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叙事视域下的“全球南方”话语博弈探析

  • 来源:对外传播
  • 关键字:战略叙事,话语博弈,国际传播
  • 发布时间:2024-11-01 21:49

  钟新 林芊语

  【内容提要】当前,“全球南方”成为一支重塑世界秩序和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关键力量。一些美西方政客借此发起舆论攻势,试图通过利用和炒作“全球南方”概念,将中国排除在“全球南方”之外、孤立排挤中国,使“全球南方”成为大国博弈的新话语工具。如何明辨西方话语策略、以战略叙事捍卫中国国家形象,是国际传播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辨析“全球南方”概念,从战略叙事的话语强制、共识沟通、认同建构三个维度分析中西方舆论博弈。研究发现,西方媒体塑造中国负面形象,削弱身份合法性,设置数据陷阱误导公众,破坏“全球南方”共同体认同。中国媒体精准识别并有力回应,拆解西方话语意图,诉诸权威重建叙事,通过历史记忆与情感共鸣重建“全球南方”身份认同。

  【关键词】全球南方 战略叙事 话语博弈 国际传播

  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峰会以“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共同商议推进中非交流合作,掀起“全球南方”合作新热潮。习近平主席指出:“作为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的一员,中国始终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推动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①深刻把握“全球南方”的核心要义,厘清“全球南方”话语博弈的内在逻辑,不仅有助于应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推动“全球南方”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球南方”概念缘起及内涵演进

  “全球南方”这一概念起源于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地理划分。早期人们普遍认为北半球国家经济较为发达,南半球国家相对落后,因而用“南方”指代南半球欠发达国家。1969年,美国政治活动家卡尔·奥格尔斯比(Carl Oglesby)在讨论越南战争时提出,“北方对南方的统治已经产生了一个不可容忍的社会秩序”。在这里,“全球南方”意指处于被领导地位的中下层国家,②揭示了国际权力结构的不平等。1977年,联合国成立以联邦德国政府前任总理勃兰特为首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勃兰特委员会),并于1980年发表题为《北方与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的报告,将大致位于北纬30度的“勃兰特线”作为划分南北贫穷与富裕国家的分界线。在历史演进中,“全球南方”这一概念逐渐从被北方国家划定的客体转变为具有凝聚意识和共同目标的主体,“全球南方”成为反殖民主义国家寻求政治解放、争取公平国际秩序、谋求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政治认同符号。

  在国际政治中,“全球南方”常与“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混用。但各自具有独特的演变轨迹。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二元划分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源于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认知,旨在促进国际资源的合理配置。196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立,推动资源由富裕国家(发达国家)转移到贫困国家(发展中国家),自此,这一对概念得到广泛使用。发达国家的标准虽无明确定义,但在实际工作中,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分别以人均国民总收入和人类发展指数为参考,中国仍被视为发展中国家。③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的发展中国家条款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条款,主动型即自我认定发展中国家身份,被动型则由其他成员判定。除却经济概念,有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还指的是在过去曾沦为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但如今获得独立的新兴民主国家。④由此,发展中国家具有经济和政治身份的双重内涵。

  “第三世界”的概念则更多反映冷战时期国际政治格局的复杂性。这一概念是由法国人口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Alfred Sauvy)于1952年提出的,指代美苏阵营外的国家。毛泽东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第一世界”指美国和苏联,“第二世界”指日本、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第三世界”则指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

  有学者认为,“全球南方”是由“第三世界”演化而来:冷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状况逐渐好转,如亚洲“四小龙”实现经济腾飞,“第三世界”的关键特征“贫穷”失去了解释性,这一定义难以涵盖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因此“第三世界”由“全球南方”所取代。⑤

  尽管“全球南方”并非一个严格界定的政治集团,但在实践中其成员构成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国际认可。1991年,中国同77国集团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首次以“77国集团与中国”共同发表立场文件,“77国与中国”成为“全球南方”的重要构成机制。200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打造全球南方》,⑥展示了各大洲的142个南方国家,包含中国在内。“南南合作金融中心”网站列举了“全球南方”的国家名单,涵盖中国等134个国家。⑦然而近年来,西方将“全球南方”概念政治化,将其变为争夺国际利益的武器。

