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成曦╱圖文
日料店的鮟鱇魚肝很出名,但論鮮與嫩,它可比不上魟魚肝。魟魚肉不算太鮮美,但牠的肝卻是絕頂的美味。很多動物的肝都好吃,最著名者莫過於鵝肝了。法國鵝肝世界馳名,潮州的滷水鵝肝也好吃。
家裡有買雞時,我都會趁新鮮時把內臟單獨先料理了。做法非常簡單,把雞的心、肝、胗裝在一個小碗中,加些薑絲,倒入紅麴酒隔水蒸熟即可,然後就站在灶台前趁熱吃了,非常鮮美,特別是雞肝,鮮嫩爽口。鴨肝也好吃,北京烤鴨館裡的鹽水鴨肝很受歡迎。在福州,常把鴨肝與一種叫葉下珠的青草一起燉,據說吃了清肝明目,我小時候就經常吃它,特別是在夏季、暑假期間。鴨肝鮮中帶着葉下珠特有的青草氣息,特殊的香味非常誘人,可以連吃好幾個也不膩。
很多魚的魚肝也好吃,日料店的鮟鱇魚肝很出名,通常是切成圓形的厚片裝在精美的小陶碗中,淡黃色的肝片上點綴着些許蔥花與蘿蔔泥,像鵝肝似的粉嫩,但鮮味不同,帶着點海魚特有鹹腥味,而青蔥與蘿蔔泥的加持,讓鮮腥中透出一絲清新氣息。但論鮮與嫩,它可比不上魟魚肝。
魟魚體型呈扁平狀,略呈圓形的菱形,形似一個薄薄的圓盤;魚體表面呈褐色或黑色;腹部為白色;尾部細長,尾柄有棘刺,尾刺最尖端呈倒鉤狀。魟魚的生存史可追溯到遠古,早在1.4億年前就已經出現,是元老級的資深魚類。大海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殘酷搏鬥場,生存大不易,與牠同時代也同屬軟骨魚類魚種,絕大多數已經滅絕,僅剩下牠和鯊魚兩大類。
魟魚在福州不算什麼稀罕之物,菜市場裡經常會有賣。魟魚有很多品種,一家人在飯桌上吃魟魚時,父親常說:黃魟最好吃。《酉陽雜俎》中記載:「黃魟魚,色黃無鱗,頭尖,身似大槲葉,口在頷下,眼後有耳,竅通於腦,尾長一呎,末三刺,甚毒。」描述得非常形象逼真。福州人料理魟魚基本是用紅糟燜煮,鍋燒熱下油下薑片、紅糟、白糖慢火小炒,炒香後下魚塊炒會,淋上少許醬油、香油、料酒燜熟即可。魟魚全身都是軟骨,因此對害怕魚骨卡喉的小孩非常友好。牠的味道很特別,帶着些許氨的氣味,小時候每次吃牠都嫌牠有股尿騷味,因此要用紅糟這種厚重味道的調味去壓牠。魟魚肉不算太鮮美,但牠的肝卻是絕頂的美味。
由明朝人王圻及其兒子王思義撰寫的百科式圖錄類書《三才圖會》稱之為鍋蓋魚,書中寫道:「魟魚一名䱋魚,俗名鍋蓋魚。形如團扇,口在腹下,無鱗,軟骨,紫黑色,尾長於身,能螫人。又云此魚頭圓禿如燕,身圓褊如簸,尾圓長如牛尾,其味美在肝。」書中已點到魟魚肝才是美味。料理魟魚肝十分簡單:撒點薑絲、淋點醬油隔水蒸熟即可,愈是好的食材愈不需要太複雜的配料或料理方式,有些店家蒸魟魚肝時會撒上一大把蝦米一起蒸,實則多餘,吃在嘴裡一股濃濃的蝦米味,搶走了魟魚肝細膩的鮮味,已然分不清誰是主角了。蒸好的魟魚肝在碗裡呈半固體半油脂狀態,非常細嫩,用筷子是夾不起來的,必須用勺子。在餐館裡吃店家會配上饅頭一起食用,但配的饅頭通常都是加了一些香精奶粉,一股不自然的香料味亦搶走了魟魚肝的風頭,其實配一碗白米飯就好,用它來襯托出魟魚肝的鮮、嫩、滑,絕配也。
10多年前,友人吳瑾在廈門鼓浪嶼開了個叫「陽桃院子」的民宿,邀我去小住幾日。傍晚時分去海邊散步,沙灘上有些漁民在販賣當天的一些漁獲,有個阿姨身旁的臉盆中放着一條鮮活的黃魟魚。連忙過去問她能不能把魚肝賣給我,阿姨一聽,拿起刀在魚腹上一割,取出魚肝說:「你喜歡魚肝呀,拿去,送給你了。」彼時魟魚肝欣賞的人不多,因此價值不高,很多人處理魟魚時都會把魚肝連同其它內臟一起扔掉。
拿回院子,當晚就把牠清蒸了,把一眾嘴刁的朋友們一一折服,李昕說:這道菜會把全鼓浪嶼的貓都吸引來,誠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