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满路处处香
- 来源:美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花生,佳肴,调味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1-26 21:21
文/肖瑀瑶 部分摄/Samantha
在夜幕降临、灯光昏黄之际,一杯佳酿,几道佐酒小食,成为许多人经历身心疲累的一天之后的慰藉。花生以其独有的风味,成为酒桌上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它简约而不简单,朴素而不失雅致,其重要性不亚于任何一道精心制作的佳肴。
花生,是豆科蝶形花亚科落花生属一年生草本作物。因地上开花、地下结果,故称落花生,又称落地松、万寿果、番逗等。花生仁富含脂肪和蛋白质,所以民间又称“长生果”,并且和黄豆一样被誉为“植物肉”“素中之荤”。中国有关花生的记载始见于清初朱本中所著《饮食须知》:“近出一种落花生,诡名长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荚,子如莲肉。”此时,人们对花生吃法的探索还停留在生食阶段。
叶梦珠的《阅世篇• 种植》卷七中描述花生为“万寿果,一名长生果,向出徽州,近年移种于本地,草木蔓生,而果结如豆,每荚数颗。成实之后,采荚趣(去)壳,用沙微炒,以色淡黄为度,则味松而香,可充笾实。且以其名甚美,故宾筵往往用之。”文中描述了花生较为原始的吃法——沙炒花生。沙炒花生,即用洗净的河沙炒制、加热带皮花生。直至今天,带壳花生还有沙炒的做法。杨静远记录四川乐山读书生活的《让庐日记》中便写到了同弟弟提着篮子到河边取沙,炒带皮花生的经历。沙土炒制的带皮花生,在沙土的包裹与高温的作用下,变得微焦而香脆,仿佛每一粒都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金纱,既保留了花生原有的质朴色泽,又增添了几分诱人的焦香气息。花生内部的油脂在炒制过程中被恰到好处地激发出来,既不过分干燥,也不过于油腻。沙炒花生是一种质朴而又不失风味的原始享受。
谈及花生的烹饪艺术,沙炒花生仅是冰山一角。炒花生仁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花生的纯粹魅力。如果说沙炒花生是自然与烟火气的融合,那么炒花生仁则以简约不简单的烹饪哲学,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炒花生仁,顾名思义,其核心在于“炒”的艺术,而这份艺术,全在于对火候与时间的精准拿捏。它不需要繁复的配料,也无需华丽的装饰,仅凭花生本身的风味,便足以令人回味无穷。在炒锅中,花生仁与热油的相遇,是一场关于温度与时间的竞赛。优质的花生仁,外壳干净、果仁饱满,是炒制出美味花生的基础。将花生仁在清水中稍加浸泡,可以去除表面的尘埃,同时也能防止炒制过程中果仁焦煳。沥干水分后,花生仁便准备好迎接炒锅的洗礼。炒制花生仁,关键在于火候的控制。
冷锅冷油将花生仁下锅。火候不宜过大,以免外焦内生。中小火慢慢加热、不断翻炒是炒制出好吃的花生仁的秘诀。随着油温逐渐升高,花生仁在锅中翻滚跳跃,发出轻微的“噼啪”声,这是花生仁逐渐释放水分,外壳变得酥脆的信号。炒制过程中,需要不断翻动花生仁,以确保每一粒都能均匀受热。倒入适量白酒炒匀,能够防止花生仁放凉后返潮,口感变软。当花生仁的颜色变得金黄,且噼啪声逐渐减少时,意味着炒制进入了尾声。此时,应立即关火,利用余温继续翻炒几下,以防花生仁过火变苦。炒好的花生仁,需要迅速从锅中取出,趁热撒上少量食盐搅拌均匀,摊放在大盘中晾凉。冷却后的花生仁表面附着一层薄薄的盐霜,增添风味。没有多余的调料,没有繁复的步骤,只有对食材本味的追求。
