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器人:智能引领,重塑医疗新生态

  文/本刊记者 邱惠颖

  医疗机器人作为机器人技术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行业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医疗机器人展区凭借其前沿的技术实力和在医学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关注。

  精确光学定位技术为基础的“数智眼”、智能分析与可视化技术为支撑的“数智脑”,再配备卓越机械操作性能的“数智手”……这款融合尖端科技与卓越性能的AI+ROBOT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ROPA,在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下,在本届大会上收获了观众的瞩目和关注。

  近年来,医疗机器人领域创新成果迭出,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我国医疗资源挑战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的双重驱动。医疗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深度应用,正凭借其显著的技术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协助医生进行高效、精准的医疗诊断与辅助治疗。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医疗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正逐步扩大,为医疗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从“首台问世”到“更新迭代”

  世界上第一台医疗机器人在19 8 5年于美国洛杉矶问世。它是由工业用机器人经过特殊改造,配合CT影像引导,精准地将一根穿刺针成功放置,并为患者执行了脑组织内肿瘤的活检手术。这是世界上首台有记录的在医疗机器人辅助下进行的手术。

  而我国医疗机器人的首次应用与国外相差12年。1997年,由海军总医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医疗机器人,在两名医生和一名计算机专家的共同指令下首次完成立体定向颅咽管瘤内放射治疗术,开启了我国医疗机器人的先河,也标志着我国医疗机器人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医疗机器人从首台问世至今蓬勃发展已走过近40年历程,在这40年间,医疗机器人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种类也从最初的手术机器人扩展到康复机器人;应用领域从普外科拓展至骨科、介入医学;在应用层面,技术从简单的机械臂辅助手术发展到智能诊断、远程操控以及自主手术机器人。技术的不断突破持续推动着医疗行业的革命性变革。医疗机器人的产品和技术不断经历着迭代更新,手术方法和技术难题的解决也在不断被刷新。

  医疗机器人可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以及医疗服务机器人四大类,并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以及术式分类,医疗机器人又可以被分为若干个细分领域。医疗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医疗行业,这些机器人以精确和高效的方式深入介入医疗流程,显著增强了医疗服务的成效,并有力促进了健康中国战略和精准医疗的发展。

  手术机器人可消除人手震颤,实现手术的精准化与微创化,能够进行手术规划与精准定位,并提供高清的手术视野,在眼外科、神经外科等显微手术中优势明显。此外,与传统开放式手术、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辅助手术体现出创口小、感染率低、恢复快的优势,也可增强临床医生应对复杂手术的能力。

  康复机器人则被认为是特殊环境下的“ 可穿戴设备”,具备助残行走、康复治疗、减轻劳动强度等作用,具有良好的运动一致性,能够保证康复训练的强度、效果与精度。可针对患者的损伤程度和康复程度,提供不同强度和模式的个性化训练方案与量化评价,并可基于人机交互控制,提高患者康复训练效果。

  辅助机器人的出现,丰富了医疗服务的内容。它能为患者提供诊前、诊中和诊后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满足医疗过程中的不同需求,特别是随着高质量网络系统的发展,医疗专家可通过远程医疗机器人,实施跨越山海的手术,让患者享受到优质的异地医疗资源。

  市场持续“红温” 规模日益壮大

  随着人工智能、智能传感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深入应用,医疗机器人得到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个性化医疗、康复护理以及家庭医疗保健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医疗作为重要的民生领域,对医疗机器人研发生产的支持一直是关注的焦点。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医疗机器人产业正迎来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因此,不管是在政策层面还是资本市场方面,国内医疗机器人市场热度都在持续走高。

  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2023年,医疗机器人行业的投融资事件达到44起,已披露的融资金额累计达到77.62亿元。而2024年上半年,投融资事件已有5起,已披露的融资金额达到11亿元。

  我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相关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医疗机器人行业分析及发展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到108亿元,近五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5.74%,2024年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40亿元。未来,医疗机器人将与人类医生紧密合作,重塑医疗健康应用新模式,共创行业发展新前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