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区:高标准农田的“成效”与“阻碍”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农田,成效,阻碍
  • 发布时间:2024-10-26 20:19

  文/廖小玲陈彩霞陈臣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人手里”指示的关键举措;也是补齐“三农”领域短板,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基础条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耕地生产效率的基础手段。近年,嘉陵区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建设成效有哪些?

  2019 年以来,根据国务院对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总体部署,嘉陵区在吉安、李渡、金凤、大通等12 个乡镇施工建设高标准农田。对比国土三调数据,嘉陵区当前耕地面积67.9 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57.4 万亩,其中具备建设高标准农田条件的有56.0 万亩。2023 年底,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0.1 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提高了耕地的生产效率。

  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土壤改良等工程为主,一条条“窄田”变成“宽田”,一块块“小田”变成“大田”,耕地流转更为普遍,让散户通过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方式获取收益的同时也加快了各类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技术的推广。2021—2023 年,嘉陵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36.5% 提高至49.0%。

  农民生产效益增加

  由于耕种条件更优,机械化随之陆续跟进,农民生产效益逐年增加。2019—2023 年,嘉陵区粮食作物产量由35.0 万吨提高至35.8 万吨,平均单产由353 公斤/亩提高至355 公斤/亩。油料作物产量由3.9 万吨提高至4.7 万吨,平均亩产由166 公斤/亩提高至175 公斤/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每亩农作物每年可增收300 元以上,对于嘉陵区乃至南充市的产业振兴都有重大意义。

  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整村整乡推进、集中连片打造”方式,实行田土水路综合改造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呈现出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景象。随着农田质量的提高,2019-2023 年,嘉陵区的农用化肥施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分别下降5.8 个、10.9 个、4.9 个百分点。2023 年底,全区农膜回收率达88.9%,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74.2%,一改往日“脏乱差”印象。

  阻碍因素是什么?

  工程资金支撑较差

  高配标准农田建设前期需要投入的资金量较大,财政支撑能力有限。目前正在推进的部分项目,因施工企业工程进度款和结算款按时到位压力较大,易形成三角债风险,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

  土地整合纠纷难调

  高标准农田建设需降低田坎系数、小田并大田,配合修建的灌排设施和道路也要占用土地,以上均涉及权属调整工作,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的推进,农民对土地收益增值的期望也越来越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土地补偿协商难度加大。

  后续管护工作不到位

  “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较为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田水利设施功能的正常使用。一是人才队伍难保障。机构改革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由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机构改革后,由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中心组织,因缺少专业人员,未能形成系统完备、分工明确、层次清晰、上下衔接的人才队伍体系。二是管护经费难筹集。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都移交给乡镇及村,但因基层财力、人力有限,后期管护难以长久。三是管护责任难落实。近年来,因行政村合并频繁,镇、村干部经常更换,工作职责交接不到位,管护责任难以落实到人。

  路径探索在何方?

  坚持“多元化”保障

  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工作,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加强资金保障。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储备质量,积极向上争取更多资金和项目;确保补助资金投向,用好金融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坚持专款专用,中省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县级财政不得挪作他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拨付。加强人才保障。统筹用好行业部门和第三方专业机构人才队伍,引进农田水利、土地管理等专技人才,深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培训和学习交流。加强技术保障。加快建设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监测管理系统,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机械化率。

  坚持“服务性”推动

  村(居) 委会要提前做好项目前期的土地协调、登记备案工作。及时公开占地补偿条件、补偿标准、发放时间,一把尺子量到底,让群众吃上定心丸。及时告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时间、进度等内容,提高群众的支持度。同时,乡镇负责人定期研判调度,村级负责人跟进督促,采取专班人员定点驻守、现场办公的方式,及时处理高标准农田施工中的问题。

  坚持“长效化”管护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常态长效加强建后管护。落实管护办法。按照《高标准农田工程建后管护办法》,签订管护责任书,明确管护内容、管护要求。同时,定期开展“回头看”,实地查看农田设施完好程度及管护情况,确保建后高标准农田长久发挥效益。探索管护模式。建立村组集体、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等多主体参与的“4+N”管护模式,探索购买社会化服务、设置公益性岗位等模式。严格管控用途。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认真执行耕地利用优先序规定,从严查处占用高标准农田绿化造林、挖塘养鱼等违规违法行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确保“良田粮用”。

  (作者单位:南充市统计局、嘉陵区统计局、四川轻化工大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