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在国企财务风险管理与

  • 来源:广东经济
  • 关键字:国企,财务风险,运营效率
  • 发布时间:2024-07-29 21:34

  曹艳琴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攀枝花销售分公司 四川攀枝花 617067)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内部控制在国企财务风险管理与提质增效中的应用,同时指出实施内部控制的难点与对策,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本文旨在为国企内部控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内部控制;国企;财务风险;运营效率

  引言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更是关系到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的重大问题。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国有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给国有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甚至危及其生存和发展。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各类风险,保障国有企业的财务安全和稳健运营。同时,国有企业也需要通过内部控制,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和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内部控制机制在国企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

  国有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类型复杂多样,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如何准确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量化分级,并建立系统的防控措施,是保证国企财务安全运营的关键。首先,国企可以建立一个涵盖相关部门的风险评估小组,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和快速反馈的工作机制,集中各方力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风险识别工作,及时发现国企面临的各种潜在威胁;其次,国企还可以建立量化的风险评级体系,选取适当的定量模型,对不同类型风险进行分级。例如评级信用风险时,可以通过对历史违约数据建模,评定交易对手未来违约的概率,并进行信用等级划分;而对市场风险评级,则可采用VAR 方法估计潜在损失大小。

  (二)完善风险控制和监测流程

  在识别和评估了关键风险因素后,国企需要采取一系列系统的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应该包括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例如设置交易对手的授信额度,并开展动态监控,以确保及时掌握对方的信用状况,避免潜在的违约风险。同时,为了防范市场风险,国企需要建立套期保值机制或适当调整投资组合,以降低因市场波动而产生的风险。此外,国企还应加强内部审计监测,通过定期检查各项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确保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这包括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以及对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在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国企还应注重与合作伙伴的沟通和协调。这包括与供应商、客户、金融机构等合作伙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沟通渠道,国企可以更好地掌握合作伙伴的风险状况,及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策略,以降低潜在的风险损失。

  (三)强化信息沟通和反馈平台

  风险管理需要国企上下形成一种信息共享的文化氛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企可以建立一个在线风险管理平台,以实现国企内部各部门和高管之间的无障碍沟通。通过这个平台,员工可以及时汇报发现的风险问题,而高管则可以迅速向相关部门发布应对指令,并督促整改措施的落实。这个在线风险管理平台可以设计成具备高度的互动性和实时性。员工可以在平台上轻松提交风险信息,并附上相关的证据和描述。平台会对这些信息进行自动分类和整理,使高管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风险状况。同时,平台还会对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为高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二、内部控制机制在国企提质增效中的作用

  (一)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

  国企内部控制的核心作用在于持续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国企的整体运营效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企可以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例如建立业务流程优化小组,专门负责利用业务流程再造等方法,精准识别并删除流程中不必要的环节,减少冗余的审批和报告。同时,国企应当积极采纳员工的流程优化建议,鼓励内部创新思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应用先进的信息系统能够实现业务流转和数据统计的自动化,从而大大压缩人工操作时间,提高运营效率。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对于国企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能够提升国企的整体形象,还能为国企带来更多的商机和市场份额。

  (二)强化成本控制,降低运营成本

  内部控制对于国企来说,是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必要手段。在年度财务预算中,不仅需要对国企整体运营进行详细的预算编制,更需要针对各部门以及各个业务模块的成本支出进行精细的核算、审核和预测。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在于确保国企成本控制的全面性和严密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流程,可以有效地发现国企在成本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建立供应商定价体系是一种具体做法,通过这种方式,国企可以更好地控制外部采购成本。这意味着在选择供应商时,不仅要考虑价格因素,还要对供应商的定价体系进行深入了解和评估,以确保所采购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和质量都符合国企的要求。加强预算考核也是内部控制在国企提质增效中的直接作用之一。预算考核不仅可以帮助国企找到超支的原因,还能明确区分个人责任和外部原因。这样可以使得国企在面对预算超支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同时,通过区分个人责任和外部原因,国企可以更加公正、客观地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为国企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完善资产管理,确保资源优化配置

