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 关键字: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管理,消费者健康
  • 发布时间:2024-07-18 21:27

  程雅婷,王 宁,王 健,张文昭,庞 静,郝璐平

  (秦皇岛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河北秦皇岛 066000)

  摘 要:随着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不仅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此背景下,食品安全标准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石,其应用显得尤为关键。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食品安全标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管理;消费者健康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食品领域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市场竞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部分生产者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忽视食品安全,违法违规生产,导致劣质食品流入市场,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为此,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不断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确保食品质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并非一蹴而就,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食品生产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科技发展的动态性,同时还需要关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和期望。这便意味着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也对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应用,对于预防食品安全事故、提升食品质量、保障消费者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食品安全标准的定义与原则

  1.1 食品安全标准的定义

  食品安全标准是指为保障公众身体健康,确保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规范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制定的食品安全技术要求和限量标准。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安全法规的具体化表现,是国家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和规定,具有约束力和规范性。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旨在维护公众的身体健康,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促进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涵盖了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旨在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过程中,通常会基于科学研究和风险评估,综合考虑食品的营养成分、微生物污染、化学物质残留、重金属含量、生物毒素等因素,以确保食品安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1.2 食品安全标准的应用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应当基于科学数据、风险评估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依据科学的数据和方法确定食品安全标准,才能更好地保障公众健康,从而有效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②严谨性原则。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应当严谨细致,覆盖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确保涵盖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保证标准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2 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2.1 标准应用不统一

  现阶段,行业、部门标准是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中的核心部分,尽管目前我国食品生产普遍采取厂商负责制,但在实践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严重阻碍了食品安全标准发挥应有的作用[1]。行业标准和部门标准之间的冲突会给企业带来困扰,不同行业和部门可能会制定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企业需要同时面对多重标准的执行,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和工作量。标准不明确也容易产生灰色地带,使得监管难度增加。如果行业和部门标准不够明确和统一,监管部门在执法检查时可能会遇到模糊不清的情况,难以准确评估企业是否符合相关标准,从而可能出现监管盲区和漏洞,进而影响到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2.2 标准使用意识弱

  从认知层面来看,部分从业者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标准的重要性和内容了解不足,缺乏对标准的正确认知。认知不足的原因可能源自教育水平不高、信息获取渠道不畅等因素,导致其无法准确把握标准的核心要点和实际应用。与此同时,食品生产和销售领域涉及的标准种类繁多、涵盖范围广泛,而标准之间又存在交叉、重叠或相互冲突的情况,从业者需要同时面对多个不同标准的执行要求,使得其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准确把握各项标准的要求,进而增加了遵守标准的难度。

  2.3 标准使用不规范

  食品安全标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工作人员对食品安全标准术语的解读不够深入和全面。食品安全标准的术语通常专业且严谨,对于缺乏足够食品工艺知识的工作人员而言,理解起来颇具难度,导致其在面对多样化的食品时,难以准确界定其所属的分类系统,从而在选择适用标准时出现偏差。除此之外,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标准发布后,部分工作人员因不了解新标准的实施时间,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依然沿用旧标准。

  3 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有效应用的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①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约束力和指导性,可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标准。因此,需要明确食品安全标准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强化其作为食品安全管理核心的地位,确保标准的统一性和适用性,同时要确保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以保障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2]。②对食品安全标准的落实情况进行持续评估和跟踪。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监测评估机制,与行业专家和从业人员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完善标准内容,定期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通过问题汇总与讨论的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以确保食品安全标准与时俱进。③加强各个监督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合作。食品安全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各部门之间密切合作、信息共享,避免出现工作职责交叉或漏洞,确保整个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协调运行。为此,可以通过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的方式,不断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整合,进而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的综合效能。

  3.2 加强标准应用能力和意识培养

  为了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建立规范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并有效应用至关重要。①要加强对从业人员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食品生产加工领域的从业人员是直接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主体,其对标准的应用水平直接影响食品安全管理的实际效果。因此,应该通过开展培训课程、举办专业讲座等形式,提升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标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从业人员能够准确执行相关标准要求,从而确保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②要加强对企业和机构标准意识的培养。企业和机构作为食品生产经营的主体,应当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理念,将食品安全标准融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可通过组织开展内部培训、设立食品安全管理岗位、建立食品安全标准执行考核机制等措施,不断提升企业和机构对标准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确保食品安全标准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3]。③要加强对消费者标准意识的培养。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因此应该通过宣传教育、信息披露等方式,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标准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引导消费者选择合格安全的食品,进而推动市场向着更加健康、安全的方向发展。

  3.3 优化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方法

  食品安全检测在确保食品品质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环节,而科学的检测方法能够帮助鉴别食品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因此,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升检测效率和质量是当务之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高效的检测方法,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同时缩短食品样本的检测周期,从而更好地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例如,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对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进行检测,可更加迅速地发现问题源头,进而减少食品出现安全风险的概率。对于不同类别的食品而言,应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同种类的污染物或质量问题,因此需要针对性地选择检测方法。例如,液体食品可以采用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检测,而固体食品可以采用原子吸收光谱等方法,以确保检测方法与被检测对象的特性相匹配,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和规范操作程序,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可信度,避免因操作不规范而导致误判或漏检。与此同时,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检测机构和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可保证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3.4 推进标准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建设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可以提高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增强对食品安全的监测和管控能力。①建设统一的标准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标准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包括标准的制定、修订、发布和执行等环节,以提高标准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确保标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从而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②建立样本抽检和检验数据处理平台,对食品样本抽检和检验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分析,及时发现风险点并采取相应措施,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检验数据的追溯和分析,帮助监管部门更好地了解食品安全状况,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4]。③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食品安全数据,实现食品安全风险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对海量的食品安全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和挖掘,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帮助政府及时应对食品安全风险,确保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和可控性。④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等环节的监管,借助电子监管系统,实现对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全程监控,确保生产环节符合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的食品追溯体系,能够追踪问题食品的流向,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5]。

  4 结语

  在食品安全管理中,食品安全标准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为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确保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出厂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安全要求,还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定的信任保证。面对食品安全管理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加强标准应用能力和意识培养、优化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方法、推进标准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以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提升整个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介方. 试析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意义与应用[J]. 中国食品工业,2024(1):58-60.

  [2] 钟志美.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食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食品,2024(7):148-150.

  [3] 刘巍. 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 中国食品工业,2024(6):59-61.

  [4] 张君.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食品工业,2024(6):53-55.

  [5] 苏比努尔·买乌兰. 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 现代食品,2019(24):120-122.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