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基于业财融合的高校收入管理优化
- 来源:国际商务财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收入管理,业财融合,数字时代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1-03 21:09
马冠超
(中国传媒大学)
【摘要】收入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收入多元化、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及高校预算管理一体化实施,高校收入管理面临越来越高的要求。文章在深入分析高校收入管理现状基础上,总结高校在收入核算、收入管理机制、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数字经济时代业财融合视角对高校收入管理优化路径进行研究,从完善收入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升级信息技术和提升人员素质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设对策,探讨数字经济时代下高校收入管理业财融合的实现路径,对新时代高校收入管理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等学校;收入管理;业财融合;数字时代
【中图分类号】F275
一、前言
随着教育投入机制的改革,高校寻求多元化资金渠道,使收入来源复杂化,提升了对精细化管理的需求。传统财务管理模式难以满足严格的管控要求,需通过动态预算管理来实现财务管理优化。
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推动高校财务从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业财融合成为重中之重。2019年的政府会计制度和2023 年的预算一体化系统整合,进一步推动高校经济业务与财务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业财智能融合已成为提升高校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
本文分析目前高校收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数字经济发展及管理会计中的业财融合理论,提出系统性解决对策,优化高校收入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以期在全面预算管理要求下,通过较为准确的收入预算推动支出预算优化,提供高质量决策信息,使资源配置更及时、更优化,从而提升高校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二、高校收入管理现状分析
按照财政部要求,我国高等院校从2019 年1月1 日起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相较于以前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在会计理念、核算基础、会计处理原则和报告披露要求等诸多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虽然自从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改革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应用指南等一系列文件,但是收入准则迟迟未予出台。这反映出高校收入管理在实践中的困难,高校需要在现行制度框架内自行摸索平衡解决。目前高校收入实践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收入管理流程较为分散
当前高校收入管理包括立项审批、合同审批、收款确认、票据开具、入账复核和收入分配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由多个部门、科室或不同负责人管理,管理过程高度分散,财务部门在收入管理中较为被动,经常处于管理链条末端。有时前端业务流程不规范或审核不严格,倒逼财务部门不得已追溯相关业务部门或归口管理部门重新审核。这种碎片化的管理方式导致高校对收入流程整体把握能力不足,缺乏宏观把控,每个业务人员只了解自己的业务范畴,各业务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甚至有时出现部分真空管理,财务部门难以实现对收入全流程的主动介入和全面控制。
(二)财务与业务部门的沟通机制有待优化
财务与业务部门沟通联动机制不健全,导致收入信息在业务和财务之间难以及时有效传递,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由于财务部门并不掌握银行到款对应的业务信息,而须依赖业务部门主动沟通来款认领,经常导致收入确认不及时。另一方面,出于对财务信息隐私性和安全性考虑,除科研到款挂账外,财务到款信息一般不全面公开,使得业务部门难以及时了解到款情况。再加上政策宣传和人员调动等原因,导致资金认领流程不明确,引发挂账问题并增加了清理暂存款的难度。
(三)财务监督与廉政风险防范机制需完善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仍以事后核算为主,无法实时反映业务现状,管理会计职能发挥不充分,很难杜绝部分业务的资金收入未经学校同意即自行收取。这些创收活动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给检查和监督带来了障碍,有“小金库”廉政风险。目前管理机制下,只能通过定期检查事后监督的方式,对各部门进行预警,无法做到事前有效预防,很难从源头上避免收入未上交的财务情形,难以保证收入确认的完整性,加大了财务风险和廉政风险。
(四)高校收入核算严谨性不足
