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启蒙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小学科学学科落实办学理念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核心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的任务是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儿童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儿童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儿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依据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结合学校提出的“教会每一个学生”的目标,做好小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而奠基,特制定此方案。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各年段培养目标:

  三年级: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与探究能力,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热情。学生通过小种植,小养殖等多种活动,激发了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四年级:具有一定的实验与记录技能,养成长时间观察并记录的科学学习习惯。学生在本学期中接触到了较多的科学实验,是实验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学年。

  五年级:培养学生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自觉运用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在本期学习中加强了对课堂记录的要求,以及课堂练习的要求。

  六年级: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与精确分析数据的能力,并加强后期复习和管理。六年级的课程安排较灵活,补充了的大量的课外活动内容,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

  在五、六年级这一学段还要注重与初中相关学科的衔接教学,使之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协调发展,避免学生的两极分化,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的发展。

  三、现状分析

  小学生普遍喜欢科学,并对科学学习有信心。但是这种积极态度随年级升高而逐渐产生分化,一部分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致,尤其是这种分化趋势在五、六年级之间形成了显著的特点。分析原因之一是与小学科学的两个特点有关:第一、小学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比,是有较强的结构性和层次性,年级越高,内容就越复杂、抽象,因而也就越难,到了五年级尤为明显,因此,随着年级增高,特别是在诸多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态度就相对降低,五、六年级表现得更加突出;第二,小学科学学习具有较强的累积性,前一阶段的学习直接影响后阶段的学习,如果前一阶段基础好,后一阶段便保持积极的心理努力和思维参与,反之,亦然。分析原因之二是:科学课教学的问题,科学课的重要支撑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做不到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过程,发现问题,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情感,造成学生思想僵化、思维麻木。分析原因之三是: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不够重视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学习形式单一,造成学生,生活单调,学习无趣。

  结合科学课程任务目标的要求以及我校学生学习科学的现状分析,我们科学组认为立足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科学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因素。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要让学生喜欢科学课,不由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从而达到自己学习的目的,为了使学生对科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保持下去,最终使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四、具体措施:

  1.深究课标、整合教材、优选方法。

  通过组内集体教研,认真钻研通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小学科学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以及在学段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根据课程内容以及涉及到的有关教学准备、探究实验等活动,合理灵活地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组内教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最终形成资源共享。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提倡教师自己开发教具和学具,鼓励学生自己带些与教学有关的实物和材料,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为科学教学服务。

  2.创新模式、注重探究、优化课堂。

  科学启蒙教育的中心活动在于课堂,课堂教学方法的革新、手段的进化是引导学生自行探索的极其重要的一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教学活动做到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第一学段,即三、四年级的教学采用“四步教学法”,即:多元化的情景创设——自主化的探究发现——多边化的讨论归纳——科学化的创造应用,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初学科学课程要在教学过程中“扶”着他们前进,学习一些观察、思考以及探究的方法,还要重点培养观察、思维、倾听、参与、动手等良好的习惯。

  第二学段,即五、六年级则选择性的采用“导读探究,先议后练”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到了五六年级教师就要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猜测、进行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学生在巩固原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重点培养记录、交流、合作、评价、创造、猜想等方面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3.规范实验、注重动手、培养能力。

  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通过实验,学生灵活地掌握、发现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相对深入地研究,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的一条重要途径。实验教学的组织、准备、总结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加大实验教学的研究力度,在实验准备上多下功夫,做好实验课的充分准备,同时保证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把握实验操作的要点与难点,做好每个演示实验,认真指导分组实验,努力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有自己的发现和见解,同时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分组实验操作,掌握正确、规范的科学实验方法。教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并且要关注学生在实验中是否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奉献、学会关爱。

  4.多元评价、注重实践、提高素质。

  (1)根据期中测试、期末测试对学生“学会”的情况进行评估。书面测试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学期末还要进行实验教学的考核,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2)科学探究能力的测评,主要采用作品法、现场操作法和档案袋评价法。可以依据学生的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科学学习记录本、科学报告等进行评估;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建立学科学生成长记录袋。

  5.深入生活、激发兴趣、发展特长。

  根据各学年课程内容成立相应的兴趣小组,既拓展了所学内容又提高了探究能力。如:三年组成立“种植并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兴趣小组;四年组成立“气象观测”兴趣小组;五年级成立“研究动植物生长环境”兴趣小组;六年级成立“星座观测”兴趣小组。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安排一些科学小论文或小制作的内容,也可以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定期展示活动成果,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兴趣,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的时间、空间,丰富多彩的课外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同时关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紧密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将科学研究活动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解释新的现象相联系。开展的科学活动,要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学有价值、学有所用、从深层心理上领悟科学技术及研究探索对客观现实的重要价值意义,从而更加深入、积极的投入到科学学习中来。

  总之,围绕学校“教会每一个学生”的目标,通过科学课的教学使实验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科学启蒙教育,逐步产生浓厚的科学兴趣,养成观察与动手习惯,初步掌握探究的方法,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