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汤化裁方治疗湿热蕴肤型脂溢性皮炎案例分析报告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脂溢性皮炎,皮炎汤化裁方,验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2-07 11:06
张子熙 李琳
【关键词】 脂溢性皮炎;皮炎汤化裁方;验案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22-1758-03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SD),是一种慢性丘疹鳞屑性、浅表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头面、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1]。在中医学中将其归结为“白屑风”“面游风”“纽扣风”的范畴。SD存在于各年龄阶段,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为2%~5%[2]。其皮损初起为毛囊性丘疹,渐扩大融合成暗红或黄红色斑,表面上覆糠秕状鳞屑或油腻性痂屑,可出现渗出、结痂和糜烂并呈湿疹样表现,重者可泛发全身,伴有不同程度瘙痒,本病慢性经过,可反复发作[3]。近年来,患有SD的人群逐渐扩大。饮食习惯和压力性事件等与SD的发生有关。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抗炎、抗真菌、免疫调节、止痒等治疗方法,西药制剂往往起效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皮损状况,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良反应,比如:部分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涂抹后仍未能控制病程,病程反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导致激素性皮炎和反跳现象。朱仁康教授的皮炎汤是由经方银翘散、犀角地黄汤、竹叶石膏汤化裁而来。余师在皮炎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而成的皮炎汤化裁方在湿热蕴肤型SD的治疗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报道皮炎汤化裁方治疗湿热蕴肤型SD验案2则,以期为临床治疗湿热蕴肤型SD提供参考。
1 病因病机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言:“治肺劳热……头生白屑,瘙痒不堪,然肺为五脏之盖,其劳损伤肺,气冲头顶,致使头痒,多生白屑,搔之随手起……皆从肺来,世呼为头风也”,第一次提到了SD与肺热相关。《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言“……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明确指出了本病的病因与脾胃湿热,风邪蕴于肌表相关。《外科真诠》中言:“白屑风初生发内,延及面目耳项燥痒,日久飞起白屑,脱去又生。由肌热当风,风邪入毛孔,郁久血燥,肌肤失养,化燥症也。”阐明了本病的病因与风热之邪郁于肌表,久之血热化燥,损伤肌肤有关。SD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饮食不节,外感风热,素体虚弱等。临床上常见的病机可归纳为脾胃湿热、风热血燥、肾阴亏虚。
(1)湿热蕴结:本病最常见的病因是湿热。患者平素恣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运化不利,湿热之邪蕴阻肌肤,发而本病。朱仁康教授[4]认为本病是因喜食肥甘厚味之品,使湿热蕴于脾胃,而后上蒸于头面,又复感风邪而发病。景洪贵[5]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归结于以下两种原因:一是过食肥甘辛辣刺激厚味,湿热内生,湿热之邪侵犯中焦脾胃,郁蒸于皮肤;二是脾失健运,胃失纳降,湿邪困脾,日久化热,蕴结皮肤[5]。
(2)风热血燥:朱仁康教授[4]认为风邪贯穿于本病始终,风邪又可以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风和内风在白屑风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剧烈运动后汗孔开泄、腠理打开,体热受风,血分有热,蕴于肌表,风邪化燥而发病。陈彤云教授[6]提出,长期的津血亏虚,肝血不足,肝失所养,风从内生,日久化燥,津血不能滋养肌肤。在一病理变化在皮肤上则表现为干燥皲裂、紧绷脱屑。
(3)肾阴亏虚:张理梅教授[7]主张治病求本,她认为本病的根源在于肝脾两脏,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情志不畅、过度辛劳、精神紧张,而致肝肾阴虚,加之复感风邪,风邪直中皮毛,郁久化热,热盛伤阴,阴血亏虚,血虚风燥,肌肤失于濡润而成。陈达灿教授[8]认为本病初起与风、湿、热邪密切相关,但其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原因在于本虚。素体阳气常泄,作息不规律,过度劳倦,情志失调,以致肾阴暗耗,故多阴虚,阴虚不能濡养故易造成面部干燥、细薄鳞屑。