  二、“全球南方”争夺热与舆论热

  “全球南方”出现之初在国际政治中的热度显著低于“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直到冷战后才在欧美学术界崭露头角。近年来“全球南方”国家经济政治实力不断攀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学界普遍认为俄乌冲突是国际社会对“全球南方”关注度显著上升的直接原因。⑧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俄罗斯的全面施压,多数“全球南方”国家并未盲目跟随,而是采取相对独立的立场,凸显了“全球南方”的战略意义。西方国家意识到这一力量对于重塑国际秩序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全球南方”。2023年1月,日本时任首相岸田文雄在访问美国期间发表演讲声称,“如果西方被‘全球南方’抛弃,将会沦为少数派”。2023年2月在德国召开的慕尼黑安全会议强调西方要争取“全球南方”,在公布的《2023年慕尼黑安全报告》中,“全球南方”一词共出现55次。⑨2023年5月召开的G7峰会,议题之一为“加强与全球南方的联系”。2023年9月,非洲联盟被正式纳入“二十国集团”。

  在国际舆论场上,“全球南方”叙事话语与涉华报道高度相关。一些西方媒体认为,中国过去在“全球南方”上的战略胜过西方。《英国周刊》认为中国正在赢得“全球南方”;⑩《外交官报》称,中国的魅力攻势正在奏效,这得益于经济影响力、软实力、政治压力和外交举措的结合; 11《华盛顿邮报》引用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的讲话,称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接触方面超过了美国,美国需要做的更多。12由此,西方的“全球南方”战略与对华舆论攻势一拍即合。有研究者指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在面对国际重大议题与国家利益时,往往和政府论调一致,成为话语博弈的“枪口”。13西方媒体凭借其传播力优势,通过设置议程,影响国际受众。其主要负面议题包括:主张中国不属于“全球南方”、中国在“全球南方之声线上峰会”、G7峰会未获邀请、中国对南方国家的援助和友好合作背后具有和西方对抗的战略意义以及中国对亚非拉地区政策的不良影响等。

  如何明辨这些涉华负面叙事、如何以战略叙事应对以捍卫中国外交形象,是中国学术研究者的时代责任。本文借助中国科学院研发的舆情洞察及智能大数据分析平台——晴天多语言分析平台,以“全球南方”“Global South”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国际国内主流媒体和智库关于“全球南方”相关争议报道展开分析,探究双方的话语策略,并对未来做好国际战略传播提出相应对策。

  三、中西媒体“全球南方”话语博弈

  战略叙事是本文的理论视角。2013年,阿里斯特·米斯基蒙(Alister Miskimmon)等学者将战略叙事定义为政治行为者通过构建国际政治的共享意义来型塑国内国际行动者行为的策略。14在国际信息传播中,战略叙事是大国竞争的重要话语工具,国家可以通过巧妙的讲故事,调动资源、塑造意义,从而达成本国的政治目标。

  国际关系理论存在工具性话语分析、沟通行动理论以及后结构主义方法三种分析路径,分别指向话语强制、共识沟通与身份认同三种战略叙事功能。15其中,话语强制指通过话语推进国家利益,强调语言是权力的延伸。话语强制可以通过叙事修辞手法,塑造敌对关系,削弱对手合法性。共识沟通即以叙事教育说服公众。该理论基于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沟通行动理论,关注共识沟通的争论性。假设围绕叙事的互动者处于一个“共同的生活世界”中,叙述者可以通过事实陈述、逻辑论证,以情感和理性的方式,促使目标对象在争论中被说服。16身份认同是指个体或集体对自身身份、角色、价值观念的确认和归属。在国际关系中,身份认同是国家间互动的重要基础,影响着国家的外交政策。本文关注双方在争议中,如何运用这三种功能,表现各自叙事立场。

  (一)西方媒体话语供给

  1.话语霸权:塑造阴谋家形象,削弱身份合法性

  西方媒体通过话语强制,把中国塑造成野心勃勃的阴谋家和霸权主义者,离间中国与其他“全球南方”国家,削弱中国“全球南方”身份的合法性,通过话语和权力的合谋影响国际受众。如,“中国认为自己是‘全球南方’国家的一部分,并表示中国认同欠发达国家的目标和挑战,并向他们提供了一条替代其长期以来所称的‘西方霸权’的替代方案”。17

