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道德与法治,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 发布时间:2024-10-20 14:25

  彭加伟(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镇九年制学校)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落实思辨能力培养目标,有助于学生打下牢固的能力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实践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创造形式多样的思辨机会,创设有意义的思辨情境,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良好条件。基于此,文章以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切入点,探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积极意义、培养要求和有效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思辨能力,即思考辨析的能力,是一种抽象性强的思维能力。具备较好思辨能力的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条理清晰地进行分析、归纳和判断,明确地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思辨能力培养目标,能助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好的学习表现。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思辨为驱动,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的综合性思维,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意义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植入思辨能力培养目标,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乃至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均有积极且深远的影响。从学科学习角度出发,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能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从短期教学角度出发,活跃的思辨讨论过程能提高课堂互动教学的质量,促使课堂形成活跃的氛围。

  1. 打好能力基础,助力未来发展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学科存在递进式关联,属于同一知识系统。思辨能力在学生未来深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阶段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能夯实学生的能力基础,为其未来深入探究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增效。这一教学指导有助于学生能力发展,有助于国家思政人才的储备和道德与法治育人目标的落实。

  2. 活化课堂氛围,提高互动质量

  立足独立课时看思辨能力教育,思辨能力的培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以互动交流、合作讨论、问答思辨为主要形式,通过语言交流与表达完成思辨性思维的发散与整合。开展思辨活动能有效提高课堂互动教学的质量,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更加深刻。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要求

  脱离现实的思辨活动无异于纸上谈兵。要使思辨能力的培养具有实际意义,需要教师组织开展以实践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的思辨能力培养活动。通过真实情境中发生的思辨行为深度落实思辨能力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将思辨与实际相联系,提高思辨能力的育人实效。

  1. 以实践为基础,创造形式多样的思辨机会

  实践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辨析的机会,在日常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以实践为学生搭建思辨能力培养的阶梯。学生能在实践中总结思辨经验,探索出正确的思考辨析路径,学习迁移思辨思维应对道德与法治情境中的多元问题,真正做到化知为行,提高思辨水平。

  2. 以事实为依据,创设有意义的思辨情境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研究社会生活、反映真实生活,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回归社会生活的学问。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建立在真实的客观世界基础之上。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思辨活动与情境,同样需要教师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让学生思辨的对象、内容、规则紧扣客观现实。如此设计,能挖掘思辨能力教育的实际意义,提升教学实效性。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植入思辨能力培养目标,教师可以从思辨任务、思辨情境、思辨形式、思辨视野和思辨认知五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活动。多元思辨教学要素的统整、调节能搭建适宜学生发展的思辨能力培养阶梯,开展符合课时教学需求、响应时代育人标准的思辨教学活动。

  1. 结合课时主题,布置思辨任务

  布置学习任务是引发学生进行思辨讨论的有效手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布置思辨任务,需要以课时主题为基础。教师可以在任务布置阶段深度解析教材内容,分析课时的人文主题和教学的主要目标,再从主题与目标中提炼关键性要素作为任务的语境条件,确立思辨任务的话题讨论方向。布置与课时主题衔接紧密的思辨任务,使思辨性教学活动融入课堂,让局部课时活动与整体性课堂深度结合。

  例如,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 二年级上册“装扮我们的教室”这节课包括“他们的教室好在哪里”“我们一起来设计”“大家一起来动手”“我们的教室更漂亮了”四部分,主题是“装扮教室”,要求学生在装扮教室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在合作装扮教室的过程中有商有量,求同存异地布置大家都喜欢的教室。在教学“我们一起来设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时主题和教学目标,为学生布置思辨任务:大家分别提出美化教室环境的方案,并说明该方案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其他学生汇报方案时,认真倾听,分析不合理之处,并清晰、直观地说明原因。小学生的想法天马行空,在装扮教室的选择方面存在强烈的主观色彩,相互倾听与评价设计思路,能为学生发散思辨性思维提供机会。这一任务的设计与课时主题紧密关联,且能将思辨能力培养目标融入课堂教学中,有助于课堂整体结构的优化。

  2. 结合任务主体,创设思辨情境

  情境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元素。布置具体任务后,教师可以结合任务的场景、主题、关键性信息创设思辨情境,以此深化学生的思辨性学习体验。小学生思辨水平有限,丰富的情境能为学生补充思辨信息,在思考、辨析方面提供积极的启发、指导,使学生的思辨思路更完善、思辨角度更全面。情境的内容可以将任务主题作为依托,情境的展现方式可以选择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描述、视听播放、角色扮演等方式。富有趣味性与思辨性的情境更容易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思考,积极表达,营造活跃的思辨氛围。

