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机“换装”十六载

  • 来源:中国摄影
  • 关键字:农业,机械化,管理
  • 发布时间:2024-09-14 15:59

  摄影并文/仇伟传

  小时候我曾随母亲到生产队做了6天的“小农民”,那时候的稻田,没有经过搁田,到收割时稻田里还有很多水。有一天,我与大人们一起干农活,上来后发现小腿在流血,仔细一看有5条蚂蟥在小腿上吸血,用手拉都拉不下来。这件事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记忆,我想等我长大了,一定要让农民不被蚂蟥叮咬。1982年,我考取了农业大学,毕业后进了浙江省象山县农业局,15年后我被调入象山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成为一名农机推广、管理的科技人员。

  农业机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不断演变。以传统农业水稻种植使用的农业机械变化为例。1950年代后期至1960年代我国农机工业开始起步,国家一方面加大了对农机工业的投入,如1958年诞生的第一台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如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的包括拖拉机、机引农具等在内的农机。这些举措为我国农机工业初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中国自主研发的农机增多,一些更为先进的农业机械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其中,拖拉机逐渐普及,并且出现了许多与拖拉机配套的现代化机具,如播种机、施肥机等。此外,水稻插秧机、水稻收割机也开始得到广泛应用,但主要是半自动式,需要人工辅助完成收割和脱粒等作业。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水稻种植的相关农机也越来越自动化、智能化。1990年代以后,自动谷物烘干机、植保无人机、高速乘坐式插秧机等先进农机逐渐普及并广泛应用。“智慧农业”在2016年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此后每年中央都会出台新的政策规划鼓励智慧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农机生产和消费国。

  大多数农民在不同时期对农机的引进都是怀着积极拥抱的态度,认为它们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投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收获效率,降低储存和运输成本。然而,这些农机的价格较高,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可能难以承受。200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的技术推进和农业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此外,使用这些农机需要一定的技能和经验,很多地方政府也积极组织农民去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我所工作的象山县处于丘陵地带,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作中,我一直关注着丘陵山区农机的变化。丘陵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坡度平缓,分布着许多小山丘和山谷。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廉的小农机能够适应丘陵山区地形地貌,更好地开展作业。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小型机械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也节约了人力和物力资源。说个我身边的例子,我的一位老朋友——象山县硕穗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时平,他从12岁就跟着父亲种植水稻,后来自己承包水稻田,至今已有40多年。他见证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切实作用:村生产队那会儿,只有简单粗放的农具,种地基本靠体力劳动;联产责任承包制后,他也承包一些水稻田,因为没有机械,劳动效率低下,一个人最多只能种植10亩左右的水稻,而且非常吃力。2011年,他和几名社员联合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里陆续引进了40多台大大小小的农业机械,作业效率极大提高,人力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合作社承包的1000多亩水稻田只需要9个人就能种好。他强调说现在要种田,农机已经成为强有力的“好帮手”。

  从2008年开始,我利用业余时间将镜头对准丘陵地区小农机的发展问题。一是纯粹想记录小农机的变化和发展,二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农业、了解农机。最初因我接触摄影时间不长,也没有什么经验,感觉无从下手。随着经验的积累,我逐步制定了具体的拍摄计划。由于农机种类繁多,我会明确需要拍摄的农机种类和数量,从最早的人力劳作到现在的自动化、智能化、无人驾驶的现代农机,我看到了农机的巨大进步。在拍摄上,我会选择应季而拍,记录不同农机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运用。同时,我还会选择人在操作农机作业时去拍,我试图将农机的细节、农机作业时的场景以及农民丰收的喜悦都记录下来,让农机变得有生气。通过与农民的交流和接触,我也更加深入了解到他们的需求。

  2013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在象山县召开全省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我在智慧农业展厅介绍时向与会领导嘉宾提出未来我们要让农民“穿着皮鞋搞农业”,得到许多与会者的赞许。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让农民“穿着皮鞋搞农业”的时代已慢慢到来,农机新技术持续推陈出新,而我也会一直用摄影见证它的“换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