2 辨证施治
方玉甫教授[9]根据皮损特点先区分“干湿”,总结病机,再详细分析证候表现,灵活辨证,遣方用药。干性皮损多分为血热风燥型或血虚风燥型,其中,血热风燥型治以清热凉血、祛风止痒,血虚风燥型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湿性皮损则需辨别是实证还是虚证,实证多分为肝胆湿热证和胃肠湿热证,虚证多为上热下寒证、阴虚火旺证。肝胆湿热证治宜清肝胆湿热、凉血祛风止痒,胃肠湿热证治宜健脾除湿、清热解毒。上热下寒证治以清热燥湿、温经散寒、益气养血,阴虚火旺证治宜滋阴清火、凉血除湿。陈彤云教授[6]认为,关于SD,需对脾与胃两脏腑病位精准把握,再结合“风、热、燥、湿”的病性,对皮损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又将皮损进一步细分为干性型及湿性型两种。干性型临床辨证分型为风热血燥证,治疗当以祛风清热、养血润燥为主。湿性型临床辨证分型分为风热血燥证、脾胃湿热证、肝胆湿热证三型,治宜凉血疏风、清利湿热。
3 案例分析
案例一:患者男,23岁,2024年5月14日初诊。患者颜面部反复起丘疹伴瘙痒1年余,近日新发皮疹增多,刻下症见:丘疹多位于面颊及鼻翼两侧,色红,上覆淡黄色油腻痂屑,口苦,纳可,熬夜,小便可,大便秘结,3~4日一行,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皮肤科专科检查情况: 颜面部可见密集分布大小不等红色丘疹,颜面部皮肤油腻。西医诊断:SD。中医诊断:面游风,辩证:湿热蕴肤型。治则:清热凉血,利湿止痒。方药组成:黄芩15g、栀子10g、生石膏15g、生地10g、赤芍10g、丹皮10g、茯苓20g、薏苡仁30g、苦参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大黄6g、生甘草6g。免煎颗粒7剂,早、晚饭后温服。期间每周定时于门诊复查。二诊:患者诉瘙痒较前减轻,颜面部皮损较前减少,大便2日一行,原方去大黄,如上法服用,继续口服中药免煎颗粒7剂。三诊: 患者已无瘙痒,皮疹基本消退,皮肤油腻减轻,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略黄腻。续服上方7剂,巩固疗效。嘱患者忌食海鲜、牛羊肉等发物、辛辣之品,少食油腻、甜食等,多食蔬菜;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
按:本例患者过食肥甘辛辣刺激厚味,湿热内生,湿热之邪侵犯中焦脾胃,郁蒸于皮肤,归属于湿热蕴肤型SD。正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言“……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明确指出了本病的病因与脾胃湿热,风邪蕴于肌表相关。本方中,黄芩善清上中二焦湿热,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栀子善清泻三焦火邪,清利三焦湿热;生石膏清泻阳明实热;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清热而不伤阴;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在辅助清除体内湿热之邪的同时,凉血而不留瘀;薏苡仁、茯苓利水渗湿;苦参清热燥湿、止痒;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辅以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同用共奏清热凉血,利湿止痒之功,使患者的症状得以缓解。
案例二:患者女,15岁,2024年7月23日初诊。患者头皮起疹伴瘙痒1个月,刻下症见:头皮部可见淡红色斑片伴鳞屑,散在红色粟粒样丘疹,头皮油腻,口中粘腻,月经量多、色暗红,痛经,乏力,纳可,寐差,学业压力大,小便可,大便溏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皮肤科专科检查情况: 头皮部可见散在分布大小不等淡红色斑片及红色粟粒样丘疹,上覆白色鳞屑,头皮油腻。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中医诊断:面游风,辩证:湿热蕴肤型。治则:清热凉血,利湿止痒,补气健脾。方药组成:黄芩15g、栀子10g、生石膏9g、生地10g、丹皮10g、茯苓20g、薏苡仁30g、苦参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黄芪9g、益母草20g、香附10g、茯神10g、生甘草6g。免煎颗粒7剂,早、晚饭后温服。期间每周定时于门诊复查。二诊:头皮部红斑片部分消退,油脂分泌较前减少,疹色转暗,瘙痒较前减轻,睡眠情况较前略有好转,乏力感较前缓解,继续原方治疗,免煎颗粒7剂。三诊:头皮部丘疹消退,已无瘙痒,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效不更方,续服上方7剂。嘱患者忌食海鲜、牛羊肉等发物、辛辣之品,少食油腻、甜食等,多食蔬菜;生活规律。
