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卓立:汽车尾板市场的“老大”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汽车,尾板,市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6-30 10:42
1995年,凯卓立最早引进国外汽车尾板先进技术,创造了我国物流运输业的一个细分领域——车用起重尾板行业,并深度参与相关规则的制定和修订,真正成为国内汽车尾板行业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文|《小康》杂志 降蕴彰
汽车尾板是安装在车辆尾部,方便和提高装卸效率的一种车载液压装设备,是现代化物流运输的必备设备之一,可大幅度提高运输及装卸效率,节省成本。早在上世纪30年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就出现汽车尾板,而在我国,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经由港澳传入内地并迅速为客户所接受。
深圳凯卓立液压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卓立)创建于1995年,是国内汽车尾板行业的探索者和先行者。该公司从汽车尾板的引入、推广开始,然后仿制、自研,最后升级、出口,一手将汽车尾板从起初的“改装仿造”做成了如今的“高新科技”“中国智造”,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实现了跨越式“蜕变”。现在的凯卓立已发展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国内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专用车成套上装液压系统、产品与技术解决方案的优秀提供商,其核心产品汽车尾板在国内细分市场的占有率达32%,成为实打实的中国汽车尾板市场的“老大”。
凯卓立资料显示,公司目前是亚洲最大的物流装卸智能尾板产研基地,拥有发明专利4项、PCT国际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8项、外观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主持制定了2项国家专用汽车上装系统行业标准,是国内汽车尾板行业内拥有最多知识产权的企业,合作伙伴遍布美洲、欧洲、东南亚、大洋洲以及中东和非洲等地区。
特别值得一提,凯卓立获得了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颁发的装备承制单位证书,是汽车尾板行业唯一通过中国汽车产品质量认证,率先获得产品安装许可的企业。
2022年4月16日,中国航天工程——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平安降落在东风着陆预定区域。几位航天员在走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之后,进入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二代航天员医监医保车。据悉,在“第二代航天员医监医保车”上,就配备了凯卓立研发的液压尾板系统,这样便于让航天员乘升降梯进入到医监医保车内,共同护卫他们平安归航。
汽车尾板领域的先行者
凯卓立创始人兼董事长王泽黎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动力液压控制专业,行业知名专家、高级工程师,是中国专用车成套液压技术和系统的开创者之一,为国内专用车车载液压系统的开发、生产、推广以及国际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巡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一轮热潮,中华大地上的民营企业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当时的深圳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最先接触到国外的一些新鲜事物,经济、文化和人们的观念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王泽黎怀揣着发展民族企业、实业兴国的梦想,创建了国内首家专业车用尾板企业——凯卓立。
为何选择进入车用尾板领域?王泽黎认为,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真正脊梁,物流业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既涉及调结构,又关系降成本。而尾板是伴随物流运输行业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一个新行业,可谓应“运”而生,虽然四五十年前在欧美发达国家就是成熟产业,但在我国几乎还是一个空白领域。
汽车尾板仅以车上的蓄电池为动力源,即可完成数吨货物的装卸。当时很少有人能认识到车用尾板技术对现代物流运输装备现代化的重要性,以及车用尾板作为一个装备细分行业对现代物流业的意义所在,至于能预见到尾板在城市物流竞争中的重要角色,并看到其中隐藏的巨大市场机会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凯卓立的创始人王泽黎凭借其远见卓识,成为国内车用尾板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据王泽黎介绍,在欧美发达国家,尾板普遍被称作Taillift。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在荷兰、联邦德国的一些有能力的农庄,人们为了方便田间地头运送农机具、化肥以及收获的农作物,在自用的运输车辆尾部安装了具有升降起重功能的装卸货物设备。随后,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步扩大,尾板慢慢演变成一种通用的物流运输产品,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尾板行业的发展和成熟,离不开工业化的发展水平。”王泽黎表示,车用尾板行业的入行门槛比较低,甚至于街边的小作坊招聘三四个人,就能开展尾板的生产加工了。汽车尾板行业在深圳兴起之后,“在物流行业的发展和城际配送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但因为属于国外的舶来品,在国内还没有制定出统一的产品标准和安装标准,行业发展相当混乱。”
