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思考与对策
- 来源:广东经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新时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8-16 16:36
赖仕松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青白江支行 四川成都 610300)
【内容摘要】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是落实国务院“六稳”、“六保”的重要举措。2022 年5 月5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2022 年国有大型银行新增普惠小微贷款1.6 万亿元,旨在引导银行继续加大普惠金融的投放力度,支持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受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银行的小微企业普惠客户风险暴露呈现增多的趋势,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面临较大压力。如何贯彻好国家政策和监管要求,真正服务好实体经济且确保风险可控是当前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立足当前小微企业和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提出银行借助金融科技提升获客活客、精细运营、智能风控等方面的能力以助力普惠金融健康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新时期
一、小微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
小微企业的类型多、分布广、数量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引领科技创新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小微企业数量众多,是最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市场主体之一,小微企业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求,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引领创新的重要力量,小微企业的活力直观地反映了宏观经济的景气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这也是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各项卓越成就中的重要一项。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及需求主要存在以下现状。
(一)融资渠道单一,银行融资是小微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
因内源性融资往往受限于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与盈利能力,小微企业普遍存在内源性现金流不足的情况。因此外源性融资成为了小微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方式。小微企业治理结构简单,小微企业往往与企业主画等号,经营规模往往较小,经营效益差异较大,经营风险也相对较大。即便是创业投资、众筹、孵化融资等新兴融资方式,仍然有较高门槛和成本,无法满足大量的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综合来看,在国家引导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背景下,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是小微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
(二)小微企业融资缺口大、融资成本较高
王馨(2015)指出,在信贷市场中,小微企业是资金需求的长尾群体,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信贷配给不足。小微企业数量庞大,资信程度参差不齐,传统金融机构识别和挖掘优质小微企业的成本较大,信息不对称性问题突出。从而小微企业融资缺口长期较大,甚至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有所加剧[1]。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管理水平、信用意识、稳定性较低及风险程度等限制,融资成本天然高于一般大中型企业。尽管全国已经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出台了大量政策,但是政策的传导和宣传存在尚不到位的情况,大量的小微企业仍然习惯依赖中介公司办理融资,增加了融资中介费用,融资综合成本高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三)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呈多元化、复杂化趋势
从小微企业内部来看,小微企业所处行业的差异、生命周期的差异、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差异等因素对小微企业的融资及需求造成了较大影响。在当前经济受到多方面因素冲击的大背景下,小微企业必须通过提升管理水平、优化经营模式等手段来提升市场竞争力,扩大融资、放大财务杠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内外部相关因素影响下,小微企业融资更需要随借随还、随支随用、成本低廉的免担保融资服务。
二、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以科创板、北交所正式开板为标志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完善,我国中型企业的社会关注度和政策支持度较高,其发展空间、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得到一定的提高,相比之下小微企业需要得到进一步扶持。近年来,我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类政策和举措密集出台,从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全覆盖。尤其是在近几年,中央对于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空前,数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均研究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问题,从减税降费、净化市场环境、欠款清收、定向降准以及引导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倾斜信贷资源等多方面出台支持政策。
支持、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也是国家层面对于金融业定下的基调。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我国小微企业发展普遍面临的困境需要得到银行普惠金融的进一步扶持。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近年来也在积极加大对小微企业在普惠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相关技术和应用的高速发展,“互联网+ 金融”作为一种新业态金融创新得到了广大金融机构的积极研究和实践。
巴曙松(2013)提出通过大数据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在大数据时代,资金供需双方直接的信息不对称和风险管理上的激励不相容问题可能迎来了答案[2]。蔚赵春、凌鸿(2013)指出大数据应用作为创新的催化剂,正改变着金融业态,并将引起银行业务模式深刻的变革。大数据应用将推动商业银行全面调整和深度整合,提高服务和盈利能力[3]。袁博、李永刚等(2013)指出互联网金融既是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也是推动我国的金融交易结构、金融架构和效率提升的深刻变革[4]。
另一方面,从银行内部背景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的竞争和转型的压力,在传统大中型企业信贷业务市场面临瓶颈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得已需要进一步将经营重心下沉至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市场。普惠金融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也有较多的发展困境,在传统模式下,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流程繁复冗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无法有效识别客户真实风险,商业价值也就不够显著。若商业银行解决了普惠金融存在的单位成本高、风险不确定性高等相关问题,也就开启了普惠业务创新和新的商业模式。
