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的來歷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絲瓜,來歷,定論
  • 发布时间:2024-07-21 11:47

  蕭春雷╱文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1,000年以前的中國人,對這種蔬菜聞所未聞,沒有隻言片語。彷彿橫空出世,突然之間,絲瓜就在中國南方的土地上生長,繁衍。絲瓜到底起源於哪裡?又是如何傳入中國的?不免令人好奇。但這些問題至今爭論不休,尚無定論。

  在中國,絲瓜與葫蘆一樣,除了食用,還有器用的功能。徐光啟《農政全書》說,絲瓜「嫩小者可食,老則成絲,可洗器滌膩」。許多人家有意把一些大絲瓜留到老,任其在秋霜中枯死,果肉失去水分,只剩下一團空洞而粗糙的網狀纖維組織,再去皮、去籽、曬乾,剝離出稀疏然而完整的筋脈,就是絲瓜絡。這也是它為甚麼被稱為絲瓜的原因。《泉郡志》曰:「(絲瓜)老則其中有絲,去皮取絲,可擦鍋。」絲瓜絡是農家的萬用抹布,洗碗刷鍋,拂桌擦窗,都離不開它。

  來自熱帶地區的植物

  絲瓜喜歡高溫多雨的季節,難以越冬,說明它們很可能原產於熱帶。國外學者多認為絲瓜起源於印度,也有不同意見,例如前蘇聯植物學家瓦維諾夫就認為絲瓜起源於中國。在國內,農學界也有兩種意見。彭世獎《中國作物栽培簡史》說:「絲瓜起源於熱帶亞洲,分佈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美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中國絲瓜可能是從印度傳入,唐朝以前未見記載。」李璠《中國栽培植物發展史》則說:「絲瓜是雲貴高原的原生植物。據雲南植物研究所考察,中國南方森林之中如西雙版納等地有野生絲瓜,由此延伸到與中國山水相連的緬甸、斯里蘭卡等地也有野生絲瓜的分佈。印度栽培絲瓜的歷史很久,大約在元朝時(13世紀)中國與印度交流過品種。」

  撇開絲瓜原產地問題,我們換個角度,看看中國人早期是怎麼認識絲瓜的。最早的栽培絲瓜記載,可能是南宋陳景沂編撰的《全芳備祖》,被著名學者吳德鐸譽為「世界最早的植物學辭典」,脫稿於1225年前後。該書引用了《草木記》中的一段文字:「絲瓜,一名天羅絮,所在有之,又名布瓜。有苦、甜二種,多生籬落,開黃花,結實如瓜狀,內結成網。」可惜我們不知道這本《草木記》的作者和年代。這段文章的描述頗為準確,只是所謂的苦絲瓜,不見後世記載。

  明初朱橚《救荒本草》有非常精細的絲瓜插圖,與今無異,並描述說:「莖葉間開五瓣大黃花。結瓜形如黃瓜而大,色青,嫩時可食。老則去皮,內有絲縷可以擦洗油膩器皿。味微甜。」按李時珍的意見,「其花苞及嫩葉、捲鬚,皆可食也」。如今有些「農家樂」餐館,真的開發絲瓜的花、嫩葉和捲鬚為菜餚,別有風味。

  從海上絲路傳來的絲瓜

  絲瓜有很多別名。《澎湖紀略》云:「絲瓜:天羅、布瓜、蠻瓜、魚鰦,一物五名。瓜老,則筋絲羅織,故有絲、羅二名,世人呼為亂織。又有魚鰦之名,或云虞刺。來自南方,故曰蠻瓜。」最值得玩味的是「蠻瓜」之名。「蠻」通常指南蠻,是中原士大夫對閩粵、雲貴等南方落後地區居民的蔑稱。至於海外蠻夷,福建人謂之番,例如來自菲律賓的甘薯,就被稱為番薯。「蠻瓜」一名,暗示絲瓜來自中國南方地區。程傑《我國黃瓜、絲瓜起源考》另闢蹊徑,他認為:「絲瓜如屬外來物種,應是隨着宋以來閩、浙一帶海外貿易的興盛而傳入的。」福建比浙江開發更遲,「蠻瓜」源自福建的可能性更大。

  我發現,程傑文章引述絲瓜早期文獻甚詳,不知為甚麼,遺漏了兩條重要證據,均出自南宋趙汝適的《諸蕃志》卷下。其一云:「木香,出大食麻囉抹國,施曷、奴發亦有之,樹如中國絲瓜,冬月取其根」其二云:「白豆蔻,出真臘、闍婆等蕃,唯真臘最多,樹如絲瓜,實如葡萄,蔓延山谷,春花夏實,聽民從便採取。」趙汝適是南宋宗室,任泉州市舶司提舉,是管理當時世界最大港「泉州港」海外貿易的最高長官,於1225年著成海外地理名著《諸蕃志》。他用「中國絲瓜」來形容海外物種,可見泉州當時遍種絲瓜,人們視之為本土作物。如果絲瓜來自海上絲綢之路,可能很早,南宋已經完全歸化,連泉州海關都對它的底細一無所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