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把握协调发展原则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发展,新质生产力,原则
  • 发布时间:2024-07-29 20:40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方舟重洋,特约撰稿魏小雯 编辑覃柳笛

  在持续的演变过程中,创新如影随形,新质生产力大量涌现,并将逐步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拉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之首。

  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就相关问题,结合《读懂新质生产力》专著的出版,《瞭望东方周刊》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进行了专访。

  核心是创新

  《瞭望东方周刊》: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前沿科技创新不断涌现,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显著特征。你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实质是什么?

  黄群慧:在我看来,如果只用一句话来解释新质生产力,那就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的生产力”,其基本路径就是科技创新引导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回顾历史,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相比,未来我们将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大方向,去演进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在持续的演进过程中,创新如影随形,新质生产力涌现,将逐步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拉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和化解创新所带来的其他影响。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创新过程中,要坚持“先立后破”的发展方法论和指导原则。所谓“先立后破”,即统筹兼顾“稳和进”。该“立”之时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之时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稳扎稳打,把握好“时、度、效”的同时,又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避免出现“只破不立”或简单“一刀切”“一破了之”,防止“破”得太快,“立”得滞后,从而降低创新过程中对传统产业的负向影响,平稳实现创新性转型。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化时期,生产能力及其要素也正处于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变革时期。在此过程中,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规律,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既是掌握经济社会和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大国竞争的关键。

  《瞭望东方周刊》:新质生产力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黄群慧: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生产力理论基础。

  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具有五个方面特性:科技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而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支撑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生产力。

  值得注意的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协调发展的原则,切勿套概念、讲空话、喊口号,防止被泛化滥用,应遵循其科学逻辑,防范混淆发展重点、错失发展机遇。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需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四大特性

  《瞭望东方周刊》:新质生产力具备哪些特性,这些特性有哪些表现形式?

  黄群慧:与传统生产力不同,在我看来,新质生产力具有突出的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开放融合、人本内蕴四大特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未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迭代升级与突破,科技在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的主导作用将愈发突出。

  只有颠覆性、突破性、引领性的科学技术被发明、使用、突破和扩散,才能使生产力能级出现“裂变式”提升。而数字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攻克并使用,将加速驱动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人类社会大跨步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特征的具体实现,需要借助最新科技成果运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需要关注,在创新驱动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不断跃迁,是人类知识累积并裂变式爆发的结果。伴随由知识驱动的创新周期日益缩短,以知识创造为内核的新质生产力,其变革性力量将加速壮大并逐步成为主导性生产力,人类社会也将进入智能化乃至全面深度智能化时代。

  《瞭望东方周刊》:你为何将绿色低碳放置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

  黄群慧:过去,生产力的范式是指改造自然的能力——将大自然作为人类无节制索取的对象。这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承载力趋于极限,是不可持续的。

  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基于“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的新生产力观,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能力,同时也是一种保护性的生产力。这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突破性超越,也是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性拓展。

  新质生产力将绿色低碳理念、技术、标准、管理等贯穿于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绿色化水平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瞭望东方周刊》:开放融合与人本内蕴,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黄群慧:生产力发展历程与全球开放水平提升是高度吻合、高度同步的,并且伴随世界交流融合的深度、广度、强度等方面,不断深化拓展。所以,生产力传导的场域得以延伸拓宽,生产力演变迭代的周期得以缩短。

  而作为生产力的最新形态,新质生产力超越了传统地理空间范畴的场域维度。在未来,其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地深海深空等现代技术以及各类新型基础设施,在天、地、空、网等立体链接的开放场域快速拓展延伸、融合跃迁。其中,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孕育于生产过程和人类社会活动之中,具有快速传播、极速反馈、有机融合的天然属性。

  值得一提的是人本内蕴。人是人类社会的主体,而生产力演进的终极目标是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生产力的最新形态,新质生产力功能在于实现更具质量的发展,强调发展的质量导向,而衡量质量的关键标准在于是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与外延日趋丰富,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个体价值实现、社会治理参与等诸多维度。因此,新质生产力的质量导向必然内含人本属性,强调的是生产力的内在质量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资源和技术能力的提升上,更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性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上。

  新质生产力突出的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开放融合、人本内蕴四个主要特性,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耦合,共同构筑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鲜明标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