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授权,湖南文博放大招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玉洁、鞠银河,特约撰稿罗安怡 编辑覃柳笛

  当前,数字技术与博物馆发展正在实现双向奔赴,由此为各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步入展厅,巨幅沉浸式多媒3D影像迎面而来,让观众瞬间穿越到千年前的汉代。穿梭于轻纱光影里,置身在15米直径的超大LED球幕下,身临其境地体验古人的宇宙想象、生命哲思和时空认知……这是湖南博物院即将在6月推出的“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届时,观众可通过前沿数字技术,以立体全景形式,多角度、多层次感受汉代文化艺术成就。

  50年前,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掘震惊世界,这座西汉时期的“文化宝库”共出土3000多件珍贵文物和千年不腐的女尸“辛追夫人”,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50年后,湖南博物院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依托馆藏马王堆汉墓文物,围绕数字博物馆建设目标,构建了涵盖数据采集、管理、展示、传播、利用和创意开发的文物数据要素传承利用全链条。未来,将以“数字马王堆”的建设为核心,探索建立文物数据采集加工的地方标准,构建文物数据资源的全体系架构,打造“最亮眼的数字博物馆”。

  小切口带动大产业

  当前,数字技术与博物馆发展正在实现双向奔赴,由此为各个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今年1月8日,湖南博物院品牌及马王堆数据资源库授权签约会暨“数字汉生活”IP品牌启动仪式在马栏山视频文创园举行。活动上,湖南博物院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核心资源,面向湖南省高等院校以及包括湖南助农米业、中联重科、财信金控、芒果TV、马栏山数字科技等在内的省内12家头部企业免费开放“湖南博物院品牌”和“马王堆数字资源库”双授权。

  据了解,此次资源公众授权的形式为全国首创。涉及的企业覆盖一二三四产业,涵盖了文化、科技、教育、医药、农业、制造业、新零售等多行业领域。通过降低授权门槛,打通大产业资源,让企业与文化遗产融合,从而带动文化、科技、教育、医药等多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流融合。

  “博物馆资源要与社会大众共建共享,一直是社会强烈的需求。但资源如何授权?授权费用如何收取?授权之后如何产出和运营?这些一直是行业热点和难点。”湖南博物院院长段晓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希望通过此次开放授权,在与产业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难点,让博物馆数字资源做到真正共享,希望通过文化赋能,助力产业升级,进而带动整个文创和文博行业的快速发展。

  此次授权吸引了众多创意和品牌力量的加入。这些创意团队将立足西汉马王堆文化遗产,围绕西汉生活方式,从“衣食住行用看玩”七个维度,选取能引起当代人精神共鸣的一个“汉生活”切面,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文物、文化,以“数据库+二创+应用传播展示”为具体实施路径,共同构建“汉主题”全景呈现,打造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让马王堆文化有机会进入更多的生活消费场景,不断催生出文化产业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

  湖南茶悦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此次被授权的企业之一。“我们企业一直在不断尝试用年轻人接受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希望通过我们的方式来呈现中华文化之美。而博物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发展地,作为企业,我们非常期待本次合作。”茶颜悦色品牌部相关负责人刘巧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的初步规划是提取马王堆文物中“狸猫”“金乌”“朱雀”等动物纹样,打造马王堆形象IP与茶颜悦色的联名展览及文创周边,形成长沙文旅打卡新热点。

  去年11月,在湖南省文旅厅的主导下,由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马栏山视频文创园、马栏山数字科技公司联合发起,成立了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助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象级马王堆数字文化IP。今年初启动的“数字汉生活”IP品牌便是成果之一。

  “湖南博物院宣布开放资源授权后,文博圈都很期待,觉得这是个新的未来。”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理事长李武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数字汉生活”计划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为核心数据来源,运用数字化手段,线上线下一体化打造“文化数字资产构建”“文化IP应用打造”“文化数字化内容传播”“文化数字产品”的全景化内容。

  在李武望看来,此次公众授权和IP启动的核心用意,是通过博物馆资源开源赋能文化大产业,不仅整合优势力量解决博物馆痛点,更是通过小切口带动大产业,希望通过新模式探索历史文化资源活化的新路径,活化大产业。

  段晓明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文物数字化不单是文物的扫描,还应当把文物数字化和产业结合起来。只有把湖南博物院的授权应用到大产业里面,才能更好地用湖湘文化去激活湖湘产业。”