  西方媒体在话语中还将“全球南方”国家过去对其“西方霸权”的谴责转移到中国上,给中国贴上“霸权主义者”的标签,将中国污名化。通过贴标签的方式,西方媒体叙事把中国塑造成“全球南方”的群体外成员、一个对于“全球南方”国家具有威胁性的“他者”,孤立中国。过去,美国最常用的方法是塑造对手的负面形象,把对手建构成相对于西方世界的具有强烈威胁的“他者”,从而使“打败对手”合法化。而在此次舆论博弈中,西方媒体不仅塑造相对于自身的“他者”,而且企图影响包含“全球南方”国家在内的受众,把中国塑造成相对于“全球南方”国家的“他者”,通过多个群体的排除,让中国置于一个孤立的位置。污名化的另一种表征在于将“全球南方”议题与“中国经济崩溃论”、“新型债务陷阱”议题同步设置,共同塑造中国“危险”的形象。如美联社称,中国的贷款将世界最贫穷国家推向崩溃。18

  2.制造偏见:设置数据陷阱,重构公众认知

  多数公众对于外交、国际规则、国际事务缺乏深入了解,西方媒体利用这一点,对公众进行国际事务说服教育,影响公众态度,制造偏见。在此次舆论博弈中,西方媒体使用看似“科学”和“中立”的数据,诉诸理性与逻辑,如“中国18万亿的GDP”,19试图以巨额数据说服公众相信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不应属于南方国家。然而正如前文所述,GDP总量并非实际评判标准。2024年5月,世界银行公布新一轮(2021年轮)购买力平价结果,中国的人均GDP仅约为38个OECD成员国(通常被视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四成。21西方媒体通过选择性呈现指标信息,设定数据标准,将中国纳入标准框架,进而“移出”“全球南方”之列。

  此外,西方媒体还通过意图揭示的手法,试图引导国际公众看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谓的“真实意图”,通过看似客观、犀利的分析,选择性地强调某些信息,曲解中国坚持属于“全球南方”的意图。如,“中国在这些地区的主要战略利益是获得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农业)以及中国商品和服务的市场”,21来影响公众对中国战略动机的认知。此外,在揭示所谓的“意图”时,西方媒体调动情感因素,诸如零和博弈思维下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对资源竞争的恐惧等来增加说服力,如“平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好处与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经济和外交强国所获得的优势以及制衡西方的力量”。22

  3.消解认同:离间“全球南方”,破坏内部团结

  欧美发达国家报道中,还出现对“全球南方”内部领导权争端的捏造,企图通过制造嫌隙,挑起“全球南方”内部纷争,破坏共同体的团结,在报道中刻意体现巴西、印度、中国都在争夺“全球南方”的领导者角色。这一策略的另一目的还在于对冲美国的竞争假想敌中国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曾在美国国务院负责国际组织事务的官员苏珊·诺赛尔(Suzanne Nossel)称,美国应通过推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改革(支持印度成为常任理事国)赢得印度等“全球南方”国家的支持,缩短美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距离,来迫使中俄让步。23在消解认同的同时,欧美发达国家媒体还通过在叙事中强调与南方地区的合作与贡献,拉拢“全球南方”,推出诸如“全球门户”战略等基建和援助项目,紧急开展笼络行动,企图建构新的集体身份认同。

  (二)中方媒体话语供给

  1.对抗霸权:拆解叙事话语,揭露真实意图

  中国媒体针对西方媒体攻势,采取了拆解叙事话语、揭露其真实意图的策略。首先,中国媒体指出了西方媒体“关于中国不属于‘全球南方’的错误叙事”;其次,中国媒体进一步揭露西方话语背后的政治企图和战略考量。即,一是以零和博弈的思维离间中国与“全球南方”,拉拢其他南方国家,从而赢得大国博弈。如指出西方国家“借机拉拢发展中国家边缘化中国,服务其全面遏制中国的战略需求”。24二是指出西方利用“全球南方”国家实现自身发展的后殖民思维和自私政治企图。如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全球南方”国家“来养护西方发达国家的优厚福祉”,从而“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全球领导地位”。25

