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审计机器人在实践中运用——以獐子岛公司为例

  • 来源:国际商务财会
  • 关键字:人工智能,獐子岛,智能审计机器人
  • 发布时间:2024-08-29 20:20

  叶陈刚1 窦雨涵2 赵梦奇3

  1、2 西京学院会计学院 3 北京化工大学(通讯作者)

  【摘要】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传统的公司运营模式开始向多样化、专业化、科技化转型。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并肩而行对审计人员日常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审计机器人开始走进审计人员的视野。文章以獐子岛造假事件为切入点,结合前人在智能审计机器人方面的探索,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在特定行业和领域内进行低成本、高效益的审计。

  【关键词】人工智能;獐子岛;智能审计机器人

  【中图分类号】F232;F239.1

  一、獐子岛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獐子岛集团介绍

  獐子岛集团是一家以海水养殖为主营业务的多元化综合型上市公司。其自2006 年上市以来,其曾先后被誉为“黄海深处的一面红旗”“海洋领域的先锋”“黄海明珠”和“海上蓝筹”等美称。

  (二)獐子岛事件梳理

  2014 年10 月, 獐子岛集团宣称他们于2011—2012 年投放养殖的价值约8 亿多人民币的扇贝“离家出走”,而损失的理由是扇贝的生长水域受异常冷水团的影响,水温骤降,致使百余亩虾夷扇贝绝收。至此,獐子岛的扇贝开始了它们的专业表演秀——“扇贝三迁”的经典大戏。

  2015 年1 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深交所)宣布了对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处分决定,该公司因未能适时且详尽地向投资者公开关于冷水团迁移可能对企业运营造成的重大风险信息而受到指责。深交所对包括公司董事长吴厚刚在内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公开谴责。这起事件突显了上市公司在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方面的重要性,以及确保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必要性。

  2016 年5 月4 日,獐子岛受到了“退市风险警示”的严格管控,其股票名字也从“獐子岛”变更为“*ST 獐岛”。在融资压力下,獐子岛集团再次铤而走险发出公告表示,因为遇到不可抗力的海洋灾害,致使养殖区域内扇贝大量死亡,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亏损7 亿多元。

  由于该方法屡试不爽。2019 年11 月,獐子岛再次拿出老剧本宣称“扇贝跑了”,獐子岛再度披露公司出现大额亏损。

  万事终有果,扇贝的反复“离家出走”最终引起了证监会的密切关注。为找出獐子岛集团的造假证据,2020 年证监会最终动用了“大杀器”北斗卫星系统,还原了采捕船只的真实航行轨迹,进而复原了公司真实的采捕海域,终于将扇贝出走的谜题解开。

  (三)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原因

  综合獐子岛事件发展始末,以及证监会在2023 年对大华事务所的处罚决定书来看,獐子岛审计失败一部分原因在于会计师事务所在基于成本考虑的情况下无法有效获得足够充分的审计证据。同时由于虾夷扇贝这类特殊性存货,审计人员缺乏相关的行业经验,在审计过程中过度依赖被审计企业内部专家的意见和结论,最终导致审计失败。具体问题如下:

  1. 消耗型生物资产需要监盘的范围广

  一方面,整个獐子岛有多达130 个存货监盘点位,共计100 多万亩,考虑到獐子岛的虾夷扇贝存货监盘难度之大,监盘范围之广。在盘点期间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仅对獐子岛项目中的54 个点位进行了存量定点采集工作。而仅54 个监盘点就使得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獐子岛内部的监盘计划长达12天。由于上述原因,考虑到獐子岛项目存货监盘难度较大、审计时间较长,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在存货监盘时直接采用了在缺乏事务所审计人员监督情况下獐子岛内部人员的监盘工作成果,同时审计人员也并未对抽样检测的方式进行深究和详细了解,最终导致未能发现獐子岛虚减减值准备的行为。

  另一方面是应对消耗性生物资产审计时,审计时长和审计复核间隔严重不足,扇贝的生长周期通常为3 ~ 5 年,要想准确的掌握生物资产是否存在减值风险,需要审计人员长期参与到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短期的抽样审计难以明确被审计对象的真实性。为了在庞大的审计工作量下有效控制审计成本,审计人员在追求生物资产数量的快速和准确获取时,往往会采用估算技术。在存货检测的后期阶段,审计人员同样倾向于运用抽样审计的方法。这种依赖于抽样的审计手段,引入了主观判断的元素,可能导致审计结果出现偏差。因此,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存货数量可能只是一个近似值,这使得存货盘点的结果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精确度。