  现代化表达让文物活起来

  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就可以“进入”长沙马王堆汉墓展厅,跟随箭头指引便可以在展厅内“行走”,还能“凑近”观看文物细节和展板文字;进入“云游湘博”栏目,文物图片、数据、文字和语音版文物故事一应俱全;“三维环视”板块可360度观察文物,“手语讲解”板块用视频为听障人士讲解文物知识……

  如今,登录湖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上的“网上展厅”,便可身临其境参观43个展览。其中,馆内2个基本陈列,还有中文、英文、德文、俄文4个语言版本。

  这是湖南博物院用“数字技术+创意”激活文物新生的探索之一。自从湖南实施文物数字化工程以来,湖南博物院在加快已有数字化项目建设的同时,启动编制了“数字博物馆”建设方案,依托现代科技手段突破线下参观的时空限制,为观众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博物馆”。

  目前,湖南博物院网上虚拟展览数量达86个、360度全景数字展厅(VR数字展览)达43个,涵盖展品文物5857件,专题数字展87个,浏览量超过1004万次。

  “我们在持续推进文物藏品数字化采集的同时,积极探索文物数字展示新方式,结合基本陈列、临时展览在线上和线下推出了一系列沉浸式、交互性的数字展览体验,突破传统展览时空局限,丰富展览形式内容,为公众构建更广阔、更有力量的文化空间。”湖南博物院数据中心主任何也说。

  预计今年暑假,“数字汉生活线下空间”将在湖南博物院4楼开业,游客在逛博物馆的同时通过汉代美食、文创产品等感受汉代生活。近期,“数字汉生活”项目团队正在搭建网站,未来将通过文物数据库、“云游马王堆”等形式为浏览者提供更加便捷充实的体验。

  “我们的逻辑是,一定要用最好的创意力量把马王堆汉墓中的文物和文化的生命力激活。”李武望说。

  在“数字汉生活”项目负责人赖程看来,虽然远隔千年,辛追夫人的生活方式、理念依然和现代人有共通之处,可以从中选取能引起当代人精神共鸣的点。“例如,马王堆出土了很多漆盘、漆器,上面有‘君幸食’‘君幸酒’,这与我们现在希望来到湖南的游客能吃好、喝好是一个意思。”赖程说,团队里年轻人居多,大家都很有创造力,敢想敢做,脑洞特别大,可以更好地以创意设计激活文物生命力,让文物焕发新生机。

  “我们希望用颠覆性的创意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让不可再生、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让年轻一代乐于接受。”段晓明说。

  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当前,国内文博场馆已逐步进入“全面数字化”转型阶段,人工智能、物联网、AR/V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展览和游客体验的应用场景中正在加速落地开花。

  在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看来,数字化浪潮滚滚而来,博物馆数字化既是适应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多元需求、提升博物馆社会价值的重要举措。在推进博物馆数字化的过程中,应注意数字化方案的适用和适当,让数字化技术服务于博物馆的核心业务;注意数字资源共享,以数据标准化、开放化实现文化传播和价值共赋;注意传承与创新、文化与技术的有机融合,以文化为根基、以观众为中心、以内容为主题塑造数字博物馆新优势。

  今年3月底召开的湖南全省文物局长会议暨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推进会透露,湖南省将以“数字马王堆”建设为核心,探索打造“最亮眼的数字博物馆”,进而构建一条从“文化数字化”到“文化内容化”再到“文化产业化”的完整价值转换链条。

  截至目前,“数字马王堆”项目已采集了11万张图片、103万件文物条目数据,建立了近2000个三维模型。何也说,计划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进一步梳理、挖掘、提炼和解构,将构建马王堆汉墓文物、音乐文物等的文物知识图谱,在线下推出马王堆汉墓墓坑投影等60余个多媒体数字展项。

  同时,湖南还在推进浯溪碑林的“数字焕活计划”。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浯溪碑林”项目负责人孔皓介绍,该计划在研究保护文物的同时,也将满足展示传播、设计艺术、文旅推广等多元化市场需求,从而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文博数字化产业应用新样板。

  当前,湖南博物院正在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同时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建设一定要用数据作为纽带,以观众体验为核心,打通博物馆内藏品、场馆、观众和内部管理的双向信息交互通道。”段晓明说,未来,他们计划让数字企业将文物进行知识可视化再创作,形成数字文博展示产品及解决方案;中医药企业将马王堆医学文化用于中医药技法提升和传统医学文化塑造;农业企业将文物元素与农业基地结合,打造“产学研”一体的体验产品;餐饮企业提取文物纹样,打造联名文创;游戏企业将文物及历史文化结合应用在沉浸式游戏体验当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