  2.澄清谬误:诉诸权威概念,彰显积极作为

  针对西方媒体看似有理有据对中国“全球南方”身份的质疑,中国媒体通过诉诸权威概念与贡献对比的方式逐一拆解。

  中国媒体利用国际组织及权威研究报告的共识性界定回应西方质疑。首先,中国媒体援引了“77国集团和中国”峰会上的权威声音,该峰会不仅纳入并强调了中国的理念和主张,更彰显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在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团结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其次,中国媒体还引用了权威报告《打造全球南方》。该报告明确将中国列为“全球南方”国家的一员,同时报告还承认了“全球南方”国家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差异性,揭示“全球南方”概念的包容性与多元性,而非单纯基于GDP总量的单一标准,直接回击了西方媒体对中国身份的质疑。

  同时,中国媒体通过详实数据,展示了中国在促进“全球南方”国家发展方面的实际贡献,从制度性基础设施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到物质性基础设施如“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媒体全面展现了中国对“全球南方”的积极作为。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表现则显得急功近利且不乏负面影响。有媒体指出,在“全球南方”崛起前,西方发达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知度、贴合度、支持度明显缺失,对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选择性忽略、保持漠然”。26在意识到“全球南方”的战略意义后,西方发达国家紧急采取合作和援助举措,其中有些措施反而给部分国家及其人民带来了伤害。如有报道指出,西方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援助过度品牌化,造成援助推迟、伤害当地人民自尊、淡化对援助的关注等不良影响。报道批评道:“‘全球南方’的援助标志军备竞赛是新殖民主义”。27通过叙事对比,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对“全球南方”贡献的真诚与实效。

  3.认同重建:投射历史记忆,强化共同情感

  通过战略叙事,国家可以向外投射历史记忆。中国媒体通过追溯并强化“全球南方”共同体的历史记忆,诉诸共同体情感,重塑“全球南方”的共同体认同。如媒体指出“全球南方”作为殖民历史的共同受害者身份,以历史叙事为未来愿景提供支撑,加强对共同体身份的塑造。历史叙事揭示了中国坚持“全球南方”身份的历史根源与共同体情感的深厚基础,接着引出话语表达态度:“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南方国家”“中国出身南方、心系南方、扎根南方,是‘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28

  同时,中国媒体在叙事策略上力求与“全球南方”受众在国际立场与价值取向上形成统一,如聚焦于共同的发展目标、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以及文明交流互鉴,展现了强烈的团结意愿与共同行动的决心。这种叙事框架强调了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历史遭遇、奋斗历程、发展挑战及国际秩序认知上的高度契合,共同呼吁增加“全球南方”国家的话语权。如指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着相同的历史遭遇、奋斗历程,面临着共同的发展难题和任务,对当前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有着相近的看法和诉求”。 29

  四、结语:把握“全球南方”,做好国际战略传播

  针对西方对中国“全球南方”身份的质疑,中国要通过战略叙事有效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结合战略叙事的三大功能,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以批判性叙述解构西方话语霸权。针对西方媒体对中国“全球南方”身份的不实指控,我们应采取批判视角,深入剖析、破解其话语意图与逻辑。例如,针对国际主流媒体夸大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债务陷阱”论调,中国媒体可运用数据对比、专家访谈及实地调研视频等多元手段,展现项目对促进当地经济、改善民生的积极作用,直接驳斥西方片面报道,有力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偏见与话语霸权,从而有效解构其不实逻辑。

  其二,情理并重建构“全球南方”概念共识。在理性层面,强化“全球南方”国家的国际界定标准,通过权威数据反驳西方设定的误导性标准和数据陷阱,同时,积极讲述中国的南南合作故事,“全球南方”共同体在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实践形式即是南南合作。中国媒体可以通过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实际成果等案例,展现中国对“全球南方”国家发展的积极贡献,增强叙事的可信度与说服力;在情感层面,融入历史共鸣与文化认同,讲述中国与其他“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对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历程,深化国际受众对中国“全球南方”身份的情感认同,促进国际共识的形成。

  其三,依托共通价值强化国际身份认同。中国就加强“全球南方”国家合作提出四点主张,包括共建和平、发展、进步、合作。30这些主张深刻体现了中国与其他“全球南方”国家共通的价值追求。中国由此出发,深入阐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等理念,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对话平台,推动多边合作,增强“全球南方”国家间的互信基础,共同探索全球治理新方案,强化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及“全球南方”成员的国际认同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加快国际传播五力建设研究”(22AZD074)的阶段性成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