随着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引入权责发生制,收入确认需要提前对合同中的履约义务进行精确识别。然而,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挑战。首先,由于财务部门通常处于流程管理链的末端,很难及时掌握业务或合同信息,加之往来款管理和坏账准备的计提审批流程复杂,导致许多收入仍以传统的银行到款后再入账方式进行处理,难以满足权责发生制的核算要求。再者,在科研经费等预收款合同的收入确认方面,财务难以获得业务实时进展信息。目前大部分高校采取实际累计发生的合同成本占预计总成本比例的单一方式来确认科研收入,难以按照制度要求灵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确定合同完成进度。显然,这种“以支定收”的方法不适用于那些经费未到位而科研活动已经开展的项目,并且对于大量结题未结账的科研项目,预收账款不能及时转化为科研收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五)高校收入管理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
相比支出管理无接触式网上报销等信息化建设,收入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后很多,主要因为收入核算相对复杂,目前主要依靠线下人工完成,并且收入管理需要各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对接。而早期高校信息化建设缺少顶层设计,各职能部门大多围绕自身业务职能开发建设系统,系统之间因为技术标准、底层架构和接口开放性不统一导致对接融合困难。分散独立的系统导致数据重复录入、数据不一致以及信息壁垒等系列问题,难以实现数据集成共享与实时数据处理,对跨部门协作和信息流畅传递造成了影响。例如,校园一卡通与校医院、图书馆及后勤系统中的收费数据常有不匹配,教务系统与学生收费系统的学费数据不一致,影响了收入的精确核算和统计。同时,由于各部门已在构建各自系统上投入巨大,存在不愿意为适应其他部门而调整系统的情况。综上,高校迫切需要建设业财信息一体化平台,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三、基于业财智能融合优化高校收入管理路径
上述问题本质都在于传统管理模式下,高校通常以职能划分为核心进行业务管理,导致财务与业务相分离,难以达到现行管理要求。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高校采取业财融合这一新型管理模式,结合数字时代信息化技术应用,从完善收入制度建设、优化内部流程、强化信息化支撑、改进绩效考评以及提升人员素质等多个层面完成管理智能优化。
(一)建立收入全流程管理制度
基于业财智能融合理念,高校应打破以往以传统职能划分的管理理念,而以业务流程为核心进行管理制度建设,自上而下推进业务和财务流程系统化整合。对包括学费收入、科研收入、创收收入等各类业务,根据内驱需求进行流程梳理及优化设计,将财务分析和财务管控引入到关键业务环节,保证各类业务与财务的协调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全面科学规范的收入管理制度,确保各类收入准确区分,合理合规开具票据,并做到及时准确完整核算。结合财务制度、管理维度合理建立项目信息,做到以项目为维度的业财信息可视可算可用,进一步整合碎片化的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方便随时进行收入跟踪管理、风险评估及财务分析等实时动态管理。
以非学历培训收入流程为例,在项目立项审批环节,归口管理部门在非学历教育管理系统完成立项审批后,即推送至财务系统进行财务立项审核,使财务部门第一时间知晓该培训项目收入信息,便于进行收入预算等后续管理;在项目收费环节,归口管理部门及时催收并按照优惠条款审核收费标准,财务部门按照归口管理部门推送的收费标准在统一收费平台完成收费;票据管理方面,通过嵌入开票接口,自动根据培训班性质及缴费人选择开具相应票据;收入确认及分配环节,财务根据收费及票据信息完成入账,并按照规定的分配比例完成收入分配[1]。
(二)完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业财融合管理模式下,高校需要优化现行内控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在深入梳理业务活动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将内控组织架构与各类业务相融合,优化审核节点设置及具体审核权责,完善各部门各岗位审核风险控制点,确保全流程同步控制。建议构建扁平化管理决策结构,增强信息处理时效性,避免因管理层级太多增加控制风险,注重加强内控执行力和监督力[2]。明确各类收入的管理责任主体和具体核算流程,通过细化流程、明确职责、强化监督等措施,确保每一笔收入都能及时准确地纳入学校统一账户,杜绝任何形式的违规收费或“小金库”。
同时,建立完善的收入风险管理机制,对可能存在的收入确认不及时、不合规、票据管理混乱等潜在风险点进行识别、评估和应对,确保高校收入核算安全有效。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和专项审计,排查收入管理中的漏洞和风险点,及时整改,形成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制定收入风险管理应急预案,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最大程度降低损失,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风险防控体系。
(三)优化收入管理绩效考评
