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認為特區政府在公共衛生及健康促進方面,還有哪些提升的空間?
澳門立法會顏奕恆議員:健康關聯著居民幸福感,近年來隨著病毒更新換代,加上全球化的影響,一個地方的傳染病更容易演變為全球大流行,因此在防範各類傳染病上,特區政府需防範於未然,完善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加強與鄰地政府防疫部門的合作,繼續強化流行傳染病趨勢的監測和預警機制,盡早將流行傳染病的苗頭遏止,保障全澳居民的健康,同時要加強居民防範流行性疾病的意識,推動居民掌握最新資訊。
特區政府在發佈《藍圖》時,提及到居民健康生活實踐不足,並以近年居民健康調查報告為例證。近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工作類型的改變、線上娛樂活動增多,湧現許多“久坐族”、“低頭族”,加上快餐文化、外賣文化及預製菜的流行,不少居民蔬菜、水果攝入量未能達到推薦標準,而紅肉攝入和鹽攝取超出推薦量,居民的運動、飲食健康習慣有待進一步改善。現在慢性病有年輕化趨勢,很多年輕人對自己健康了解不足,容易產生諸多誤區,這意味著在健康促進工作上仍有提升的空間。
對此,建議特區政府持續落實《藍圖》中的三大行動策略,加強不同慢性病的預防和篩查,大力推動健康知識普及化,聯動機構持續優化健康企業、健康校園、健康餐廳等計劃,從多方面動員廣大居民學習健康知識,培養良好的健康習慣,營造良好的健康運動、飲食氛圍,共同打造“健康城市”。
澳門博士智庫何鍾建博士:特區政府每年通過不同的活動來宣傳和推廣健康生活,衛生局也會有醫務方面的專業人士進入社區進行宣傳,從不同層面促進居民的健康素養。在此我想提出來的是,澳門有無可能做一個全民健康數據的追踪庫,用以推進公共衛生建設,如按照不同的年齡層,按照性別等組別進行分析,也是深度數據分析,我認為澳門在這方面有待構建,建議聯同一些大學共同來做。
構建全民健康數據庫,無論從政策或學術的角度來看,都是有價值的,最重要的有利健康城市的構建,有利特區政府在推廣衛生政策以及投放資源時,更加全面、精準一些。
此外,澳門協和醫院,其位置靠近石排灣的經屋和社屋群,這裡有較多長者居住。建議醫院開展外展醫療服務,為這些長者提供就醫方便,提升長者照護質量;在此社區的社服機構可以協助開展這項工作。
澳門醫務界聯合總會副會長黃駿傑醫生:特區政府在公共衛生及健康促進方面,可以著重考慮以下兩個方面的提升:
一是在公共衛生方面,經歷疫情後,特區政府可以健全公共衛生防護網建設,優化重大疫情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完善公共衛生應急法律法規,優化醫療衛生服務的體系和結構等。
二是在健康促進方面,特區政府可以進一步推動“健康企業”和“健康校園”計劃,通過企業和學校的推動,將“健康澳門藍圖”政策推廣及落地,鼓勵全民參與。通過創設健康環境和提升個人健康行爲,構建健康澳門的目標,包括爲員工提供健康福利,降低工作壓力和健康風險,提高員工職安健意識,以及提供精神健康相關服務,擴大社會支援網絡等。
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蔡通副會長:衛生局從“預防優先,妥善醫療”的理念部署,推動和落實各項衛生政策和措施,當中免費醫療制度及初級衛生保健體系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太平洋地區典範”。在肯定相關工作成效的同時,廣大居民亦認同在澳門“看病難”是一個普遍而迫切的訴求。
居民眼中的“看病難”可以大概分為輪候時間長及醫療服務質量兩大類問題。在澳門的醫療體系下,要成為一名獨當一面的專科醫生,必須從完成學業到臨床實習,成為註冊醫生再進行專科培養等漫長的職涯發展,一般需要8 至10 年時間,這也導致專科醫生的數量增長速度,並未能與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相匹配,直接導致了澳門居民在就醫時需要面對長時間的輪候。
而對於醫療服務質量的問題,儘管澳門人口密度高,但低於鄰近地區的人口規模,制約了本地專科醫生在日常工作中所能接觸到的病種及病例數量,使他們難以通過診斷與治療疑難雜症和重大疾病來累積豐富經驗,以及提升醫療技術。當澳門的專科醫生在面對罕見病症或是採用前沿技術時,有時會尋求外地專業力量的支援,亦形成了居民眼中對本地醫療水平不及鄰近地區的印象。
隨著《醫療人員專業資格及執業註冊制度》的順暢運行,確立提供醫療培訓場所回應醫科生實習需求,以及澳門協和醫院的正式運營,將進一步完善澳門醫療人才的培養體制,提供青年醫生更多接受專科培訓及實際操作的機會,使他們可以持續提升自身能力,從而提升澳門醫療服務的整體水平。
此外,在健康生活方面,據調研顯示,本澳部分市民運動量仍不足,飲食營養、作息等亦存在不足。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大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廣力度,加強健康教育和宣傳活動,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鼓勵居民增加運動、改善飲食習慣,以及平衡生活與工作的關係。
隨着電子政務的發展,“一戶通”亦增設“我的健康”功能應用,實現居民自我查閱自身醫療記錄及健康數據。建議當局研究在現時的功能基礎上,讓居民授權系統查閱內存的不同的健康數據資訊,定期獲取健康評估及建議;又或考慮加入線上基本慢性病檢測或診斷功能,加強市民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控制慢性疾病的風險因素。建議透過設置線上反饋平台,藉收集市民的意見,持續關注社區健康的實質變化,動態調整及完善短、中、長期規劃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