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做法——中日友好医院医疗装备实施智慧化管理

  • 来源:中国招标
  • 关键字:经验,高质量,发展
  • 发布时间:2024-06-14 17:19

  文/昝妍

  当公立医院谈高质量发展时,究竟在谈什么?高质量的“增效降本”,是中日友好医院给出的答案。

  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建设;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推动手术机器人等智能医疗设备和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将信息化、智慧化全面融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中,既是国家政策层面的要求,亦是医疗行业、医院间的共识。”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崔勇指出,医院以信息化、智慧化管理为“解题思路”,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工具”,将“信息化”“智慧化”如种子般播撒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

  以医疗装备管理为例,医院建立了医疗装备管理信息化平台,将医疗设备、耗材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数据通过物联网和院内信息系统进行采集,并应用于评价与监管,把智慧化管理深度融入医疗运行与管理的各个链条和环节。通过创新技术实现医疗设备使用效率提高,不仅以科学方式帮助临床优化资源配置,也同步提高了医院智慧管理的水平。

  管理界有一条公理——“降本不一定增效,增效必然降本”。中日友好医院医疗装备智慧化管理是这一公理的最好证明。

  ——大型医疗设备监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大型医疗设备是指使用技术复杂、资金投入量大、运行成本高、对医疗费用影响大且纳入重点管理的大型医疗设备。近年来,为更好地服务患者,中日友好医院对先进医疗设备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据医院医学工程处处长赵菁介绍,全院50万元以上的大型医疗设备目前已经被全部纳入了医疗装备管理信息化平台监管,有助于医院管理者实时了解设备运行状况,设备何时开关机、何时扫描、何时空置、每个患者扫描多久、扫描了哪些部位等数据都可以实时监测。医院每季度给各科室发放设备使用情况的监管报告,并收集科室反馈意见,以提升设备配置和使用效能。

  赵菁以某台核磁共振机的周使用情况为例,介绍了如何借助医疗装备管理信息化平台既提升设备使用效率又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医疗装备管理信息化平台数据显示,某台核磁共振机周一到周四工作量比较均衡,每到周五就下降,周六、周日使用量更是大幅降低。“其实,在周五到周日期间很多患者在排队等待接受核磁共振检查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诊疗。”赵菁告诉记者,基于该监管发现的问题,医院管理部门及时与临床协调,增加了周五、周六、周日三天的核磁共振检查的预约量,不仅使该设备每天的使用情况保持稳定均衡状态;还显著缩短了患者的等候时间提升了医院的临床服务能力。

  此外,赵菁又以基于互联网监管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机(以下简称CT扫描机)为例,医院如何提升设备采购与使用质效。“我们通过设备监管数据的分析发现医院CT扫描机的开机时间都比较晚,于是管理部门与放射科沟通,要求提前设备的开机准备时间,以确保患者按时做检查。”不仅如此,医疗装备管理信息化平台还可以对每台CT扫描机的使用功能实现实时监控。例如,通过对医院在用的一台高端CT扫描机完成的21 057次检查项目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涉及专科功能的检查数量仅为574次,提示存在高端CT使用以常规功能使用为主、专科功能使用为辅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医院一方面及时加强了高端设备专科功能临床应用分析与指导,在设备配置规划时提高了根据临床应用需求配备设备的管理力度,科学规划不同功能的设备数量,既充分满足患者的检查需求,又充分发挥设备的专科功能,提升了设备采购与应用的质效。

  ——手术腔镜共享:设备效率与成本效益齐优化。

  “多年前,中日友好医院手术麻醉科的外科手术腔镜系统都是各科拥有,造成设备‘忙闲不均’明显。”崔勇告诉记者,从2019年开始,中日友好医院采用手术腔镜共享管理模式,各科的手术腔镜集中放在腔镜共享平台上使用,既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又节约了大量的腔镜设备采购成本。为避免相关使用科室因对公用设备的维修和新增设备可能出现的互相推诿的情形,医院还出台了《中日友好医院手术室共享腔镜管理办法(试行)》,将信息化手段引入共享手术腔镜监管,在手术室共享设备平台中可全过程采集手术腔镜使用数据。通过蓝牙标签或采集器自动识别手术腔镜主机、光源、摄像头,通过实时采集设备输出端口视频信号,对操作过程视频进行实时图像采集与分析,自动统计设备主机使用效率、操作医生及使用时长。通过共享设备平台了解设备使用数据,从而实现各科室准确分摊手术腔镜成本,运行成本中共用腔镜运行的清洗消毒、人员、空间、水电等成本由手术麻醉科承担;维修成本的老化故障成本由各使用科室按使用时长和次数按比例分摊,人为故障维修成本由责任科室承担。

  ——呼吸机联网:共享单车管理模式的创新性拓展。

  冬季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季节,呼吸机毫不意外地成为各科室的“抢手货”,若呼吸机没有联网,医院便无法得到设备使用状态的实时数据。如此一来,可能会出现有呼吸机的科室呼吸机闲置,而没有呼吸机的科室紧急需要呼吸机的情况,造成设备使用效率降低和浪费。作为多年来以呼吸疾病诊疗为优势学科的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很早就开始布局基于物联网的医院呼吸机共享调配模式的研究与尝试,即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全院呼吸机设备的信息(如位置、使用状态等)采集并传输至医院的设备管理平台,临床科室医务人员通过移动端或者PC(电脑)端接入医院网络的App(应用程序)系统即可在院内任何位置查询到闲置呼吸机的信息,并完成呼吸机借用、登记、归还等流程化操作,而不必经由传统人工调配中心来集中化调配。如同共享单车的管理,使呼吸机的调用更灵活、便捷,不仅保证了设备配置的有效性,提升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医院的空间与人力成本。

  ——耗材院内带量:以量取价降本增效实现多赢。

  随着国家相关耗材带量集采工作的推进,中日友好医院以2021年口罩的院内带量采购“小试牛刀”,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耗材管理降本增效之道。据赵菁介绍,中日友好医院2021年初各品规口罩的采购单价分别为,挂耳型外科口罩0.46元/只、绑带型外科口罩2元/只、折叠型N95口罩12元/只,全年医院各类口罩采购总金额约为486.6万元。医院经过多轮认真论证与分析后决定在疫情相对稳定,防疫物资市场供应充分,有较多成熟品牌可供选择的2021年6月初,开始了口罩的院内带量采购工作。

  在向社会公开发布口罩遴选公告后有超过20家厂商报名。医院按口罩相关的国家标准确定多项客观指标,请第三方专业人员为参选产品打出客观分,并对投标且非在院产品的临床试用,由医护人员打出对使用感受的主观评价。随后邀请医疗、护理、财务、医保、医工、审计和纪检等部门负责人与综合成绩位列前5名的厂商进行现场价格谈判。由厂商逐一答辩并报价,评委会根据价格高低选出2个中选品牌,并与中标企业确定了产品质量、供货要求以及售后服务要求。通过院内带量采购价格谈判后成交价格下降幅度超过了80%,年度降低口罩采购成本超过400万元,实现了多赢局面。

  近年来,我国全力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各项改革举措正在积极推进,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情况持续改善。中日友好医院在医疗装备智慧管理中的实践与成效,有效助力了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了医院的运营效率,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化、专业化医疗装备管理。基于未来,医院将继续践行数字化转型,借助信息技术对医院业务运营和医疗设备使用实现精细化管理。

  责编:辛美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