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活得老,还要健康变老
- 来源:震旦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健康,老龄化,社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16 20:29
过去超高龄社会是无法想象的远方,现在已近在眼前。2021年国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开始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22年、2023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分别为14.9%、15.4%。
高龄化是21世纪最重要趋势
未来百岁以上人数将会空前的多。据联合国人口司估计,2021年全世界有62.1万人年过百岁,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超过100万。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霍尔(Donald Hall)在《死亡不是问题,衰老才是》书中写道:“我蹒跚迈入80岁,发现一切都变了,我的朗诵变了,因身体无法支撑,必须坐着朗诵。当又臭又长的介绍终于结束,我摇摇晃晃地从后台走出来,屁股小心翼翼地对准椅子……”
为了了解长辈失能之后“被约束”、“包尿布”的感受,2015年年底,我抛下办公室满档的工作,搭高铁南下云林,参加“约束(即用约束带捆绑)3小时、包尿布5小时”的体验活动。虽然我只经历几个小时,至今回想起仍感到毛骨悚然,然而那却是许多长辈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的日常。
在那5小时里,屁股紧贴着沾满假大便的尿布,双手被约束带紧紧捆绑,翻个身,连枕头滑开都无法伸手拉回。其实,最深的感触不是不便,而是屈辱。
如果你也有机会去亲身体验,相信过完这一天,你会和我一样,除了投入推动“零约束运动”之外,更会努力避免老后健康恶化。
及早掌握健康自主权,避免老年病提早上身
《纽约时报》畅销书《超越生命:长寿的科学与艺术》(Outlive)共同作者阿提亚(Peter Attia),曾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接受培训,是一位长寿医学专家。他在书中,提出了“边际10年”(Marginal Decade)的概念,提醒读者在生命的最后10年,才是真正显示生命品质的时刻。
仅管你风光一世,如果人生的最后10年插着鼻胃管、被约束、包尿布,一整天只能卧床盯着上方日光灯,这样的人生很难被认为是美好的。
许多人以为人生最糟的状况不过是“暴毙”,实际上,人不会那么潇洒地离开。不管你现在几岁,你真正需要担心的是,最后10年的生命品质。
为了老后的生命品质奋战,不仅利己,也是替所爱的人着想。因为当你倒下时,他们就是你的照顾者。就算原本是专业的录音师、前途看好的教授、聪慧的广告企划,全都必须变成不专业的看护,而且照顾历程往往不是短短几星期或是几个月。
如果可以预做防范,相信大家都愿意努力,让所爱的人不必在你晚年时为你承受那些艰辛。时光从不会为谁停留,尽管无法倒转时钟,至少要有勇气为预防衰老、拥有更美好的生命品质而战,而且不必感到悲观。不用悲观的原因之一是数大为美。今天出现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老人群体,人数就是力量,我们得以展现更大胆、更有活力、更多样的老后样貌。
以下皆是真实发生的案例:60岁后,考到船员证,还拿到文学奖;59岁后,以有限的预算,完成留学梦;退休教师为了健康接受重训,最后不仅练出兴趣,甚至在61岁时,在亚锦赛拿到4面金牌。更多的人单纯在老后做志工、旅游、工作、创作、运动,让世人不断对“老”的样貌改观。
另一个不必悲观的理由,是我们已知道如何慢老。慢老不是为了活得更久,而是在你七老八十,甚至更高龄时,还能活得好。慢老不是为了延长不健康或甚至卧床的长寿,而是可以生龙活虎到人生最后一刻。
好消息是,在科学上办得到
“健康平均余命”,是指身体健康不需依赖他人的平均期望存活年数,将国人平均寿命扣掉“健康平均余命”,可得出“不健康余命”,也就是处于卧床、慢性病缠身、失能等需仰赖他人照顾的年数。譬如平均寿命是80.86岁,健康余命平均是73.3岁,不健康余命约7.56年。换言之,平均而言,73岁是是否需要他人照顾的高墙。
推倒高墙的做法,是延长中年,而非老年。慢老不是为了过更久的老年,而是设法缩短老年期,延长健康的中年。
芬兰犹瓦斯库拉大学老年学和公共卫生学教授兰塔宁(Taina Rantanen)接受《高速企业》采访时表示,大众需要改变对“老”的看法。她认为,我们对“老”的看法是过时的,中年是会延长的。预期余命延长,是指延长身体功能良好的健康余命,而非延长失能、卧床的年岁。不只是健康余命延长,老化速度也可以越来越慢。
这样吃不会胖,还能抗失智、肌少、衰弱
历年的大型营养调查都发现,许多长者总是挑清淡、养生的吃,身体却持续变得虚弱,甚至导致肌少症、衰弱症上身。问题出在哪?
长寿医疗中心推广,一天要能吃到十类食物。将肉类、海鲜类、蛋、黄豆制品、牛奶乳制品等十类食物群制表,向大众宣导,份量不拘,吃到一次就划圈,建议一天要能吃到十大类食物。
多样化饮食的优点很多。不仅有肌肉合成相关的蛋白质,也有抗氧化、抑制发炎的蔬果,多种营养素的复合效果,还可能预防肌肉量下降与身体功能弱化。
研究人员以约一千位老人为调查对象,以海鲜、肉类、豆类、海藻类等十种食物群,依摄取频率给分,分为三组:摄取九种以上、四至八种、三种以下,试图找出饮食多样性与肌肉量、身体功能的关系。
结果发现,摄取九种以上食物,也就是食物多样性高的组别,和另外两组相比,骨骼肌肉量比较高,握力、步行速度也都比较快。追踪四年之后发现,饮食多样性愈高的人,骨骼肌肉量下降的风险较低。
摄取丰富的蔬果、核果种子类、全谷杂粮、蛋白质,特别是食用很多的鱼贝类、牛奶,也经常喝茶,能够有效预防肌少症与衰弱症。
衰弱可说是一种身体不稳定的状态,看似健康,一旦跌倒、罹患肺炎等,身心状况就急转直下。
只要符合其中三项,就可称为衰弱症,要是符合其中两项,则是处于衰弱症前期。
大部分长者都怕胖,努力控制食量,又怕血管“堵住”,不敢吃肉,但人到了一定岁数后,这些道理其实已被颠覆。六十岁之后要因应身体的状况,将饮食习惯慢慢从预防慢性病,切换成预防营养不足。
无论哪里的研究,都劝你,在年纪渐长之后,不要再像年轻时那样填饱肚子就好,要尽可能吃得丰富点,多种、多样,将每一口食物都当作生命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