高校需要以价值创造为共同目标,结合各部门各业务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加入业财融合绩效考评指标,引导财务和业务部门放弃本位主义,综合考虑过程与结果、收入数量与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短期任务与长期发展规划等设计全面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收入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定期进行绩效跟踪和反馈,确保绩效考核工作的持续性和动态性。
同时,重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通过将财务指标纳入到对各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考核体系,使财务成果与业绩评价相结合,从而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关注并积极参与财务管理,共同提升高校整体运营效益。对违反收入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找到问题发生根源并改进不合理流程。结合成本核算及考评指标结果等合理测算收入分配比例,形成“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四)建设业财一体化信息平台
高校业财融合涉及财务、教务、学工、后勤、教辅、人事、资产以及科研等职能工作,需要在学校层面建设一体化业财信息平台,涵盖合同、培训、教务、科研、后勤以及收费平台等传统系统功能。该平台不止是简单地系统对接集成,而是以各类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将各项管控嵌入流程管理中。通过业财平台,各职能部门无缝衔接,将学校资金流、业务流与信息流集成为可实时共享的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共享和交换,实现收入管理的高效化、规范化与智能化,提升财务管理效率,同时为决策层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提升财务管理效果。业务部门也可实时获得财务数据反馈,加强业务预期管理,及时发现业务活动风险点,确保财务信息与业务活动同步更新,实现真正的业财一体化[3]。
未来可依托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基于历史数据建立收入预测模型,满足动态预算管理模式;及时发现异常收入波动或潜在风险点,提前发出预警信号,有效提高财务管理的风险防控能力。另外,通过业财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可以直观展示收入管理全过程,实现收入信息透明化,便于管理层及相关部门监督审查,保障收入管理的透明度和合规性,增强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五)提升财务人员综合技能
随着经济业务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普及,财务工作将从以职能为重心向以流程为重心的运作模式转变[4]。财务人员除了要有先进的财务思维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还需在精通传统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具备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具有业财融合理念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具体而言,高校可以通过轮岗来提升财务人员全局观,帮助其深入了解从立项审批到收入入账的全流程管理,在熟悉政策依据的基础上深入洞悉判断各项收入业务中的风险点,以按照新要求完成制度修订和信息化建设,做好收入分析、预测和监督。另外,为提升财会人员信息化水平,高校可以组织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办公软件应用和数据库管理培训;引入先进财务管理软件,进行实战演练,确保团队熟练掌握各项功能;开设Python 等编程语言课程以及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增强数据驱动决策的技能。
四、结论和建议
高校现行以传统职能划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带来财务与业务的分割,导致收入管理水平难以大幅提升、核算信息质量较低,财务监督滞后,存在内控风险。本文基于业财融合理论,结合数字经济时代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智能业财融合带来的机遇,建议高校重新梳理业务流程、将财务管控嵌入每个关键业务环节,自上而下塑造业财管理思维、以流程为核心制定收入管理制度和内控管理架构,搭建一体化业财信息平台,同时改进收入管理绩效考评体系。在人才建设方面,提出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等具体优化路径。未来高校应进一步关注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通过调研和学习借鉴,不断推动高校收入管理水平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 彭晓虹, 吴瀚, 杨铭. 大数据和智能化背景下高校业财融合的思考[J]. 中国总会计师,2023(11):138-141.
[2] 张江涛, 程晓芳.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13):61-63+69.
[3] 应益华. 智能化时代基于业财融合的高校财务转型研究[J]. 国际商务财会,2021(14):41-45.
[4] 刘锐军, 罗德慧. 基于“业财融合”视角的高校财务一体化信息平台构建探究[J]. 教育财会研究,2022,33(02):49-54.
责编: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