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元之战”到国际金融中心

  • 来源:今日中国
  • 关键字:金融,国际,银行
  • 发布时间:2024-07-27 17:19

  文| 唐玮婕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5周年。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前夕,位于中山东一路23号的中国银行大楼顶上,突然悬挂两幅长达30米的巨幅标语:一幅是“庆祝大上海解放”,另一幅是“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如此珍贵的画面似乎在向世人诉说,这座城市的新生与金融业紧密相连。

  “银元之战”奠定经济发展良好基础

  事实上,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金融一直是党领导的重要斗争领域之一。从组建第一个金融业党支部并领导开展早期工人运动,到成立金融工作委员会广泛建立统一战线,再到调整党组织建立崭新金融秩序,在党的领导下,金融业从少数人把持、为少数人服务的行业,变成为人民所掌握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行业,实现金融业发展方向的深刻转变,为开创和发展新中国现代金融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面对解放初期秩序混乱的金融市场,如何处置国民党统治时期旧的金融机构,是党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在上海金融业党组织领导下,党员和积极分子紧密配合市军管会,协助进行金融接管,建立起崭新的人民金融秩序,这是解放上海、接管上海整个伟大战斗中的一大胜利。

  作为中国最大城市和全国金融中心,刚解放时的上海经济和金融状况十分恶劣。由于国民党政府货币体系崩溃,货币贬值,不法商贩和投机分子利用囤积的银元、黄金和外币扰乱市场和金融秩序,试图与人民币争夺流通市场,严重损害人民币的威信,造成物价飞涨,老百姓陷入恐慌。

  为稳定市场,控制物价,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党中央决定首先在上海打一场“银元之战”,以强硬手段打击不法投机行为。

  1949年6月上旬,“银元之战”打响。上海市军管会发布命令禁止外币、金银币的流通,同时取缔黑市,打击各类投机活动。6月10日上午,军管会包围并查封了当时作为银元投机中心的上海证券大楼,并逮捕投机倒把的首要分子,沉重打击了银元投机浪潮。与此同时,政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监督,打击地下钱庄。在各种措施的共同作用下,银元价格暴跌,人民币迅速占领市场,党和人民政府在“银元之战”中获得胜利。随着新中国的经济形势趋于平稳,物价回落,市场秩序得到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从军事到经济的全面胜利,为随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奠定良好基础。

  改革开放打开上海金融机遇之门

  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仅是一城一地的区域性规划,而是一项国家战略。改革开放为上海金融业发展打开了全新的机遇之门。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由此,“一龙头、三中心”发展战略成型。上海金融业从此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突飞猛进。

  中国选择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主要考虑的是,1992年以来的十年,上海在优势的发挥和条件的创造方面又有了新进展。20世纪90年代后,经过十年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实现了“三、二、一”产业比重顺序的优化:1990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4 ∶ 63 ∶ 32 ;2000年,结构比例已调整为1.8 ∶ 48 ∶ 50.2,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发展最为迅速,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2000年已升至1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日益提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把金融领域的众多改革探索放在上海,这片试验田也始终承担起“先行者”“排头兵”的重任。1984年11月,上海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规范化股票,1990年12月,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业;1994年4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上海落成营业,上海成为人民币汇率诞生地;1996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在上海建立。至此,金融中心城市所必须拥有的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都已建立起来,这些“中国第一”大大加快了上海金融市场的发展。

  统计显示, 从1995年至2001年, 上海证券交易额增加6.3倍,保费收入增加6倍多,外汇交易额增加14.5%,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证券、保险和外汇交易市场。由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在上海基本建成。

  与此同时,党中央也一直把上海作为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窗口,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率先试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金融市场的对内对外不断开放,不仅集聚国内金融机构,而且引进大批外资金融机构。上海是改革开放后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最多的城市。数据显示:在上海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从1990年的4家、1995年的38家增加到2000年6月的54家。当时,它们的资产总额占在中国外资金融机构总资产的49.26%,显示出上海在国际金融方面的优势地位。到21世纪初,上海外资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总资产占全国的比重都已超过半壁江山。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开始新一轮的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进入实质性启动的新时期,在金融基础设施、交易规模、机构数量、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人才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新时代迈向全面提升新阶段

  熟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人一定会对“2009”这个年份印象深刻。这一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对外发布,明确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并对具体任务作出完整部署。

  从全国金融中心到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质的飞跃。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都拥有完善的金融市场、高度密集的服务业,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能产生强有力的辐射和影响。在2020年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上海首次晋级为全球第四位,与排名第二、第三位的伦敦、东京的差距仅有2分和1分。而当年的数据同样印证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色:集聚股票、债券、期货、货币、票据、外汇、黄金、保险、信托等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年成交总额突破1900万亿元人民币,直接融资额超过12万亿元,占全国直接融资总额85%以上,已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最齐备的城市之一。

  从定价能力的维度看,“上海价格”持续扩容,“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银”“上海铜”等以人民币计价的基准价格相继推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基准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不断完善,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成为国内外市场观察人民币汇率水平的主要参照指标,上海关键收益率(SKY)成为债券市场的重要定价基准……业内专家这样评价:衡量一个地区金融业的发达程度,要看外资金融机构、外企总部等的数量,也要观察其作为金融中心在整个市场中的影响力与认可度,而上海取得的这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从全球视角出发,上海、纽约、伦敦处在3个不同时区。到2020年,上海已初步形成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立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断扎实推进,当前又迈向了全面提升能级的新阶段。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重磅落地;8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央、地方的政策合力赋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使命、新要求。目前,金融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创新不断深化,自由贸易账户适用范围已实现银证保三类机构全覆盖。上海再保险“国际板”建设正式启动。“沪港通”“债券通”“互换通”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运行平稳。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同时要求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迈入全新阶段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全面提升能级,成为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枢纽,谱写新时代金融改革发展新篇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