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光:青春的影像告白
- 来源:中国摄影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青春,影像,告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9-14 15:49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只有百多年的历史。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大学从最初的几所,到现在的几千所,从早期的精英教育演变成规模巨大的大众教育。大学与教育,是近些年高居全民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大学时光,是个体生命力的觉醒阶段。在寻找自我身份定位和认同的过程中,青春中的观察更多的是指向自我,而摄影,就是观察并记录自我的最佳媒介。
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已近五十年。1980年代之后,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相机在大学生群体中也逐渐普及,当某个青年个体踏入大学校园后,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摄影极有可能成为他(她)能够投入时间与精力的主要爱好之一 。本期专题所选取的大学生活影像,主要聚焦于1980年代至今,这也是中国大学面貌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影像中青年的服饰、面容以及神态,都带有独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青春质感。这些关于大学的影像告白,正是不同年代的青春自画像,真实又真诚,对个人而言,仿佛往日时光的追叙甚至是怀旧,同时在时间的沉淀下,也是摄影观看和记录教育的丰富档案。
这些拍摄于不同年代的影像还呈现出与当时的摄影主流、表现形式及审美等方面高度的正相关性。许安平的《八十年代大学生》用1980年代大学生的纪念照,再现了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简单而真诚的大学生活;赵钢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已决定要拍摄一部记录自己大学生活的摄影作品,他的《我的大学》呼应的是1990年代中国兴起的纪实摄影热潮;2010年之后,徐慧芳的《大学城》吸收了当时景观摄影的观念与手法,作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2015年之后,杨文彬的《大学社会》更多借鉴了一些当代观念摄影的观念,在记录周边大学生群像的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当下教育体制与具体现状的关系的思考。
此外,专题中还纳入了王向阳的《高考》和杨宏斌的《考研热》,分别呈现了当下与中国大学教育相关的两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这两个系列,更像是大学的“前传”和“续集”,共同构成了“大学时光”的三部曲。
本专题还约请教育影像学者、华东师大美术教育系系主任毛毅静撰写了《青春叙事:中国大学影像的历史脉络》一文,通过对民国至今的大学影像脉络的梳理,将中国教育中重要的、有意味的教育现场和事件以“影像记忆”的方式连接起来,利用影像推动对过去与当下中国大学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