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的积极意义与政策建议
- 来源:银行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1-07 16:38
王 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2024年7月末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扩大和优化保障房供给,不仅着眼于解决房地产市场的短期困境,而且立足长远提高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性,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实现标本兼治。
发展保障房有助于房地产市场走出短期困境
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矛盾是供需失衡,供给相对过剩,商品房库存去化周期较长,而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由于房价经过多年上涨处于过高水平,而人口增长出现拐点,人口老龄化加剧,短期实体经济不振制约居民的收入增长,房价上涨预期降低。供需失衡的矛盾难以通过房价大幅下降进行化解。如果任由房价大幅下降,金融风险会显著提高,居民财富缩水会使消费受到抑制,将形成房价长期下跌预期并导致房地产市场超调,会持续拖累实体经济并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单纯采取大力度的房地产需求端刺激政策,即使会在短期形成房价上涨预期并带动房地产价格和销售的增长,但在目前房价高、住房自有率高、供给总量高的情况下,房价上涨难以长期持续,可能只是将当前房地产市场遇冷局面推迟一段时间,房价上涨一段时间之后又会面临更大的下跌压力。同时,高房价提高了居住成本,挤出了消费,降低了年轻人的婚育意愿,会制约经济中长期增长。
在此背景下,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房的政策,短期内能够迅速消化商品房库存,改善商品房供需失衡,降低房价下跌压力,稳定市场预期;有助于减轻开发商的财务压力,减少“烂尾楼”的出现;同时满足中低收入居民的居住需求,为进一步放开一线城市的限购打开了政策空间。
发展保障房能够提高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稳定性
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运行的核心在于供需平衡,房价保持长期稳定。新加坡和德国作为世界上房地产市场发展平稳的典范,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房价长期保持稳定,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居民的居住问题,使居民没有较大的居住压力,能够享受较好的居住环境。房地产没有带来相关金融风险,没有造成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实体经济因而能够健康发展。
具有较高波动性的投机需求,往往在一开始就推高房价,进而形成房地产泡沫,为其后的房地产市场下行埋下隐患。而提高保障房供给,能够抑制投机需求、降低房价波动、稳定房价预期,从而提高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稳定性。
当房价持续上升时,中低收入家庭面临越来越大的购房压力,居民出于对房价进一步上涨的担忧,可能会通过高杠杆进入市场。由此推动市场趋热,吸引投机者利用房价上涨获利。而配租型和配售型保障房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住房供应体系,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稳定的住房选择,减少他们对房价上涨的恐慌,降低市场投机需求和房价波动幅度,稳定房价预期。通过保障性住房解决居住需求,也能够降低潜在的金融风险。配租型保障房能够起到稳定市场租金的作用,在房价和租金上涨时,能够降低“通过购房出租获得高回报”的投资需求。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使保障房不仅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了稳定的住房选择,还为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稳定支撑,成为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稳定器。
发展保障房有助于释放长期经济增长潜力
高房价提高了居民的居住成本,挤出了投资、消费,使资源更多流向房地产部门,阻碍了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而当前我国经济难以承受房价大幅下降,通过加大保障房供给,可以在一定程度化解这一困局。
增加保障房供给可以缓解青年和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压力和焦虑,减轻他们在住房方面的支出负担,释放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提升消费能力。住房压力的减轻能够提高青年的婚育意愿,提高人口出生率,从长期看有助于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增加保障房供给遏制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可以使更多的资金被引导流向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领域,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政策建议
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应该立足长远进行规划和设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发展发挥稳定器的作用。
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宜居性和吸引力、切实满足中低收入居民的居住需求。过去一些区域共有产权房出现了弃房率较高的现象,部分区域的公租房出现长期空置,造成资源浪费。一方面是由于这些保障房大多是在比较偏僻的区域建设的,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利,部分房子建设标准不高,质量缺乏保证,部分地区申请流程较为繁琐;另一方面,高房价不仅反映居住属性,而且反映金融属性,而共有产权房虽然在周边房价基础上打了折扣,但是仅有居住属性,没有金融属性,吸引力不太大,影响居民的申购意愿。
因此,需要改善保障性住房周边的交通条件和配套设施条件,保证一定的建设标准,加大对保障房建设的质量监管力度;保障房的选址和布局应避免与商品房隔离,通过合理布局可以共享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申请机制,提高申请效率;保障房价格可以根据实际申请情况进行调整,以提高保障房的吸引力。
提高保障性住房分配的信息透明度、确保保障性住房公平分配。信息公开透明是保障房公平分配的前提,要完善信息公开公示相关制度,构建智能高效的信息系统平台;建立透明公开的申请和分配制度,防止高收入群体进入保障房体系,并完善监督和惩罚机制;定期检查保障房使用情况,严禁保障房被滥用或转租,确保真正需要的群体获得保障;对于配租型保障房应设定一定年限的租赁期,期满后重新评估申请者的收入和财产情况是否符合继续租住的条件;完善退出机制,避免不再符合条件的家庭长期占用资源。
完善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层次、满足不同群体的居住需求。合理规划配售型和配租型保障房的比例,优化供给结构,帮助中低收入群体获得符合其收入水平和实际居住需要的住房。配租型和配售型保障房之间可以设置更加灵活的转化机制,可以根据市场形势以及配租型和配售型保障房的申请情况,灵活调整保障房的供给结构,更好地应对居民收入变化、就业调整和家庭结构变化等带来的居住需求变化,从而提高保障房的吸引力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可以在租赁需求旺盛的时期或区域,将部分配售型保障房转化为配租型保障房;设计“租转售”模式,在配租型保障房合同中设置购房选择权,租户可以按一定的折扣价优先购买其租赁的配租型保障房。
完善保障性住房的长期管理、运营与维护机制。保障性住房要实现保障民生和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长期作用,需要重视初期的收购和建设,更要重视后期的管理、运营和维护。要设立专门的保障房管理机构,负责保障房项目的租赁管理、维护保养、居民服务等工作;要设立专项维护基金,用于保障房的长期维护和维修、基础设施升级和日常管理等工作,确保不会因资金不足而影响保障房体系的长期可持续运营。
保障房的筹融资是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应建立多元化、稳定的融资机制,除了中央补助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抵押补充贷款(PSL)和保障房专项贷款等融资渠道,还应进一步拓宽保障房融资渠道,如推广保障房REITs发行,推广通过公私合营(PPP)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房的开发、运营和维护,鼓励设立公益信托基金,为保障房项目募集长期资金。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