王泽黎回忆:“2010年之后,尾板的应用范围早已经不只是停留在广东、深圳等沿海城市。随着人力成本的逐年攀升,加上城市货运、物流行业的发展,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对尾板的需求日益明显,逐渐成为刚需。”车用尾板安装在汽车尾部,用于装卸货物,直接关乎货物和人身的安全。在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监管的环境之下,行业内的一些企业为了节省费用,就会用劣质原材料和低价发起市场竞争,严重扰乱了尾板行业的市场环境。因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让尾板行业有法可依变得迫在眉睫。
为了促进国内车用尾板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王泽黎开始亲自去找有关部门,反映尾板行业的混乱情况,建议尽快制定严格规范的行业标准。2004年2月1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颁布了《车用起重尾板》(QC/T 699),此标准对车用起重尾板的术语和定义、型号、基本参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说明书、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做出了严格规定。这是国内关于汽车尾板的首个企业执行标准。行业内普遍认为,我国政府对规范车用尾板行业迈出了极其重要的“第一步”。
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官方是在凯卓立主导起草的车用尾板行业标准的基础之上,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才最终制定出《车用起重尾板》(QC/T 699)。再往后,凯卓立一直深度参与有关方面对车用尾板行业的标准规范。2015年,交通行业标准《车用起重尾板加装与使用技术要求》(JT/T 962—2015)颁布实施,对用在车辆上尾板产品的加装、使用技术要求进行了规范;2016年,新的国家标准《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修订后颁布实施,其中规定在收起状态下,水平尺寸不超过300毫米的尾板不计入厢车总长度,更是进一步为国内尾板的广泛使用创造了必要条件;2019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标准《车用起重尾板安装与使用技术要求》颁布实施……这些均标志着我国尾板行业进入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积极参与规范车用尾板行业的同时,凯卓立不断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2008年,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专业销售服务网络并进军海外市场;2011年,建成亚洲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专业尾板流水线生产基地;2018年,注册成立了深圳市卓立车载智能物流技术研究院,这是深圳市的一个民营的非盈利的纯研发机构;2020年,正式发布了最新研发的汽车起重尾板1Tplus(2.0版),其设计过程采用的轻量化原理和模块化设计方法给产品注入了新的灵魂;2021年,建成国内车用尾板行业的首家电泳喷塑线;2022年,获得中国物流技术装备推荐品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
如今的凯卓立拥有南北两大生产加工基地。南方基地坐落于深圳,以新产品的生产检测为主;北方基地位于江苏省建湖县,总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有三座现代化的生产加工工厂。拥有领先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先进的制造及检测设备和南北两大生产加工基地,公司产品得以保质保量。
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
据悉,王泽黎统领下的凯卓立第一届管理团队全部出自航空系统。因此,车用尾板行业内有一种说法,凯卓立的发展史是一部航空人的创业史。
具体到王泽黎,出生于1958年的他拥有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动力液压控制专业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金融与贸易专业双学士学位。1982至1988年,在陕西飞机制造公司担任动力室室主任,于1990年进入航空部工作,是该部某基地的一名副处长,同时还是航空动力液压控制专业的一名高级工程师,曾参与过“运-8”(代号:Y-8)原型机设计。
王泽黎先后从事飞机燃油系统设计师6年,航空机电产品国际贸易8年。在此期间,他在与欧洲开展外贸活动的过程中,利用主营机电产品进出口业务之便,很快熟悉了汽车尾板产品及部件的制造技术。1991年,他引进国外技术并组织了几个技术人员,开始尝试汽车尾板零部件的OEM生产;1993年,“摸着石头过河”,竟然鼓捣出第一批自造的汽车尾板。兴奋之余,他带着首批产品赴荷兰参展。
在荷兰参展期间,兴致勃勃的王泽黎碰了一鼻子灰。几个高傲的欧洲专家一点面子也没给,竟然讥笑中国制造的汽车尾板为“工业垃圾”,这让王泽黎倍感羞辱。他是一个从不认输的人,在那一刻他默默立誓,中国人一定会生产出质量过硬的汽车尾板产品,此生一定要让中国的汽车尾板品牌畅销全球。
