨演讲。

  联合国环境大会是全球环境问题的最高决策机制,旨在激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挑战的集体行动。此次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示范,湖州并非首次。

  2022年12月,在加拿大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湖州被认定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入选“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湖州自然资源丰富,野生物种繁多。通过排摸“资源底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在湖州邂逅多彩生物,背后是系统谋划重点特色物种的“保护路径”:扬子鳄就地“优护”、朱鹮迁地“专护”、安吉小鲵濒危“抢护”,针对不同生物建立多样性的保护格局。

  顶层设计上,湖州制定出台了野生动植物、水生态修复、专项金融支持等政策制度28项,构筑起生态系统保护的“四梁八柱”。

   2023年4月,湖州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湖州市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目标,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湖州,并力争到2025年,走出一条具有湖州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路子,湿地保护率保持53%以上,重要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5%以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达到88%以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