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

  • 来源:中国摄影
  • 关键字:考研,生活,态度
  • 发布时间:2024-09-14 15:55

  摄影并文/杨宏斌

  考研是青年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选择,一种学业和职业的规划。提升能力、改换专业、改换学校、延缓就业和把握职业选择主动,等等因素形成了一股综合的强大推力,形成了近年来的考研热。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5-2009年考研人数大致120万人;2010-2016年考研人数大致150万人;2017年达到201万人,开始上涨趋势明显,每年几十万人增长;近五年增长尤其显著,2023年达到峰值,2019年290万人,2020年341万人,2021年377万人,2022年457万人,2023年达到峰值474万人。

  有消息称,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人,比上年度减少36万人,系2015年来首次同比下降。还有一则好消息称,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并将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同时,多所院校新增免统考硕士。由此可见,国家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推动研究生招生、强化培养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管是研究生报考数量下降还是录取比例提升,考研的高考化、单一化的“两化”现象仍是社会关注焦点。高考化是指大学毕业生考研率日益提高,呈现二次高考的态势;单一化是指长期以来,研究生招生依据就是单一的考分,考分决定命运,考分决定未来。研究生考试和考研成绩屡上热搜,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因此,图书馆、教室、楼梯、过道和操场等地,到处都是“死记硬背”的备考场景。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十分关注。自2008年起,我就开始关注学生考研。先是从关注考研成功的优秀学生群体开始,到考研学生目的性、选择性调研,再到考研热的兴起,最后是对考研热现象的思考。这些观察和思考,最后进入我的影像记录中。

  作为反映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缩影,考研大学生群体人数庞大,备考时间长,也有故事。因此,我在创作中坚持运用影像日记的方式,对考研进行持续的、系统的影像记录,既注重问题的提出,也注重表达的诉求,更注重教育的关怀。通过一定体量的影像文本,建立自己的观察视角和表达思考。

  我坚持以我所服务的高校湖北经济学院为创作主场,同时也兼顾兄弟高校,先后到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理工学院等高校进行考研主题调研创作。伴随着考研竞争激烈化、白热化,不少大学生到社会举办的考研培训班学习,力图实现高质量上岸。我也及时拓宽拍摄区域,先后到武汉光谷新文道考研培训机构、武汉北艺美育培训学校等培训机构创作,丰富考研影像的内涵。

  在拍摄中,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构建典型的时代情境,在考研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特定关系上下功夫,强化考研学生表情外露、情绪外化、动作外溢的真实瞬间,通过生活化、场景化、故事化的影像记录,进一步揭示考研的真实场景、环境演变和社会影响。我还特别注重人物、场景、物件以及符号的延伸意义,力图让影像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以及意象之美。

  由于考研中的备考形式比较单一,我努力打破自己创作思维中固有的定式,强化作品的时代性,通过政策性学习、前瞻性观察和艺术性概括,用影像对考研的“两化”现象进行提炼、概括,呈现青年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精神。因此,我在图书馆、教室、培训机构、路灯下、寝室等不同时空场景中,在四季变换的环境中,在气候变化的情景中,坚持以人物为主线进行平行叙事,努力构建富有饱满情绪和故事张力的影像语言。

  在长达十多年的考研专题拍摄中,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为青春点燃梦想、为学生职业发展赋能是广大青年人的内在精神追求。面对越来越多的考研大军,我想用影像告诉青年大学生,理性决策是考研的前提基础,审慎而行是考研的正确取向。考研“高考化”背景下,精准的自我画像、“求稳”的目标定位和合理的职业规划是考研循环终结的必要前提。当然,考研大学生不管上岸与否,通过考研其综合素质、身心发展和系统获取知识的能力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也必将反哺于其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为美好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愿所愿皆所得,所梦皆成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