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人类的心理师
- 来源:海外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狗,人类,心理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7-30 10:18
刘小可
金毛伦巴爬上沙发,熟练地履行着职责。它将头靠在了六岁的拉斐尔的膝盖上,享受着他的抚摸。“伦巴可能没办法一动不动,但会一直陪在你身边。”调查警官缪丽尔·加勒德对拉斐尔说,“你想做什么都可以,但是不能揪它的毛。”穿着卫衣的小男孩气呼呼地回答道:“当然不会了,那该多疼啊!”拉斐尔清楚疼痛的滋味。多年来,他生活在妈妈的棍棒之下。是姐姐录下了他挨揍后凄厉的叫声,才得以向有关部门检举了妈妈的所作所为。如今,拉斐尔生活在寄宿家庭。这天,他在法国瓦讷的司法医疗机构接受调查访谈,房间里堆满了毛绒娃娃。“你平时喜欢做什么?”加勒德问道,好让拉斐尔放松下来。“越野障碍赛跑!”男孩一边笑着回答,一边爱抚着伦巴。观看拉斐尔的访谈视频时,你能感受到强烈的反差:他抱着温顺的狗,嘴里说的却是“妈妈如何棒打自己”的悲惨经历。访谈间隙,拉斐尔轻抚着伦巴说:“你真是只温柔的小狗!”
这是伦巴的专业素养。伦巴是当地警局的首只司法辅助犬。“它是我的最佳拍档!”加勒德说。2022年11月,她录用了这位“四脚同事”。当警官访谈家暴及性侵受害者时,伦巴则负责安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卸下心防,吐露过往。“‘要是不乖,警察就会把你抓走!’这种话受害儿童听得太多了,使得他们很难信任警察。”加勒德说,“他们需要把可怕的经历告诉我们,但同时也担心会害爸爸入狱,让兄弟姐妹伤心,还会因为没有还手而感到羞愧。伦巴不是花瓶,它知道该怎么做。有了伦巴,我们能更轻松地让受害儿童放下戒备,缓解他们的敌对情绪。”若遇到泣不成声的孩子,伦巴会舔舐他们的脸颊。“我曾经遇到过一个什么都不说、只会点头的女孩,警官们都不知该如何是好。而看见伦巴时,她竟然兴奋地说:‘我也有只狗!’”加勒德说,“我的同事虽然精通审讯技巧,但都没能让她开口说话。而见到伦巴后,她终于愿意讲述她的生活了。伦巴让女孩平复了心情,给予了她勇气。有一次,一名青少年在访谈结束后还感谢了伦巴,并说:‘你真是只有超能力的狗狗!’”
18世纪,人们对狗避而远之。而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将狗培训成了“同事”。在有将近800万只宠物犬的法国,“狗狗疗法”正在蓬勃发展:小狗被训练为能缓解压力与焦虑的辅助治疗师,它们甚至有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在法庭上,小狗能安抚受害者的情绪;在中学里,小狗为学生缓解压力;在临终关怀时,它们依偎在病人身边,给他们带去一丝温暖。“30年前,狗仅在特殊收容所及养老院提供服务。而今天,社会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尤其在学校。”法国助残犬协会的项目负责人弗洛里安·奥弗雷说。
| 提供正向的情绪价值 |
在法国,如今已有约3500只辅助犬被免费派发至各大机构,犬种主要是极具同理心的拉布拉多犬及金毛犬。“很多人觉得精神科医生就像一台照顾疯子的毫无感情的机器,而耷拉着耳朵、长相温和的狗却能消解这样的印象。”擅长动物疗愈的精神科医生莫尔甘·德比亚西说,“小狗不会评价患者,反而能正向影响他们的情绪。科学研究表明,狗能缓解人类的压力及焦虑,增强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及自信心。它们真的是很棒的疗愈小能手。”