从荷兰回国之后,他开始认真思考下一步职业发展的方向。当时恰逢整个社会掀起干实业的热潮,在创业使命的感召下,他带领5个航空系统的技术人才,毫不犹豫地开办工厂,投身实业,成为中国汽车尾板行业的探路人与领导者,自此一干就是近30年。
1995年创建凯卓立至今,他始终铭记为国效力的使命。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当第一个出舱的航天员翟志刚登上医监医保车时,正在观看中央电视台直播画面的几名凯卓立技术人员一眼就认出了公司产品,异口同声地说:“把航天员送上车的就是我们公司生产的车用起重尾板。”
据央视新闻报道,根据此次神舟十三号返回任务特点,搜救回收分队在东风着陆场东西两区共设置了11个搜救分队,投入了近百台车辆,5架直升机,1架固定翼飞机,并在着陆场周围协调了相应的民间搜救力量,共同守护航天员平安归航。
在本次搜救工作中,凯卓立生产的悬臂式钢制尾板应用到搜救队使用的医监医保车、物流运输车上,其中医监医保车安装的是铝合金尾板,物流运输车安装的是钢制尾板,结合升降梯让航天员、物资平稳顺利进入车内,不再由搜救人员抬送,实现了省时省力、保障效率的作用。凯卓立助力圆满完成搜救回收转运任务,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据介绍,早在十多年前,因不满足于一直做得有声有色的车用尾板业务,凯卓立就开始不断寻找新的突破点和爆发点。基于公司拥有先进的液压技术,上王泽黎把发展路径拓展到军民融合领域。比如,开发配套在各类军用车辆上的特种尾板、军用特种车辆的智能调平系统等。
如今的凯卓立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颁发的装备承制单位证书,是汽车尾板行业唯一通过中国汽车产品质量认证,率先获得产品安装许可的企业。由于一直坚持参与航天及陆装装备的研发、配套,除车用尾板之外,还有多款其他产品贡献国防科技领域。可以说,凯卓立是不折不扣的军民融合企业。
打造数智化“移动无人仓”
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凯卓立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专用车成套上装液压系统、产品与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拥有丰富的产品链,旗下拥有“凯卓立”和“凯卓立运通”两大子品牌,主营产品包含垂直式、悬臂式、折叠式等不同形制汽车尾板,能够直接服务不同层次商用车需求。除了核心产品汽车尾板,公司经营产品还包括液压支撑系统、翼开系统、液压爬梯系统、方舱扩展系统、流动舞台车系统、密闭车盖系统、轮椅升降器等多系列、多型号产品。
作为科研型企业,凯卓立汇聚了一批高级专家,也培育了一大批行业精英,在业内有黄埔军校之称。王泽黎认为,一个企业要想传承下去,必须广揽人才,让每个员工都能在自己的岗位发力发光,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为了不断提高科研实力,凯卓立设立了一个民营的非盈利的纯研发机构——深圳市卓立车载智能物流技术研究院,专业开展车载智能物流装卸技术和移动无人仓技术的研究;与中国汽车研究中心专用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国防科技大学等专业院校以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专业机构展开深度合作,组建了一支汇聚国内外行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队伍,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产品,率先在国内成立“专用车成套设备与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研发汽车、机场装卸等多领域上装系统。此外,还与兰州理工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推动生产线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充分利用人才优势不断丰富产品内涵。
得益于车用尾板业务的绝对优势和新产品的转型拓展,以及政策环境和物流行业的持续向好,凯卓立近年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凯卓立拥有百余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家专利。再加之,公司长期深度参与组织制定多项行业标准,其成果和影响力在专用汽车、物流及特种设备与技术的研发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随着现代物流全产业链体系建设如火如荼,车用尾板行业大有可为,而凯卓立作为这一领域的领先者,必将迎来更大的机遇。王泽黎算了一笔账,凯卓立的尾板产品每年代替了180万装卸工人的工作,按每人每年6万元的用工成本估算,至少为物流运输行业节省成本1000亿元。
在新一轮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技术变革浪潮中,凯卓立依托轻量化、模块化、信息化三个维度,大力推进数字化赋能与制造智能化,已率先开发出3.0代智能化尾板产品,一系列智能化硬件软件与配套产品已经在路上。面向国内尾板和物流行业推出的“智能小凯”平台,更是全球唯一一个汽车尾板业内的物联网应用服务管理平台,通过赋能司机驾驶员与物流公司,实现了尾板作业场景的智能化管理。
近几年,凯卓立率先提出了“移动无人仓”概念,开始聚焦“移动无人仓”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攻关。该技术是通过构建智能车厢、车载装卸搬运机器人,与尾板有机结合,货物先进后出,实现自动搬运、装卸,全过程无人化、智能化。同时公司正在寻找建设模块化、智能化尾板产研基地,构建物流运输物联网装载服务平台,倾力打造世界最大的智能尾板产、研、配中心。
凯卓立聚焦产品智能化与服务智能化,从尾板智能化→智能尾板→随车搬运机器人,前融入智能仓储,后打造智能车厢→移动无人仓,最终实现多设备、多平台协同,从而构建全链条智能物流与云服务平台,这也是中国智造在车用尾板行业升级转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