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亦能燎原
- 来源:中国纺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关注,家乡,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8-17 15:34
总策划 | 居新宇 撰稿 | 谢立仁
作为地地道道的吉林人,生于斯长于斯,这片黑土地承载着无尽的回忆与情感。自 2002 年离开家乡的黑土地,投身于北漂的大潮之中,一晃眼,已然过去了 22 个春秋。然而,家乡的印象却始终如影随形般萦绕在我的脑海,关心和关注家乡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回望过去,吉林的服装产业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用“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来形容,丝毫不为过。据吉林服装服饰商会会长陆小枚介绍,圣威雅特服装有限公司的前身长春西服厂,明年即将迎来 70 周年的华诞。在改革开放前的长春市,服装厂就多达八个,从第一服装厂依次排到第 8 服装厂。在抗美援朝时期,那些为志愿军制作军服以及 3504 工厂制作军队被褥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还有 1955 年赶制元帅服样衣,从缝制 55式军服、65 式军服到 07 式军服,这一系列的历程都清晰地记录下了吉林服装人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共和国必定会将这些铭记于心。在这些年的接触中,最多的便是圣威雅特服装有限公司。在陆小枚董事长的带领下,企业一步一步走向强大,他本人也荣获了中国纺织创新人物、全国优秀企业家等殊荣。
然而,通过对吉林服装产业的调查研究,令人惊讶的是,这里存在着服装产业链缺失、运输半径长以及各要素资源配置短缺等问题。然而,一批像圣威雅特服装厂,它们在困境中依然顽强地生存着,而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坚韧的道理。走进方大制衣,企业家狄国芳的故事也令人感慨万千。他从一个小作坊起步,一路摸爬滚打,在他儿子狄庆利进入企业后,企业得到了巩固、提高和发展。从单一的帽子到制服,再到实现品牌的三级跳,成为了吉林省十佳服装企业。见到狄庆利时,除了服装发展的话题,更让人感受到他兴趣的广泛。虽然公司规模不算很大,但在慈善方面却做得非常出色,在当地可谓是有口皆碑。他们抚养婴儿、赞助学校,如新立城小学的缔造便有他们的一份功劳。那林林总总的善举,塑造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慈善家形象。
当见到吉林服装总公司的王立佳董事长时,心中除了欣喜,更多的是惊喜。王立佳董事长还不到不惑之年,却已经执掌企业长达六年之久。所见所闻中,企业的管理井井有条。从她的谈吐中,无不流露着对父亲——企业创始人王广滨的深切怀念与缅怀。父亲创业留下的每一个痕迹,她都细心地呵护着、保留着。一个企业家的灵魂似乎在指引着她这个传承人的突破与前行。“百善孝为先”,她对员工的关爱相较于父亲,显得更为贴心和温暖。她所策划的活动更是充满创意,比如一位与吉林服装总公司一同经历风雨的赵姓阿姨过生日时,王立佳事先录制了祝福视频。当天,生日蛋糕伴随着《祝您生日快乐》的歌曲以及簇拥着的同事,突然出现在赵姨面前,这位花甲老人惊喜交加,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她们这些老员工是吉林服装总公司的“老红军”,“吃水不忘挖井人”,老董事长王广滨关心员工、同甘共苦的点点滴滴都深深印在员工们的心中,每一次回忆都让人不禁热泪盈眶。看得出,企业家精神的灵魂依然在,只要这灵魂还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有希望,就会有可持续的动力。
事实上,吉林省服装总公司仅仅是吉林服装行业的一个缩影。荣发集团的发展,则代表了黑土地上的吉林服装人成长与成功的典范。荣发集团已经走过了三十四年的辉煌历程,其创始人孙福发在 30 周岁时曾道出成功的秘籍,他说,靠的是他们坚定的信念,是他们坚信一定能做好的决心。他们总结一路走来的坎坷,荣发人始终向前看方向,向后看脚印,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小厂,发展到如今几千人的大集团,实现了今日的辉煌成就。荣发集团的发展历程中,似乎能看到华西村的影子,他们实行五业并举,每个版块都能盈利,是典型的“鸡蛋分放在不同篮子里”的实践者。手捧着描写荣发创业故事的《为荣而发》这本书,感到沉甸甸的,荣发如同那冉冉升起的恒星,其成功的答案也跃然纸上。