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润如玉 舒适心定

  • 来源:安邸AD
  • 关键字:北京,反差,遐想
  • 发布时间:2024-12-13 20:16

  北京的深秋本就美好,而当杨采钰斜靠在卧室的弧形沙发上,下午四点的光线透过朦胧纱帘,恰到好处地浸染过她的头发、脸庞,此刻坐在她对面,我仿佛欣赏着一幅古典肖像画,不由发问:“这儿一定是整个家中,你最爱待的角落吧?”不料,她却浅笑轻摇头:“我很少坐在这个角落,最常待的是客厅的书桌区域。”那个最让她有安全感,最“本我”的书桌区域,由一张维多利亚时期的宽大书桌“压轴”,桌面有好看且带着时光印记的皮质纹路,背后是一件紫檀书架,也因为体量与材质的厚重,人坐在它面前时,不论是写字、读书、插花或看剧,都会带着“端庄”仪式感。这一使用场景,不免与此刻我们眼前无限“松弛”的杨采钰,形成一种反差的遐想。

  其实,探访杨采钰的家,你会发现,各种有趣的反差,以丰富的细节展开: 寂的禅意感,克制简约的肌理,颜色跳跃的绘画,几何线条的抽象艺术品,老家具与当代设计的碰撞,都鲜活融于一室,层次渐进,充满张力和生命力。这也像她在屏幕上塑造的多样女性角色,既可以是明媚阳光的,也可以是忧郁带着年代感的,又或是时髦而独立的…… 她说:“很难用几个词来表达对空间美感的理解,我的心境随时间和阅历不停变化,对家里的风格和布置,甚至是艺术品的喜好,都在变化着、调整着,这也是生活的一种乐趣。”

  设计和塑造一个空间,也和演员塑造角色一样,需要深入的了解和感受。这个家的设计师Chris Shao(邵程)是杨采钰的好朋友,两人相识于高中时代,“我很了解她的审美,对生活的需求,以及她想要的家的样子,设计与沟通的过程都很顺畅”。在Chris看来,屏幕之外的杨采钰非常自信、平和、独立,尤其在审美态度上,“所以这个家更像一个共创的空间,而不是把我们的设计美学输出给她,我不想设计得太满,要给她留出空间去填补。”Chris说。而对杨采钰来说,判断一个空间舒不舒适,是能不能让她长时间保持轻松平和的心态,“待得住”。她和Chris一起,为空间定下了素雅、安静的基调,又不希望过于“侘寂”空灵,依然希望“氛围是温暖,带着舒服包裹感”,所以在墙面肌理、软包布艺的选择上,都加入了能提升温度的质感。

  艺术品是家中的另一层“温度”,但对杨采钰来说,收藏艺术品一定是以艺术性为先,“而不是为了妆点空间而存在”。她从小就喜欢欣赏美好,对她而言,美不限于形式,无论画作、雕塑、鲜花,或是服饰,背后都贯穿着审美的逻辑,所以收藏艺术品,也是一种“心态和时间都到了”的缘分。她从一次佳士得“浮世绘”系列作品的拍卖开始对艺术收藏着迷。家中有几幅艺术家林寿宇的作品,简约而抽象的风格,是她当时特别钟爱的感觉。“我当时看了介绍,了解到他是一个心中驻着禅意的艺术家,那种淡淡的生活态度,也是我想追求的。”

  对于收藏的艺术品,杨采钰会将他们摆出来,根据心情调换位置,而不是放在仓库里。“在收藏上,我的原则是要去欣赏它,因为真心喜欢,才会想要长时间拥有它,而不是以升值作为考量。她的艺术喜好,也在与艺术日复一日的交往中发生改变,从起初喜欢抽象简约的作品到如今开始欣赏跳跃亮丽的作品;从起初比较关注战后时期的经典作品,到这两年也关注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我收藏的东西虽然两极化,但都还在一个审美体系之下。”

  除了用眼去欣赏艺术,杨采钰也尝试用手和心去直观感受。若有一段空闲时光,她会在家里的阳台上画画,画她喜欢的花和器物。她说画画带给她愉悦的体验,“甚至达到一种‘心流’的状态,能量随着笔刷流淌,从笔头到笔尾的那一瞬间,杂念都消失了。”即便不在家,在剧组或旅行路上,她也会将这份雅兴带在身边,“用iPad画,想到哪儿就画到哪儿。”

  阅读也是杨采钰探索自我和大千世界的方式,她最近看了很多关于心理方面的书,原因在于她喜欢研究自己的状态,对自我充满了好奇心。“我很想知道,一件事让我愉悦、平和或是忧郁的原因,我可以接受任何状态的自己,但我想知道为什么,保持一种自我观察和觉知。”练习书法是目前最能让她进入专注的方式,“书法也是一种绘画,每一笔,每一个结构,你需要更专注去体会它”。

  作为演员和公众人物,杨采钰的日程像是排在一条不停歇的轨道上,在家的时间尤为珍贵。她也感叹:“在外拍戏久了,回来时甚至会一瞬间忘记了家在几楼。”因此,这个家既是生活的容器,也是让她“全然放松下来”的港湾。她很享受这样和自己相处的时光,早上起来,先在心爱的大书桌上练书法,听播客,下午看书、看剧、做运动,晚上奖励自己一杯酒,彻底放松。此刻,空间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件家具、物件,每一幅艺术品,都释放出微妙的气息和能量,和她的呼吸交织在一起,浸润在心里,形成独属于她的安心与入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