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濕地是鸟乡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香港,濕地,鸟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7-21 11:56
徐雄、陳一年/攝 陳一年/文
潛身南生圍「鳥雀天堂
香港新界的西北部有廣闊的濕地,其中在元朗區東部、距後海灣不遠,有一片稱為南生圍的濕地,被東面的錦田河和西面的山貝河團團包圍着,使它有如遠離囂塵的世外桃源。
南生圍的「圍」字是「基圍」的意思,即是被基堤圍成養殖水產的池塘,而這些池塘出產的蝦就稱為「基圍蝦」。南生圍原來有很多魚塘和農地,這一帶的居民很少,而且多數是在池塘邊架起小木屋居住,給人一種幽居世外的感覺。
到了20世紀90年代,元朗區急劇發展,許多類似的濕地、農地被城市化的潮流侵蝕,例如同區的天水圍,就在十幾年間變成了高樓大廈林立的住宅區。南生圍雖然也面臨城市化的威脅,但是尚未被直接禍及。這裡仍有不少樹林、草地、蘆葦叢、池塘、河灘濕地和少量農田。
特別可貴的是,在錦田河與山貝河的河灘上,當潮水漲退至淺水時,便有許多水禽、候鳥在淺灘上覓食、嬉戲,猶如一個「鳥雀天堂」。在這「天堂」裡,每到秋冬季節,還常常能見到珍貴的候鳥黑臉琵鷺。因此,南生圍成為觀鳥愛好者和攝影發燒友的天堂。
除了鳥類外,南生圍有各種水生和陸生動植物,如赤桉樹、蘆葦、紅頭潛鴨、青頭潛鴨、招潮蟹等。赤桉樹長得高大茂盛,是極好的風景樹,與茂盛的蘆葦一起構成了美麗而又充滿野趣的風光。
這片綠野清境也有熱鬧的時候,到了假日,這裡就成為休閒度假的天堂。人們逃出都市繁囂,在這裡賞景、觀鳥、遛狗、騎自行車、野餐、攝影、放風箏、放飛無人機……在這裡玩足一整天。
南生圍的最主要地標,要數在蘆葦塘邊那半截小木橋,因為周圍環境富有浪漫氣息,便成為拍攝婚紗照和温馨照片的理想場景,因而被稱作「情人橋」。「情人橋」雖然造得簡樸,但是所有遊南生圍的人都會到這裡來「打卡」。
不用說,南生圍裡那些高聳的赤桉樹、被蘆葦草環繞的大片魚塘、大片青綠的草坪,構成美好風景,不但遊人喜歡,還成為電影、電視、音樂短片的取景勝地。
有一段有趣往事被人從2003年說到現在。話說那年11月,南生圍的山貝河中突然出現了一條小鱷魚,頓時吸引了不少市民來觀看。
這轟動全城的鱷魚是一條雌性小灣鱷,其來歷一直是未解之謎。為安全起見,特區政府聘請澳洲的「鱷魚先生」捕捉鱷魚,但小鱷魚神出鬼沒,使「鱷魚先生」空手而回。又另請廣州番禺野生動物世界的「國產鱷魚先生」來捕鱷,也沒有成功。最後是由香港漁農護理署派人用捕獸籠制服了小灣鱷。通過市民「公投」,牠被命名為「貝貝」,並送進香港濕地公園,成為「鎮園明星」。
山貝河流域近南生圍一帶是攝影愛好者和觀鳥人士的一個熱門地點。此外,南生圍的大草坪也是玩無人機和航拍機的熱點之一。南生圍還保留了如今香港碩果僅存的橫水渡碼頭,每日由清晨6時至晚上11時提供服務,用人力划動的木船接載市民來往山貝河兩岸。「橫水渡」木船和山貝村碼頭,成為南生圍的一道人文風景。
由於近些年來地產商常對這塊世外桃源及周圍地域打主意,引起社會上廣泛關注。公眾對南生圍的環境保護疑慮重重,生怕失去這片樂土!
