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优化策略

  王冰 崔小巍 宋思奇 刘虹君 赵鹏

  【摘要】 就业指导课程是医学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目前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缺乏针对性教学,缺少科学设计的课程体系,存在教师专业性不足,教学与实践、就业指导服务契合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提出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在针对性教学基础上,实现内容与架构的动态适应性,教学模式与信息化融合创新,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建设,利用实习、教学医院等平台资源,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为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优化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22-1747-03

  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公共必修课,根据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和医疗行业的特定要求,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不应仅局限在提高就业率,而是应以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中国医疗体系建设及人民健康为宗旨,引导医学生深入挖掘自身,提升医学生职业规划水平的同时,完善医学生就业技能,有针对性的将职业道德观念融入课程之中,全方位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医学人才。

  1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针对性教学

  目前就业指导课程没有统一标准的教材,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只有国家政策层面的指导意见。在此前提下,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有很大的自由度,高校可以根据学校层级、专业特点等设置符合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政策层面的自由度也让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设计中过度“求稳”,在课程体系符合“学业规划、职业指导、就业定位和教育”的基础要求后,缺乏创新、特色化与个性化发展动力。医学院校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大多停留在通识教育,未能将独特的专业要求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同时也未能针对新医疗改革形势下的人民健康福祉,对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调整。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亟需根据医学专业要求,引导医学生树立职业目标,提高职业修养,强化使命感[1]。

  1.2 课程体系缺少科学设计

  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针对性的内容,从入学到求职,形成科学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2]。医学是最古老的学科之一,无论新兴行业如何瞬息万变,兴盛衰败,医疗始终是人类生存最本质的需求。相对其他专业,医学更具备终身职业的内在属性,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围绕医疗领域的就业趋势,专业岗位需求、行业特性等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核心,帮助医学生了解医疗行业的就业环境,以及医疗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品质与能力。当前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更偏重于求职技能的传授,如课程体系中大多包含政策解析、简历构建、面试技巧及岗位搜寻策略等“术”层面的教学,相对忽视了引导学生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个人能力、兴趣及长期职业愿景设定求职目标和制定战略规划“道”方面的培养。医学院校缺乏科学设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重“术”轻“道”的不平衡,导致医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面临多重困境:缺乏动态调整求职策略的能力,对自我认知与市场动态把握不足,进而出现职业目标设定不合实际(过高或过低),只关注顶级医疗机构,遭遇挫折时难以有效应对。部分医学生因急于短期就业而忽视长远规划,或是失去方向感盲目接受工作机会,影响了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与满意度。

  1.3 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性不足

  就业指导教师是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就业指导能否落地生效的关键因素。在健康中国的整体规划下,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教师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指导教师要具备涵盖社会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管理学及法学等多个领域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因为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医学院校就业指导教师要能够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具备敏锐的医疗就业市场洞察力及预测能力。然而,当前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实践中面临以下主要问题:首先,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就业指导职责多由非医学专业背景的行政人员或辅导员兼任,仅作为其附加工作职责,影响了就业指导的专业性和深度;其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偏重理论讲授,而医学又是强调实践的科学,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忽视了针对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个性化职业规划的指导与实践训练,限制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发展;最后,师资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内容单一,缺乏与医学生见习、实习医疗机构合作的实训活动,导致教师难以掌握医疗行业的最新进展和临床实际需求,教学内容与未来就业环境脱节,难以满足医学院校高质量就业指导的需求。

  1.4 教学与实践、就业指导服务契合度不够

  目前绝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采用基础+临床两段式教学,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医学教育始终,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就业指导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实操环节较少。同时课程设置在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之间,距离医学生真正求职的时间较远,理论和实操不在一个时间节点。医学生大学五年级为毕业阶段,需要分散到各个医疗机构实习,难以进行就业咨询与指导。实际工作中,就业课程和真正的就业指导中间有大段的空白,导致医学生就业过程中,就业指导教师无法解决个性化、具体化的问题,就业服务无法全程化[3]。

  2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优化策略

  2.1 课程内容与架构的动态适应性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架构要结合国家对医学生培养,医疗发展大方向和政策性要求的目标,将医疗岗位需求、定位与学生专业的未来发展及学生个体化需求相结合。一方面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要结合医疗岗位模式、社会评价体系,以及对就业者能力需求,将医学伦理、医疗政策等融入到课堂中去,更新医学生对岗位的认知与对医疗行业的理解,深层次影响医学生的价值观体系构建;另一方面,医学院校现有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要在架构上不断优化,向微观的、动态的、信息化、多元化的方向转型,同时要契合医学生的职业选择,社会岗位信息、个体化与职位的匹配、个人价值体系的追求,课程体系教材的选择应该从传统的课本模式,转变为理论与现有案例的结合,对医学生进行个体化就业指导。

