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郑劼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助理会长柴占祥在致辞中介绍,刚刚过去的7 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单月渗透率首次超过50%;越来越多的车企拿到L3 自动驾驶上路测试牌照;上年底,自主品牌乘用车以56% 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越合资品牌。这三个标志性的事件表明,当前的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走过一个十分特殊的历史节点,在市场、技术和产业层面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那么,在变革进入深水区、竞争步入白热化的下半场,我们该如何认清形势、找准方向、把握节奏呢?对此,柴占祥与大家分享了几点思考。
首先,下半场的市场将出现新的特点。
在国内市场,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突破50%以后,大概率会乘胜追击,保持惯性上冲一段时间。在供给端,新车密集上市、高压快充渗透提速、高端插混持续放量,在需求端,以旧换新政策催化消费需求有序释放。这些都有助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发展。
但与高速增长相对应的,是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新鲜感的逐渐消弭和阙值的提高,对性能、体验、成本等方面的感知和对产品弊端的认知也更加深刻。经历十年市场投放周期,最早一批电动车也到了报废更新的时候,残值、回收利用的矛盾也暴露出来。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新能源汽车的高增长趋势定会趋于平缓。
在全球市场,日益加重的国际壁垒引发的挑战也日益严峻。6 月,欧盟纯电汽车出口同比下降超30%;1-6 月,欧盟27 国纯电汽车出口总量同比下降14.6%;前7 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仅11.4%,远低于去年同期1.5 倍的增幅。所以,海外市场不会继续高歌猛进,我们在提高应对贸易壁垒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大开发非欧美市场的力度。
其次,下半场的技术比拼将成为主战场。
从AI 大模型上车风靡,到特斯拉FSD 入华热议,再到萝卜快跑风波,汽车智能化频上热搜,而热搜的背后,则是越来越激烈的技术竞赛热潮。最近,又传出美国即将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管制新规,对中国等其他国家设计开发的软件实施限制。这说明,拥有原创、底层的技术,才能在竞争中更胜一筹,才能应对知识产权和技术安全方面的国际壁垒。
在技术竞争的下半场,我们的重点要逐渐从新技术的应用转向应用和原创并举,加大原创、底层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从市场和产品的引领者向原创技术的贡献者转变。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车企更应该用核心技术为产品赋能、为用户提供更高附加值、为企业换来更多收益和发展动力。
第三,下半场的生态要寻求多方共融共赢的平衡。
下半场的竞争,一定不是单纯销量的竞争,而是长时间、多维度、全生态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力也体现在对生态资源掌握的力度、参与生态的广度和深度上。要寻求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同频共振,让技术真正解决消费者的痛点、带来新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仅仅当成传播的亮点;还要谋求整个产业链、生态链的协同发展、共同繁荣,让每一个链条都有合理的利润,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发展,生态才能正常运转。
在下半场,无论市场竞争、技术竞争还是生态竞争,都将变得更加激烈,更加多元。“希望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成为新汽车时代的弄潮儿。”柴占祥表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