  2. 资产价值难以可靠计量

  一方面,生物资产的产出与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生长环境的显著影响。对于养殖类的消耗性生物资产而言,不利的环境条件,如缺氧状况和温度异常,可能迅速引发产量下降甚至大规模死亡,从而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消耗型生物资产的生长养殖阶段,虾夷扇贝的水下生长状况难以被持续直观的观测到。即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时确实未发现存货存在大量减值风险,但极可能在未来一个月后出现冷水团、海水污染、疾病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扇贝大量死亡。而且,审计人员不大可能具有专业的养殖知识,也无法下潜到海底去查看每一个扇贝的生长情况,这就导致在生物资产价值的估计上只能较多依赖专家的意见和被审计单位的养殖预期。

  3. 成本结转难以有效确认

  消耗型生物资产大多以“亩”为核算单位,在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过程中不仅多为以月为单位的内部汇总数据;且其对亩产成本的分析也是对既定账面成本与亩数的简单平均计算, 取得的“出入库流水”等原始数据反映的是采捕后的暂养情况。但獐子岛集团在接受审计过程中隐瞒了其实际的捕捞面积,导致审计师事务所采用的数据在换算为以亩为单位计量时出现了严重错误。这就导致成本结算没有得到有效的确认。

  二、智能审计机器人的优势

  (一)节约审计时间、提供可靠的审计依据

  智能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自动化的数据采集能力。在现代审计领域,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利用变得日益重要,这些数据通常包括但不限于实时影像资料、文本数据、管理层的日志文件、会议录音资料以及网络链接等。这些数据源以多种形式存在,且内容繁杂,智能技术的运用使得审计人员能够有效地从这些非结构化数据中提炼出关键信息,从而增强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如在獐子岛审计案件中:当时审计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难以确认獐子岛公司实际捕捞面积和实际投放育苗数量,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后,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区块链的数据信息迅速得出獐子岛附近海域曾出现多少捕捞船作业和作业面积。以此来减少审计过程中的信息差。

  在具有清晰定义和例外情况稀少的重复性审计活动中,智能审计可以利用审计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替代人工执行,让人力资源向逻辑型和创新型审计任务倾斜,降低审计人员的人力成本,实现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审计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智能审计系统能够协助审计人员处理一系列常规性工作,包括深入挖掘数据潜力、搜集关键信息、进行数据对比与分析、确保财务系统的安全性,以及自动生成审计工作的基础文档。这些自动化流程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确保了工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此外,采用文字识别、数据识别、语音识别以及视频识别(将视频内容整理为文本文档的形式)等人机交互技术,可以为审计人员提供文档、影像和音频等多种智能检查工具,为各类审计项目中海量的合同文本、电子证照、录音录像等非结构化数据的样本检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提供高效的审计经验和建议

  以往的审计项目主要依赖审计人员制定并选取一个合适的抽样规则,对被抽样样本进行挑选,这就导致审计抽样结果的准确性与审计人员经验水平高度密切相关。审计经验的积累需要依靠大量的实践和时间,而审计机器人却不需要担心这一问题,利用机器学习可以使审计机器人在设定的时间内快速掌握审计经验和抽样技巧。进而保障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同时,依靠审计机器人对被审计对象的结构化数据进行预处理分析,得出的相应的假设结果和风险预估报告,能够有效地帮助审计人员发现隐藏的财务数据关系。进而在确定审计抽样时,为审计人员提供有力抽样依据,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准确的选定抽样样本,降低抽样风险。

  三、智能审计机器人在獐子岛审计中的应用构想

  (一)人工智能审计框架

  1. 可视化交互模块

  该模块是人工智能审计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审计人员和智能程序的对话,审计人员通过该模块对审计机器人下达相应指令,能够以对话的形式获取想要的数据对比和抽样结果等审计成果,减少审计人员频繁切换审计软件、手工对比数据繁杂重复工作。