  2.2 教学模式与信息化融合创新

  医学技术是更新最快最前沿的学科之一,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也理应是更新速度最快,最为贴近医学发展需求的课程之一。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应该作为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之间的链接,将各级医疗机构的需求与学生培养相结合,达到需求上的匹配和契合。基于此,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要将多元化的信息引入课程,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短期之内无法改变传统授课模式的前提下,就业指导课程应尽可能加入大量与医疗相关的案例讲解讨论,通过反转课堂及模拟求职等方式,将最新的医疗行业市场需求引入课堂中,让学生能够以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用人需求,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信息化建设方面,考虑到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应给予医学院校就业指导教师更大的课堂内容决定权,鼓励教师在教课中引入医疗大数据,如可将本行业内前沿发展,行业内从业人员访谈等引入课堂,丰富授课内容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在理论上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求职策略和体系,在实操层面要做到真实有效接地气。

  2.3 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建设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设置专门负责教师培训与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的部门,招聘、管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教研室,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加入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教研室要开展丰富的学科活动,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成果评测机制等。教研室应开展周期性的活动,根据医学学科发展研判最新医学就业形势,更新求职面试技巧,尤其注重整合校友资源,引入医疗行业成功人士开展讲座,聘用临床医生作为导师等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医学院校应明确就业指导教师工作目标,提高就业指导教师准入制度,同时给予就业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以及工资待遇等方面的优待,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尤其注重引入有医学背景的专职教师。医学院校就业指导教师是一个需要多方面知识体系的教师队伍,对于就业指导教师的遴选和评价不能采用单一指标,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标准,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增加教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4 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

  医学院校应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供支持资源,深入挖掘内部能量,如附属医院,教学医院,见习医疗机构等,建立线上线下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咨询平台等。同时开发利用外部资源,通过校友资源的整合,利用访企拓岗的契机,与用人单位合作,为医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及就业机会。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了解最新的医疗改革政策,临床一线需求,引导医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自我特质与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相结合,面对新兴的医疗职业信息,互联网医疗的兴起,养老行业的未来发展,以及健康理念的更新,引导医学生不仅成为医疗工作的追随者,同时能够成为医疗工作的创新者,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为医学生种下创新的种子,成为未来新兴行业的开拓者。

  3 讨论

  3.1 优化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以应对医疗行业飞速发展的挑战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通识教育,在此基础上,医学院校应该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特殊性,从而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区别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优化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是促进我国医疗行业未来发展的基石。医学专业就业逐渐形成两极化状态,一方面,优质医疗机构人才集中,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难以吸引专业人才入驻[4]。现实对医学院校就业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医学院校需要全面升级就业指导课程,通过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模式优化及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构建一个既科学系统又紧贴医疗时代发展脉搏的教育体系,旨在帮助医学生从入学之初即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逐步形成个性化、目标导向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策略。这一过程强调医学生自我认知的深化,鼓励其基于个人兴趣、能力和职业倾向做出明智的医疗行业内部细化选择,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职业目标的和谐统一。

  3.2 强化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战略地位与教师队伍建设

  强化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不仅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中国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底层需求,医学就业指导课程要成为促进医学生平稳度过社会角色的重要桥梁。医学院校应该将就业指导课程上升到重要的发展战略地位,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就业指导课程的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财政与组织保障。通过顶层设计,系统规划课程内容与结构,确保课程既覆盖医疗就业市场分析、职业规划基础,也融入医疗融合行业动态、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医学院校应加大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通过多元化培训、学术交流与医疗机构实践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两方面的综合能力。鼓励教师掌握最新教学理念与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将医疗需求与课程进行有机融合,采用案例分析、模拟实训、职业导师制等互动式学习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实践能力。此外,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也反馈教师的教学表现,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全方位促进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竞争力与适应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4 参考文献

  [1] 王海军,陈曦,杨金丽,等.应用型医学院校创业就业教育模式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24,38(3):152-155.

  [2] 赵忠见.基于学生需求分析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优化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6):53-55.

  [3] 毛明明,夏颖.新时代背景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范式优化的驱动因素、内容诉求和支持路径——基于公共服务视角的反思[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3,40(3):198-202.

  [4] 牛踏宇.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分析与解决[J].中国就业,2023(11):47-49.

  [2024-11-08收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