卤煮花生,则是另一番风味,时间的慢炖与香料的渗透,赋予了花生别样的灵魂。卤煮,作为一种古老的烹饪方式,讲究的是“三分煮,七分泡”,在时间的流转中,让食材与调料相互融合,达到味觉的和谐统一。对于花生而言,卤煮不仅保留了其原有的营养与风味,更添了几分醇厚与层次。选用新鲜饱满的花生,轻轻搓洗掉表面的泥土与杂质,无需去壳。随后,准备八角、桂皮、香叶、花椒等香辛料,在清水中浸泡片刻,让香料的味道得以释放。生姜切片,大葱切段,一同放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水,大火烧开,这便是卤煮花生的汤底。待汤底沸腾,转小火,加入处理好的花生,让它们在温热的怀抱中慢慢成熟。此时,加入适量的盐,以及几勺老抽调色,使花生在卤煮的过程中逐渐上色。卤水需保持微沸状态,让花生在汤水中既能缓缓吸收香料的精华,又不至于软烂。随着时间的推移,厨房里弥漫起一股浓郁的香气,那是花生与各种香料交织而成的味道。大约1 小时后,花生的外皮开始变得柔软,内部却依然保持着脆嫩的口感,这便是卤煮花生最佳的状态。此时关火,让花生继续在汤中浸泡4 ~ 8 个小时,让味道更加深入。捞出卤煮好的花生,沥干汤汁,每一颗都饱满圆润,色泽诱人。剥开外壳,露出里面淡黄色的花生仁,入口先是卤汁的醇厚,随后是花生本身的甘甜。卤煮花生口感软糯、卤香浓郁的,无论是搭配清爽的啤酒还是温润的黄酒,都让人回味无穷。
从卤煮花生的鲜香中抽离,味蕾需要踏上一场新的旅行。现代烹饪技术的进步与对丰富口感的追求,使得人们研制出了更多样的花生口味,鱼皮花生与怪味花生则是其中的代表。鱼皮花生源于日本。因其表皮糕粉坯里掺有鱼皮胶,故称为鱼皮花生。20 世纪20年代,鱼皮花生从日本传入中国厦门与中国台湾地区。鱼皮花生吃起来咸中带甜,香郁酥脆。厦门生产的鱼皮花生选料严格,工艺操作认真,而且,花生仁与外壳不粘不黏、摇而有声,如琵琶音,厦门话“琵琶”与“鱼皮”谐音,故又称琵琶花生。鱼皮花生不仅仅是花生的变体,更是传统与创新巧妙结合的产物。制作鱼皮花生,需先为花生仁裹上一层面糊。这面糊中加入了鸡蛋、面粉、淀粉以及少许的糖和盐,调和至恰到好处的黏稠度,既能让花生仁均匀挂糊,又能保证炸制后的酥脆。油温需控制在中火偏上,能让面糊迅速膨胀定型,形成酥脆的外壳,也能避免内部花生仁过熟。随着“滋滋”的响声,鱼皮花生在油锅中翻滚,逐渐变得金黄而饱满。待其色泽均匀,外壳略微硬挺时,便可捞出沥油。此时的鱼皮花生,外壳酥脆,内里花生仁则保持着原有的香脆与甘甜,两者相得益彰。
怪味花生,以独特的味道挑战着食客的味蕾极限。怪,并非怪异难吃,而是集甜、咸、麻、辣等多种味道于一体。制作怪味花生,需先将花生仁炸至金黄酥脆,再另起一锅,用小火慢慢熬制成由糖、盐、花椒粉、辣椒粉、五香粉等多种调料混合而成的怪味糖浆。待糖浆熬至黏稠,迅速将炸好的花生仁倒入锅中,快速翻炒,使每一粒花生都均匀裹上这层糖浆。随着糖浆逐渐冷却凝固,花生表面便形成了一层外衣。品尝怪味花生,先是甜与咸的交织,紧接着是麻与辣的冲击,最后是花生本身的香酥,层层递进。独特的调味工艺让花生的风味变得复杂而迷人。搭配一杯清冽的白酒,怪味花生能瞬间点燃味蕾的火花。芥末花生,则更进一步,以其独特的芥末风味,成为下酒菜中的一股清流。轻轻咬开,芥末的辛辣瞬间在口腔中爆发,与花生的酥脆可口交织在一起,带来前所未有的刺激感。这种独特的搭配不仅提升了花生的风味层次,更能在饮酒间隙为味蕾带来一丝清凉。
花生之所以能成为酒桌上的常客,除了简单易得,好吃且便于消磨时光外,还能够增加酒的风味。孙宝国院士团队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该研究深入分析了花生与白酒相得益彰的科学基础。通过感官测试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团队揭示了花生内含的吡嗪类化合物对于白酒香气的增强作用,这些化合物能够显著提升白酒的曲香、谷物香以及陈酿香,进而优化饮酒时的整体感受。
花生从一粒粒埋藏于沙土中的种子,到餐桌上令人垂涎的佳肴,是食材的蜕变,更是生活的足迹。在夜幕下的酒桌上,无论是三五知己的欢聚,还是独自一人的放松,花生都能以香酥脆爽的口感,为人们带来愉悦体验。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文化的载体,情感的寄托。在品尝花生的同时,我们也在品味着生活的味道,感受着时间的流转。无论是简单直接的炒花生,还是卤煮花生的传统传承,抑或是鱼皮花生的海陆结合,花生的烹饪艺术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中,展现出了无尽的魅力与可能。每一种花生制品,都是对食材本身的致敬,也是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