廣闊的新界西北濕地
圍繞南生圍的山貝河和錦田河在南生圍附近匯合,再以山貝河之名一路上被魚塘和沼澤簇擁着,流向後海灣。
山貝河又名山背河、元朗河或元朗瀝,是香港少有的天然寬闊河流,同時亦是香港少數能形成泛濫平原的河流。
山貝河發源地九逕山,河溪以山頂為中心向四方八面流去,是典型的放射狀水系。
幹流進入元朗平原南部後,分別同三條主要支流匯合。山貝河幹流水平長度約14.3公里,流域面積約為29.2平方公里。山貝河在下游的南生圍附近與錦田河匯合,流進後海灣。錦田河的河源在大帽山山頂以北400米,海拔高約910米,是香港發源地第二高的河流。河流蜿蜒於元朗市以東的錦田地區,流域面積約為44.3平方公里,幹流水平長度約13公里。
兩條河流經過的南生圍、聯興圍、大生圍、甩洲、天水圍、豐樂圍一帶,形成極具生態價值的濕地。濕地和潮間帶生長着茂密的蘆葦叢及紅樹林,加上百年來營造的魚塘帶,與水道交織成明晃晃的水網。魚塘帶和天然濕地向北延伸,一直連接到米埔自然保護區,這樣的濕地生態環境,自然吸引了不少水禽和候鳥在此棲息逗留。尤其在秋、冬、春的候鳥大遷徙季節,大約有6萬多隻候鳥來訪,使西北濕地變成一個萬鳥歡聚的天堂。
珍禽黑臉琵鷺
從北方飛來香港濕地過冬的候鳥中,最珍貴的「明星級貴賓」是黑臉琵鷺!如果想一睹黑臉琵鷺的風采,請在每年約11至4月期間到新界西北部的濕地來。
黑臉琵鷺,學名:P l a t a l e aminor,屬於鸛形目、䴉科、琵鷺亞科,又名黑面琵鷺、小琵鷺、黑琵鷺、琵琶嘴鷺等,俗稱飯匙鳥 。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有「黑面天使」和「黑面舞者」的雅稱。成年黑臉琵鷺一般全長(從嘴尖至尾端)74-85厘米,翼展約110厘米,站高50-60厘米,體重約1.46至2.05公斤。
黑面琵鷺所屬的琵鷺亞科鳥類,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並且是唯一瀕危物種,現時只分佈於東亞及東南亞地區。因此當黑面琵鷺在每年度冬時,東南亞觀鳥者會在多地觀測其過冬狀況並統計數量。
黑臉琵鷺主要繁殖於朝鮮半島的西岸至中國遼寧之間的島嶼,而朝鮮與韓國對峙的「三八線」非軍事區也是最大的繁殖區之一。繁殖季約在5月至7月,這期間,雄鳥飾羽會弄得蓬鬆、並發出低沉聲音吸引雌鳥。牠們習慣於荒島的岩壁上築巢,伴侶間會相互理羽,以增進感情,直至雌鳥產完所有卵為止。黑臉琵鷺約在3至4歲達到性成熟。
黑臉琵鷺每年冬天前都會向南遷飛,到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台灣,以及日本、越南、泰國等地越冬。香港濕地、台南曾文溪口及越南的紅河口,被稱為黑面琵鷺的三大越冬地。由4月底開始,黑臉琵鷺又飛返北方的繁殖地。
黑面琵鷺的冬宿地一般在河口、濕地或潮間帶,喜歡群居。牠們主要在濕地或淺水域覓食,覓食時長喙像湯匙一樣在水中攪來攪去,搜尋魚蝦或甲殼類,樣子十分趣怪可愛。
到香港越冬的黑臉琵鷺,每年平均佔全球總數兩成。米埔基圍是黑臉琵鷺的核心棲息地區,管理米埔自然保護區的世界自然基金會要保護濕地不受污染,確保這批「貴賓」能有足夠的食物,舒舒服服地在香港過冬。
黑臉琵鷺曾經極度瀕危,其全球數目在1980年代一度跌至300隻以下。族群的數量下降,主要原因是棲息地遭到破壞、人為干擾和全球暖化。
專家於1998年至1999年間,在港台兩地的度冬地展開人造衛星追蹤計劃,發現黑臉琵鷺的繁殖地在北緯38度線一帶。世界自然基金會在香港濕地設立自然保護區,並推廣保育知識,香港市民已認同保育黑臉琵鷺的理念。
可喜的是,經過各地長時間的通力合作後,黑臉琵鷺數目終於漸漸回升。香港觀鳥會統籌的《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2023》更錄得超過6,600隻,數字令人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