  国企拥有大量的资本资产和资金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价值不菲。为了确保这些宝贵资源的合理运用和优化配置,内部控制机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内部控制机制通过以下方式完善资产管理:首先,建立资产日常巡查和维修保养制度。这不仅有助于跟踪资产的实时状态,还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有效延长资产的使用寿命;其次,监控资金使用效率。这不仅有助于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还能够发现并纠正低效甚至无效的投资,促进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最后,将资产管理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还能够形成全员参与、共同关注的氛围,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此外,国企还可以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智能管理平台。通过实时监控资产运行情况,能够实现对资产的精细化管理,确保其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三、实施内部控制的难点与对策

  (一)控制成本过高问题

  实施内部控制机制虽然产生了许多积极效果,如提高了运营效率、减少了欺诈和错误的风险、加强了决策的准确性等,但也可能面临一些难点。其中之一是控制成本过高的问题。具体来说,如果国企投入太多资源用于内控流程和监测系统的搭建,可能会分散过多的资金和人力,影响其他产出,这本身就是一种低效的表现。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国企不仅需要进行深入的成本效益分析,还要细致地评估每个内控措施可能带来的风险防控效果及其相关的投资支出。这样精细的评估可以确保企业在实施内控措施时,能够做出最佳的投入结构决策,从而合理地配置资源,避免任何形式的浪费和不必要的使用。在进行这些评估和决策时,国企可以借助专业的内部控制咨询机构或专业人员的帮助,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和意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使其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二)员工执行意识不足问题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其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运营和长期发展。然而,实际效果不仅取决于管理层的努力和制度设计,还与普通员工的执行力度及内控管理人员水平密切相关。许多员工可能觉得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繁琐,执行起来需要耗费大量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因此会对这些制度产生抵触情绪,或者只是表面上应付执行,而实际操作中并未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这种情况的出现,会严重削弱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导致企业的运营风险增加,甚至可能引发重大损失。

  为提高员工执行意识,国企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员工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培训课程,向员工传授内控知识,让他们了解内控对于企业运营和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此外,国企还可以将内控知识融入员工考核中,确保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贯彻落实内部控制要求。另外,举办内控知识竞赛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激发员工对内控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并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同时,国企可以通过简化业务流程、优化工作流程等方式来降低员工的工作压力。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精简业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步骤。这样可以降低员工在工作中面临的压力和负担,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三)动态调整与优化问题

  国企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的速度和幅度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具备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如果内控体系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那么它就会降低其应有的效能。具体来说,如果内控措施无法与新出现的经营风险相匹配,或者流程过于僵化而阻碍了业务创新,那么这种内控体系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需要国企内控部门积极学习先进的理念,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以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和风险。同时,他们还需要时刻保持敏锐的触觉,对新环境和新风险保持高度警觉,并建立内外部风险评估对话机制。通过与各方的密切沟通,国企内控部门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内控重点和流程。在建立内外部风险评估对话机制方面,国企内控部门需要与各业务部门、供应商、客户以及监管机构等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及时获取各方面的信息,他们可以更好地评估企业面临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同时,国企内控部门还需要根据新情况不断调整内控重点和流程,以确保其能够与企业的发展步调保持一致,并始终保持与时俱进。

  在实施内控体系时,国企内控部门还需要留出一定的自主空间,避免机械化的运用。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情况千差万别,如果过于依赖既定的内控体系,可能会忽略一些特殊情况或细微的风险。因此,国企内控部门需要在遵循内控体系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和论证可知,内部控制与国企财务风险管理和经营效率提升紧密相关、相互促进。当前,随着监管环境的日益严格和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国企内部控制建设将更加重视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和动态调整优化机制的建立。但实施过程中也需防止控制成本过高、形式主义等问题,这需要从国企自身和内部控制队伍素质提升方面着力,以保证内控制度真正发挥实际效用。

  参考文献:

  [1] 李琳. 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模式构建[J]. 商场现代化,2023,(14):92-94.

  [2] 林绍仙.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效益实践探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23,(11):77-80.

  [3] 程鹏.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措施[J]. 中国总会计师,2021,(08):107-109.

  (编辑/ 王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