  2. 辅助工具模块

  该模块包括了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其他多种高新技术审计工具。人工智能机器人在接到审计任务后,经由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分析,根据被审计对象的特点,运行相应的审计工具,辅助审计人员完成审计任务。如在獐子岛的审计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模块,做到记录和分析每块生产捕捞区域的船舶作业量,对生物资产的投放、培育、捕捞等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对比,以此对被审计单位的资产减值、幼苗验收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

  3. 综合信息处理和实施模块

  该模块主要作用就是在审计人员制定好审计计划后,依照审计计划进行审计活动。审计机器人起初会根据大数据的分析结果率先生成一份粗略的审计计划,并在交互窗口呈现出来,审计人员可以查看加密的初步审计计划,同时再根据自己的审计经验进行精细化调整,将修改后的审计计划交由审计机器人,验证审计计划的可行性,再开始进行审计程序。

  (二)人工智能审计作业流程

  1. 数据获取与收集

  在审计过程中最为艰难的还是可靠审计数据的获取,人工智能的运用可以让审计人员在不具备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能力的情况下,使用Python 网络爬虫等工具对被审计单位的公开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进行快速有效的收集。同时在人工智能审计的操作环境中,审计证据通过云端服务系统进行记录,从而创建了可信的电子审计证据库。利用云计算技术来存储审计资料,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审计证据系统可能面临的安全挑战。当数据被上传至云服务系统时,会同时记录下路由器生成的特定时间戳和IP 地址,确保数据的来源可追溯。此外,通过应用不可逆的加密技术,如Hash 算法,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进一步加强了审计证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2. 拟定审计计划

  人工智能机器人会根据审计需求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决策树,通过云端数据库中的案例构建一个基本的审计方案,识别潜在的规律和风险。人工智能在审计过程中则会依据信息库内成功的审计经验为审计人员提供多种可选取的审计方向,供审计人员选择,避免因缺乏对相关生产经营业务的了解,导致审计判断失误,进而影响整个审计结果。

  3. 数据验证和整理阶段

  人工智能在承担审计任务后,首要步骤是对数据进行精准筛选和梳理。它会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细致的审查,剔除其中的重复项、错误信息以及异常条目,从而保障所使用数据的质量和准确度。再确认数据获取可信无误后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转换和集成,形成统一的格式和结构,方便后续的人工智能分析。如在獐子岛审计时由于审计人员的疏忽,忽略被审计对象成本结算通常采用亩为单位导致审计结果出现偏差。

  4. 得出审计结论

  人工智能技术下得出的审计结果,是利用多元分析工具、关联分析工具、图像数据分析工具等,将审计事项中的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结果,从而更直观、更立体地展现审计证据。同时人工智能平台可以将数字型的审计证据转化为可视化结果。这种可视化技术的运用能够将审计结果以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有助于非专业人员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观察数据和了解审计结果。在结束审计任务后,人工智能会率先根据审计人员提交的审计成果和自身审计得出的审计结论编写完善的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可下载查看审计报告,当审计报告需要修改时,审计人员可以向人工智能程序提交相关修改依据和修改意见,反复修订后最终定稿。

  四、结语

  獐子岛事件的暴发,使得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执行的外部审计监管功能的有效性提出了深刻的质疑。由于消耗性生物资产在成长期间易受自然环境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其盘点、监督、价值评估和成本分配等方面均面临现行审计技术的局限性,导致这类审计任务既复杂又充满风险。本文探讨了将人工智能审计技术应用于獐子岛消耗性生物资产审计的潜力,分析了人工智能作为新型审计工具在解决生物资产审计难题中的应用前景,并讨论了以智能审计信息平台为核心的审计工作模式,旨在为人工智能在审计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推动人工智能在审计理论与实践中的深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程平.RPA 审计机器人:理论框架与研发策略[J]. 会计之友,2021(19):2-7.

  [2] 陈颖. 人工智能在企业财务审计中的应用策略和路径探讨[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23(13):53-55.

  [3] 张庆龙, 何佳楠, 芮柏松. 新时期内部审计创新之路:从数据审计到智能审计[J]. 财会月刊,2021(22):78-83.

  [4] 朱昊,孙宇. 基于人工智能下智慧审计的探究[J]. 国际商务财会,2023(08).

  责编:杨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