在国家政策和新技术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各家银行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研发和投放力度持续加大,各家银行的各类抵押类、担保类和信用类普惠金融贷款产品不断推出,信贷投放也保持在较高的增速。以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大行为例,截至2021 年末,六大行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合计为6.47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5.64%,整体增速超过了监管部门要求的全年增长30% 以上的要求。截至2021年末,六大行合计为719.01 万户小微客户提供了贷款服务,较上年末增长了17.97%。截至2021 年末,六大行普惠型小微贷款的平均利率为4.25%,利率进一步降低。不过从余额占比来看,六大行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占总贷款余额比例最高为14.88%,最低仅为5.18%,表明普惠贷款占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贷款客户数来看,建设银行在先进金融科技系统支持下,以科技赋能金融,探索出以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和综合化服务的“五化”为特色的“互联网+”普惠金融新模式,其“小微快贷”系列信贷创新产品大幅提升了触达客户能力和信贷可获得性,其2021 年末普惠有贷客户达193.67 万户,占六大行的26.94%。
三、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小微企业贷款往往具有“小、短、急、频”等特点,传统模式下繁复的信贷业务操作流程既不符合小微企业的需求,业务量难以提升也不符合商业银行的利益诉求。但传统模式下,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的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为了降低业务风险,商业银行只能增加调查、审查、管理等成本,小微信贷的综合经营成本仍然是居高不下,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信贷动力不足。因此,降低业务经营成本是激励银行主动开展小微信贷业务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的必要条件。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发展普惠金融的背景下,企业规模的小微化是当前经济生态发展的一种趋势,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更加速了这个趋势。工业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少品种、大批量”的规模经济、头部经济,而互联网时代逐渐占主导的则是“多品种、小批量”的范围经济、长尾经济,企业规模自然地逐步走向小微化。商业银行聚焦的小微企业“长尾市场”服务对象规模变得更小、覆盖范围变得更广,传统的信贷业务模式和金融产品显然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必须要探索出一种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研究和应用新科学技术,致力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性、经营管理成本高和业务风险高等问题,才能够在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背景下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与商业银行其他传统信贷业务相比,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单个项目贷款金额较小且需求频繁,银行在贷前获取信息、贷中管理控制和贷后违约损失等方面单位经营成本较高,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因此,银行亟需在信息不对称性、经营成本高、风险较高等问题方面提出实质性解决方案。
四、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健康发展的思考
(一)借助金融科技,建立获客、审批和贷后一体化管理平台
普惠金融所服务的小微企业“长尾市场”对象规模变得更小、范围变得更广、金融需求更频繁、不确定性更高,传统的信贷业务模式、金融产品和管理系统显然已无法适应这些需求的变化。在金融市场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态势及澎湃的互联网技术浪潮下,互联网金融迅速地在移动支付领域、消费分期领域、小额借贷等互联网金融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银行相较于互联网企业具有信贷专业化、风控体系化、监管成熟化、客户资源丰富、资本实力雄厚、成本低廉等众多优势。
因此,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应扬长补短,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低交易成本、高效率和更广覆盖等特点,建立获客、审批和贷后一体化管理平台,有效降低与客户的不对称性、减少风险、提高信贷可获得性和提高管理效率,持续研究和运用数据模型,做大普惠金融“长尾市场”客群。
(二)普惠产品和策略应持续优化
借助“互联网+”相关技术,不少银行推出了大量的纯线上信用类贷款产品,该类产品一般无抵押担保、系统自动授信、客户申请便利,成为了银行快速拓展普惠客户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之一。但与此同时,该类产品同时也存在着缺乏风险缓释、对企业线下了解有限等方面的问题,客户管理难度更大,风险水平相对更高。针对此种情况,银行应持续主动优化信用类产品模型,梳理产品短板和优化点,围绕贷前筛查、底线控制、额度匹配以及贷后预警监测等方面问题,积极优化迭代,完善业务模型,强化系统风险识别和管控,筛选疑点客户。银行不能因为风险而“因噎废食”,而是应加强针对客群的判断分析,不断丰富更多有效风险缓释手段,管得住、管得好是促进普惠金融健康持续发展最有力的保障。
(三)强化普惠资产质量监测和分析,加快催收和不良处置
银行应加强对资产质量数据和风险情况的监测,这是分析问题、拟定对策、加强管理的基础。银行应进一步强化对全量普惠贷款资产质量态势的跟踪,针对不同产品、不同客群,定期分析相关数据指标情况,梳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系统交叉验证的机制,采取有效管控措施,防止出现产品、客群、区域等大规模爆发风险的情况。
针对普惠客群基数扩大的情况,银行应建立或优化集中催收的方法,或寻求专业化委外催收的解决方案,以提升不良贷款催收的时效与实效。对于恶意逾期、呆坏账等不良情况且达到起诉条件的,应充分运用司法催收等追索手段。同时,也呼吁社会支持金融机构,优化简化不良处置的流程,助力金融机构维护合法权益,放得出、管得好、收得回也可大幅提升其发展普惠金融业务信心和决心,最终把更多的信贷资源倾斜到小微企业,助力实体经济平稳度过困境。
五、结语
在当前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经济下行的形势下,如何更高质量地以普惠金融活水滴灌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是银行贯彻落实“六稳”、“六保”的必然要求,也是商业银行探索、挖掘“长尾蓝海市场”的必然选择之路。同时,银行如何以金融科技提升在普惠金融发展中获客活客、精细运营、智能风控等方面的能力,也是保障银行可持续做好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必修课。
面对多种因素冲击,世界经济濒临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急剧萎缩,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使经济走出当前困境。作为重要的资金供给端,银行应加大对金融科技的研发和应用,借鉴现有的金融创新产品和创新经验,提高创新设计、风险防范的能力,积极发展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纾困发展、稳住实体经济大盘,为新时期的来临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王馨. 互联网金融助解“长尾”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 金融研究,2015(09):128-139.
[2] 巴曙松. 大数据可解小微企业融资瓶颈[J]. 中国经济报告,2013(06):29-31.
[3] 蔚赵春, 凌鸿. 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的理论、实践与影响[J]. 上海金融,2013(09):28-32+ 116.
[4] 袁博, 李永刚, 张逸龙.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2):66-70.
(编辑/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