这群“四脚治疗师”能瓦解人们内心深处的负面情绪。在斯特拉斯堡法院,有一只对检察官办公室了如指掌的金毛犬奥菲。它时不时地闻闻律师的长袍,开庭后也能保持安静。“法院就像奥菲的家一样。”检察官约兰达·伦齐说,“它会走到痛苦的人身边,仿佛在对他们说:‘别担心,人类,有我在呢。’”玛丽昂忍受了十年的家暴之苦,曾险些被前夫勒死。如今要和前夫一同出庭,她吓得浑身颤抖。如果不是奥菲,她或许会晕倒在法庭上。“一有风吹草动,奥菲就会竖起耳朵。我前夫在法庭上说话声音只要稍大一点,它就会抬起身子,挡在我前面,似乎要把我和他隔开。”玛丽昂说,“我很怕他,我需要安全感,需要温暖和善意。”
奥菲是法国第二只司法辅助犬,于2020年加入斯特拉斯堡法院。司法部长埃里克·迪蓬–莫雷蒂说:“目前法国已经有十多只这样的狗了。未来几年内,各地法院都会拥有自己的司法辅助犬。”从第一次听证会到宣告判决,奥菲已陪伴了将近180名受害者完成司法流程。“在肃静的法庭上,奥菲的一声哼哼就能让紧张的氛围轻松不少。不少受害者在它的陪伴下,讲述了本不愿分享的事情。”奥菲的饲养人、刑事犯罪受害者协会会长萨布丽娜·贝卢奇说。在成为法院的一员前,奥菲受训两年,花费1.75万欧元,能听懂50多种指令,比如把头放在受害者的膝盖上、倚着受害者等。奥菲很有天赋,能迅速感知人们的情绪。“当我聊到比较复杂的事情时,它就会把头靠在我的膝盖上,仿佛知道我需要它。”曾受父亲虐待的16岁的萝拉说,“当我在法庭上哽咽得说不出话时,我会抚摸奥菲,而它会用哼哼声回应我。所有人都被逗笑了,包括法官。这轻松的一刻让我有了喘息的机会。”萝拉的梦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兽医。奥菲也不是每天都上班,它有自己的排班表。“我得确保它身心健康,小狗也得过一过它们自己的生活!”和奥菲住在一起的贝卢奇说。
| 弗洛伊德的松狮犬 |
100年前,普通家犬踏入了心理治疗领域,开山鼻祖是一只名叫乔飞的松狮犬,其主人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20世纪30年代起,弗洛伊德每次咨询都会带上乔飞。他发现,乔飞只是静静地趴在沙发旁,就能让来访者安心不少,更愿意讲述潜意识中反复出现的内容。乔飞宛如一块吸收情绪的海绵,能够觉察来访者的抑郁及沮丧,甚至还能充当钟表。弗洛伊德的儿子马丁曾经说过:“看到乔飞站起来,我父亲就知道咨询时间要到了。”60年代,美国精神科医生、动物疗法先驱鲍里斯·莱文森发表了一篇标题为《论犬只作为联合治疗师》的论文。莱文森在文中提到,他的狗金格尔不仅有助于他与来访者更好地建立关系,而且能促进儿童来访者产生移情。“金格尔不喜欢这个!”“金格尔饿了!”孩子们会以这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你呢,你也伤心吗?”|
在精神分析师瓦伦丁·施皮茨位于巴黎七区的咨询室中,一名来访者轻抚着趴在窝里的古格问道:“听我说这些事儿,你无聊吗?”施皮茨沉默不语时,来访者也会向古格发问:“你呢,你也伤心吗?”施皮茨每次接待来访,都会带上这只骑士查理王猎犬。他的咨询室里挂着一张乔飞与主人的黑白照片,这张照片是从维也纳弗洛伊德博物馆购得的,仿佛是在向犬只的疗愈力量致以崇高的敬意。“我的狗从来不会搞不清楚状况。如果咨询时没发生什么严重的事情,古格就趴着休息。如果患者很焦虑,它就会爬上沙发安慰他。从某些方面来说,它比我还厉害呢!”施皮茨说,“古格是交流的催化剂,能让来访者卸下心防。法国人真的好喜欢狗。有古格在,我能更顺畅地和来访者建立关系。”曾有一位男性来访者因丧亲而承受着精神折磨,但却难以开口述说。咨询时,古格发出了一声响亮的鼾声。“我爸以前也经常打呼噜。”男子终于吐露真情,眼泪滚滚而下。