吉林舒兰市,有一个名为白翎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的企业,其企业老板堪称传奇人物。在远离主要市场的情况下,他竟成功地做起了东三省以及内蒙古的羽绒收购业务。他敏锐地抓住了老家白鹅羽绒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要知道在羽绒当中,白鹅绒可是最佳的品类,堪称顶级的天花板。他凭借着自身的智慧与努力,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崭露头角,成为羽绒的标准制定单位,有力地挺起了中国羽绒的脊梁。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张玉宝。
时间追溯到 2007 年,记者曾多次前往辽源市。在那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正热火朝天地建设着袜业工业园。一个房地产开发商面对这样的前景,心中充满了无数个不确定,在徘徊犹豫之际,得到了辽源市一届政府的大力支持。那一年,政府主要领导不辞辛劳,先后五次奔赴浙江省大唐镇这个袜子名镇去学习取经,并将所学经验应用于实践之中。当时的辽源市,袜厂规模参差不齐,大的袜厂有百人左右,小的仅有几人。然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 2002 年于全国命名产业特色名镇时,更是极大地激发了辽源人的创业激情。于是,袜业名城的牌子成功落户辽源市。在辽源袜业的发展历程中,董文喜堪称是袜业鼻祖之一,他是一个浑身充满故事的企业家,其产品品牌名为双鹤,公司叫做天马袜业集团。当一则《双鹤天马行空》的通讯发表后,得到了他的高度好评。令人钦佩的是,83 岁高龄的董老依然精神矍铄,甚至亲自开车来接我。他在十年前就已经分家,选择洗手上岸颐养天年,只是担任顾问之职。令人欣慰的是,他的侄儿和女儿继承了他的袜业事业。此后,辽源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发展到了 500 多家企业,成为了辽源市的支柱产业。鹿人袜业的刘鑫,作为年轻有为的“少帅”,接过了前辈们的接力棒,成为了创二代的典型代表。在中国纺织袜业的悠久历史中,辽源的产业集群无疑浓墨重彩地竖起了一道不朽的丰碑,见证着吉林服装行业的蓬勃发展与辉煌成就。八十年代,在外贸学院的校园中曾走出一位名叫赵瑞涛的人物,他是典型的从专业走向专干的创业者。起初,他与另外三个人携手踏上创业征程,而后公司逐渐壮大,发展到拥有 30 人的规模,而为他的出口加工服装的工厂却有着 3000 多人之众。这是一家在夹缝中努力生存并不断发展的服装进出口企业,他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充分见证了“事在人为”这一宗旨。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赵瑞涛将充满希冀的目光投向了云南和珲春。像赵瑞涛这样的服装公司还有嘉鸿服装进出口有限公司,其总经理柴广,一个国外客户的单子就能做上十年。在吉林省,从事外贸服装的企业虽然数量屈指可数,但也有不少家,它们大多呈现出小而强、小而精、小而专的特点,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极为广阔。
林林总总,还有许多接受过采访的企业,在此难以一一详述。让我感到颇为欣慰的是,10 年前对辽源市袜业进行采访时,报道的题目是《辽源祙业已燎原》。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自辽源袜业纺织产业集群成立 18 年以来,其发展势头极为迅猛。截至 2022 年末,已建设厂房和附属设施达 145 万平方米,各类企业入园 1210 户,拥有袜机设备 4 万台(套),年生产能力高达 35 亿双。园区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 4.5 万人。其中,包括全国 181 所高校的 3000 余名大学生在园区创业、就业,他们创办袜厂和三产企业 143 户,带动就业近万人。如今,辽源袜业确实如当初所期已然“燎原”。2018 年,记者曾前往福建古田进行参观,古田会议是工农红军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夺取胜利的起始点。毛泽东主席在古田会议上提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斗志,助力他们夺取最终胜利。那么,吉林服装行业与发达地区相比,虽然目前看似只是星星之火,但它究竟能不能“燎原”呢?这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