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丝”路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丝绸,文明,璀璨
  • 发布时间:2024-06-13 10:27

  文/本刊记者唐佳莹

  丝绸,是中华文明最璀璨的瑰宝之一。

  在有记录的文献中,华夏民族广泛进行丝绸织造的时间,远远长于中华文明拥有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历史。曾经,丝绸的价值可媲美黄金。在工商业较为落后的古代,蚕丝织品不仅可用于折税抵赋,更常为国库所藏,具有等价物的价值,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生丝、丝绸仍是我国重要的“创外汇”产品。

  四川是中国桑蚕丝绸产业的发祥地之一,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素称“蚕丛古国”。鼎盛时期,家家户户栽桑养蚕、县县都有缫丝织绸,每到收茧缫丝季节,机杼声声,不绝于耳。而雄踞成都北大门的“锦门”更成为了南方丝绸之路的象征,从这里运出的“蜀锦”,为川蜀的商贸交易带来了大量的原始积累。

  产业的微震,荡开了传导至今的层层涟漪,技术和技艺的沉淀让四川茧丝绸行业形成了以桑、蚕、种、茧、丝、绸、服装、内外贸易、设备生产、科研教育等为主的,门类齐全的长链条特色产业,对四川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前端,茧丝绸行业与农村紧密相连。整合土地、资金,集结农村劳动力进行现代化农业管理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由于比较效益高、见效快,加之桑树固土保湿的生态效益,桑蚕种养对促进四川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据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统计,2022 年全省桑园面积15.33 万公顷,蚕桑农业产值实现95 亿元,增长5.6%。

  在后端,四川也已形成“双第二”的产业优势——生丝产量、蚕丝及交织机织物产量均居全国第二。拥有“六合”“宝珍”“南丝路”等中国驰名商标,生丝加工和胚绸生产都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一手牵着农村致富,一手系着工业生产,茧丝绸行业在不断纵深延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行业痛点。在前端,农村劳动力难以接续的难点一直存在,高昂的管护成本和经营行情的不确定性,也让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更为致命的发展难题集中在产业后端,终端商品占比小,竞争力不足。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与桑蚕茧质量连续9年提升、2022 年5A 及以上级别生丝生产占全省生丝总产量70% 以上的现实相比,四川茧丝绸行业的终端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都极为有限。这就意味着,四川的丝绸制品很难能卖出产品溢价,进而难以消耗本土高质量生丝的成本价格,原材料和终端市场出现错位。

  与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相比,四川茧丝绸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技术改造程度也不高。以养蚕技术为例,目前浙江的全龄人工饲料养蚕规模已超过其传统养蚕,2023 年全龄人工饲料养蚕产茧量同比扩大了一倍,而四川仅在育蚕阶段有人工饲料养蚕,且推广范围较小。生产端上,四川生丝加工和胚绸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也较低,设备老旧,大部分设备更新依赖从外省输入,更新投入较大。为支持传统特色产业,四川适时发布了《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优化布局、调整结构、补齐链条,促进茧丝绸一二三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给行业注入了强心针。

  峰峦如聚,行业流转,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实在跌宕,茧丝绸行业仍然存续的事实,就已是产业活力与潜力的最强印证。随着政策的不断加码和行业自身对新技术、新业态的再思索,这一缕中国人的“浪漫”,必将在未来焕发新生,一丝一缕,泽被万家。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