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宣汉”史诗
- 来源:大学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四川,贫困,困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12 21:58
文/张令(中国人民大学)
四川东北大巴山南麓,有我的家乡——宣汉,她幅员4271平方公里,辖54个乡镇,人口132万,其中土家族人口近7万。在1986年、2002年、2012年,宣汉县连续3轮列入国家级贫困县,也是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地区县。“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都在诉说宣汉县曾经老弱边穷、闭塞落后、山高路远的困境。
我自小就对贫困有着深刻的感受。那时我所在的村庄,放眼望去,全都是泥土与石块堆积而成的房屋。我在土坯房中出生,在土坯房的冬夜中识读拼音表,在土坯房里第一次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县吹响了向贫困反攻的号角。在我小时候,种植烟草是村民们唯一的经济来源,但烟草粗加工受天气影响明显,若是烟草淋了雨就会让大家的心血白白浪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当地政府无偿给每户村民搭建精钢烟棚,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从那时开始,一篇名为“脱贫”的史诗就这样在祖国大地的一角被悄悄地写下了第一段诗行。
产业上,我们村确立了“高山药材、半山水果、低山种植、全域养殖”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原本贫瘠的、被过度开垦的土地上种上了红脆李、阳光玫瑰葡萄、猕猴桃等,拓宽了村民的收入来源。住房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危房改造,原本的农村危房、土坯房和泥夹墙房也渐渐被小洋房所取代。
教育上,不断提升各级学校硬件和师资力量,从根本上解决“求学难”问题。昔日我所就读的那所土坯房学校,已被改建成了现代化小学。现在的学生再也不必像我那样不断转学,他们终于可以在同一所学校度过自己的小学时光,可以在有着空调教室、图书馆、体育场的校园里追逐自己的梦想。高考时,受益于国家专项、高校专项和地方专项计划,我最终如愿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在文旅方面, 国家非遗“ 薅草锣鼓”、省级非遗“土家余门拳”、土家迎亲等巴文化传出名堂。相继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2024年7月,我第一次来到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巴山大峡谷。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之一,站在罗盘云顶观日出,在桃溪峡谷览盛景,我亲身感受着这里发生的巨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对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等作出具体部署。回望宣汉县的脱贫攻坚事业,我深刻感受到“产生于过去的现在,孕育着伟大的未来”这句话的历史伟力。
在脱贫攻坚事业的伟大浪潮中,宣汉县创下了四川省脱贫事业的5个第一:减贫人口最多,减贫进度最快,脱贫成效最好,帮扶力量最强,制度体系最优。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6.6%降到2019年的0.44%,再到2020年的全面脱贫。2020年2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宣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自2017年以来,宣汉县连续多年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开园2年来,已接待游客312.7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92亿元。有效带动片区102个贫困村、9.1万名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辐射带动包括重庆、陕西周边25个乡镇、50余万人增收致富,是全国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最多的文旅扶贫项目,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依托文化旅游业实现脱贫奔康的新路子。
当前,巴人故里、山水宣汉处处焕发出致富奔康的蓬勃生机,132万宣汉儿女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昂扬奋进。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