按:本例患者脾失健运,胃失纳降,湿邪困脾,日久化热,蕴结肌肤,归属于湿热蕴肤型SD。本方中所用的黄芩善清上中二焦湿热,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栀子善清泻三焦火邪,清利三焦湿热;生石膏清泻阳明实热;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清热而不伤阴;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在辅助清除体内湿热之邪的同时,凉血而不留瘀;薏苡仁利湿健脾;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苦参清热燥湿、止痒;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益母草活血调经;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茯神宁心、安神;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考虑本例患者平素乏力,故在方中加黄芪补气健脾;同用共奏清热凉血,利湿止痒、补气健脾之功,使患者的症状得以缓解。
4 小结
SD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以头、面、胸背等处多见。SD存在于各年龄阶段,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SD中湿热蕴肤型是常见证型,大部分患者因平时多食用辛辣之品、膏梁厚味,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常,脾主运化水谷,水液代谢功能失调,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蕴结而成,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聚难化。此证皮损潮红,头面油腻,点状糜烂渗液,油腻性鳞屑,结痂;伴有口苦,口黏,脘腹痞满,大便黏腻,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湿邪伤人又常与热、风、暑相兼为病,故利湿之法常结合清热、祛风等法。因此,本病主要应采取清热利湿之法,清除湿热之邪,调和脏腑功能,使诸症得除[10]。本文中所用的皮炎汤化裁方由朱仁康教授的皮炎汤(生地黄、生石膏、丹皮、赤芍、知母、金银花、连翘、竹叶、生甘草)去知母、竹叶,加栀子、黄芩、茯苓、薏苡仁、苦参、白鲜皮、地肤子化裁而来,具有清热凉血,利湿止痒之功效。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期间要让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严格忌口,不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5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郑捷主编. 皮肤性病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3.
[2] Okokon EO, Verbeek JH, Ruotsalainen JH, et al. Topical antifungals for seborrhoeic dermatitis[J].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2015(5):CD008138.
[3] 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2版.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775-776.
[4] 高云逸,宋坪.朱仁康辨治白屑风经验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2):7167-7169.
[5] 景欣,刘磊,高晔,等. 景洪贵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经验[J]. 中医药导报,2017,23(2):109-110.
[6] 李丽,曲剑华,陈彤云.陈彤云分型辨治脂溢性皮炎经验[J]. 北京中医药,2020,39(12):1234-1236.
[7] 李嫦嫦,刘路星,张理梅. 张理梅教授治疗脂溢性皮炎经验浅谈[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38(5):31-33.
[8] 秦爽,莫秀梅,刘俊峰,等. 陈达灿教授治疗脂溢性皮炎经验[J]. 亚太传统医药,2022,18(3):111-113.
[9] 王莹,徐俊涛,方玉甫. 方玉甫治疗脂溢性皮炎经验[J].国医论坛,2023,38(1):63-65.
[10] 任慧云.从湿热体质论治脂溢性皮炎[C].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生殖医学分会暨男科医学研究院2019年学术年会、云南省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三次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465-467.
[2024-11-15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