| 天然止痛剂 |
2015年的一项日本研究披露,经常与小狗接触的人会分泌更多的催产素。这是一种能带来幸福感的荷尔蒙,也是一种天然止痛剂。知道今天有小狗要来,巴黎一家养老院的奶奶们精心梳妆打扮。送走小狗后,她们的胃口也更好了。“达丽雅,你也太亲人了吧。它好喜欢我呀!”88岁的于盖特奶奶欣喜地说。在主人斯特凡尼娅的陪伴下,活泼可爱的达丽雅每个月都会来探望老人两次。斯特凡尼娅是“狗狗之声”协会的志愿者,该协会与巴黎20余家养老院均有合作。“达丽雅是一个来自养老院之外的小生命。老人们都愿意抚摸它,话也变多了。”斯特凡尼娅说,“在养老院里,除了日常护理,老人们的身体极少会被触碰。而抚摸毛茸茸的小狗,被舔舐脸颊,他们的情绪也明显变好了。”
长期以来,因为卫生问题,医护人员对于狗进入医院持保留意见。然而如今,部分医院修改了卫生规章制度,以迎接这群能让患者分泌“幸福感荷尔蒙”的小家伙,比如巴黎居里癌症研究所就有一位名为史努比的“全职员工”。
狗狗奥贝乐与奥米茄在皮卡第大区杜朗医院的肿瘤科及临终护理科工作。这两个科室收治的患者大多疼痛难耐、无比焦虑。“带着奥米茄巡房时,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心理医生了,更像是护送小狗来病房的人。”临床心理学家阿德琳·维尼翁说,“曾有一名患者抚摸着它说道:‘你和我一样,也会掉头发。’小狗打开了一扇窗,方便我们了解患者的病情。”这家医院允许狗狗爬上病床与卧床患者亲密接触;也允许它们带着患者到室外走动,提升他们的运动机能。“一名男性患者曾两个多月不愿下床。但后来为了能摸摸小狗,他终于肯洗个澡,换上干净衣服了。这把全体医护都感动哭了。”维尼翁说。
让狗加入工作团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还需说服反对者。2020年,毛莱昂职业高中的贝朗吉尔·吉拉尔老师决定招来一名新“同事”,名叫小小。有老师表示怀疑:“现在的学校都要靠狗来招生了吗?”有老师抱怨道:“狗会掉毛啊,弄得到处都是!”还有老师会发问:“这狗会做数学题吗?”不过最终,吉拉尔老师还是说服了各位同事,让这只37公斤重的拉布拉多犬加入了教师队伍,成为了法国首批“学业辅助犬”之一。“无论学生是高是矮,成绩是好是坏,家庭和睦还是父母离异,小小都不在乎。它每天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迎接每一个人。”吉拉尔说。她与几位同事轮流饲养小小。
自从小小来了以后,校园变得宁静而和谐。大家在课上轻声细语,生怕吵醒睡梦中的小小。学生们主动打扫教室,担心小小误食脏东西。有了小小,星期一再也不是个可怕的日子,学生们的厌学情绪得到了缓解。
18岁的马蒂厄在小小的帮助下取得了更好的成绩。他说:“我之前压力很大,学习有点跟不上。现在考试的时候,我都会先摸摸小小。要是没有了它,我肯定考不了这么好。”16岁的埃莉斯说:“在我以前的学校,成天就是学习,我非常焦虑。而这所学校竟然有只狗,太棒了!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带小小出去散步,压力能减轻很多。我的心里话都会对它说。我以前有个心理咨询师,而现在我有了小小。”
编辑: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