  例如,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我学习,我快乐”这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情感、态度,倡导自主学习、有效学习、兴趣学习的课后自主学习方式。在“交流园”环节,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思辨任务:你曾经体验过学习的快乐吗?你学习的时候快乐吗?如何缓解学习中的压力和消极情绪?为了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回想生活中的多元学习印象,唤醒快乐学习的回忆,教师可以将任务中的“快乐学习”作为情境关键词,将学生在课后学习下围棋、滑轮滑、骑自行车、做手工、学烹饪等富有趣味性的学习项目活动作为情境的主体,播放微视频“课外学习趣事多”。学生能在声画结合的情境作用下,联想到实际生活中自主学习感兴趣事物的快乐体验,就“学习是否快乐”这一话题展开思辨性讨论。与任务主题相匹配的情境内容和趣味性情境展示方式能启发学生进行思辨性思考,丰富学生的思辨思路。

  3. 结合教学目标,丰富思辨形式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思辨活动的形式有多样化选择。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目标选择适合课堂展示的思辨形式,使学生对思辨活动保持浓厚的兴趣和长久的热情。适用于小学阶段的思辨活动形式包括小组辩论赛、思辨演讲活动、趣味竞争活动、合作创作活动等。在选择思辨活动形式时,教师需要注意活动形式是否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水平相适配、是否具有趣味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否为课时教学目标服务。适合的思辨活动形式能活化课堂,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思辨活动中,感受思考、辨析的乐趣。

  例如,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正确认识广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广告,辩证看待广告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有选择性地观看广告,对待广告信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客观的态度,要善于识别广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广告的存在好不好”这一思辨话题,为学生设计以下思辨活动形式。

  小组辩论赛:学生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分析说明“广告的存在好不好”。

  思辨演讲活动:学生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即兴演讲,阐明自己的观点。

  趣味竞争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设计一则“牛奶”广告。在学生的创作中选择最优作品,分析说明各个广告的可取之处。

  合作创作活动:学生结合教师的指导和对优秀广告的理解,合作创作一则“牛奶”广告,在创作过程中分析如何正确拟设广告语。

  上述思辨活动紧扣课时主题,形式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践行思辨行为,从思辨中获得思考的乐趣。

  4. 结合真实学情,拓宽思辨视野

  小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受其生活经验、思考能力的制约。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全面、深入、正确地看待思辨主题,规避片面化认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思辨活动中提出的观点和思维发散角度,有选择地为学生实施补充性思维指导,拓展思辨性学习资源,以此来拓宽学生的思辨视野。常见的思辨性拓展资源包括语言点拨、文字信息、画面信息等类型。选择合适的资源拓展方式,有助于学生拓宽思辨视野,学生的思辨能力能在此过程中获得训练与强化。

  例如,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节课向学生展示了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人生阅历有限,对传统美德了解有所局限。在课堂“我心中的中华传统美德”主题思辨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涵盖更多传统美德类型的教学资源。

  微课程视频:“1 分钟带你了解我国家训典籍”,向学生介绍与良好家风有关的传统美德,包括尊老爱幼、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勤俭节约等。

  文字信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学生渗透24字中蕴含的传统美德。

  丰富的拓展资源能帮助学生开阔传统美德文化视野,有效活化学生的思辨性思路,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5. 结合现实意义,构建思辨认知

  在完成思辨活动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归纳总结活动帮助学生回顾整个思辨活动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脱离思辨内容、思辨表意的框架,从思辨行为的视角出发,构建对思辨性思维的正确认知。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明确阐述“什么是思辨”“思辨的意义是什么”“思辨能为学生的发展带来哪些好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场景,说明思辨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意义,如在解决实际问题、作出重要决策时,都需要具备思辨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实效性角度出发,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思辨能力的实际效果,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思辨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节课主要带领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法律,让学生感受法律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及对社会生活的保障。在课堂教学尾声,教师可以设计归纳总结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对思辨性思维的正确认知。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课堂所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知识点归纳使学生明确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思辨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意义。在清晨上班与上学途中,行人和车辆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此确保交通秩序,让行人和车辆都可以快速、安全、有秩序地行进;在家居装修过程中,要按照《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进行装修,正确处理排水、通风、采光、改建等相邻关系,保护邻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在日常购物过程中,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多元教学案例的列举能使学生打开学习思路,将所学的知识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生活中多元法律法规的存在形式和应用意义,感受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结合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开展归纳总结活动,能帮助学生开阔学习视野,培养思辨能力,促使学生深度落实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课时主题、任务主体、教学目标、真实学情和现实意义作为思辨教学活动的设计依托,逐步为学生布置思辨任务、创设思辨情境、丰富思辨形式、拓宽思辨视野、构建思辨认知,学生的思辨能力将在持续性实践与符合客观事实的问题情境中获得深度培养与发展。参考文献:

  [1] 周志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探讨[J]. 学周刊,2022(23):147-149.

  [2] 陈苏萍.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J]. 教育界,2022(6):86-88.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