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资深落榜生—— 罗隐

  • 来源:小读者阅世界
  • 关键字:进士,罗隐,落榜生
  • 发布时间:2025-01-12 20:52

  歪歪兔童书馆

  李商隐的朋友令狐绹曾经担任宰相长达十年之久。有一年,他的儿子考上了进士,为了庆祝,令狐家大摆宴席。在前来道贺的人里,有一个名气响当当的诗人,他就是当时被誉为“三才子”之一的罗隐。罗隐虽然没带来什么值钱的礼物,但他送上了自己写的一首诗以示祝贺。

  令狐绹读了罗隐的诗后,转身就对儿子说:“我今天真是太开心了,不是因为你小子进士及第,而是因为我得到了罗先生送来的这首诗!”

  罗隐虽然才华过人,却在科举之路上屡屡受挫。作为唐朝资深落榜生的他,也见证了唐朝灭亡的最后时刻。

  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经过唐武宗和唐宣宗两代君主的努力,似乎有了一点儿起死回生的希望。就在李商隐去世的那一年,罗隐来到长安,准备参加第二年的科举考试。

  等到公布成绩的那天,名声在外、才气过人的罗隐却落榜了。他周围那些欢呼雀跃的考生一个个衣着华丽,仆人随行,看起来都是贵族出身。而像他这样的寒门子弟,似乎无人得中。

  那一年是公元859 年,二十六岁的罗隐开始定居长安,复读重考。他坚信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这年秋天,被称为“小太宗”的唐宣宗去世,太监们篡改了唐宣宗的遗嘱,贪图享乐的唐懿宗成为新皇帝。

  唐懿宗精通音律,说他是音乐天才也不为过,可惜他对音乐和饮酒的兴趣远远大于做皇帝。唐懿宗当上皇帝后,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每天必须要听音乐。要是宫里没有舞乐宴会,他就浑身难受。

  上梁不正下梁歪,位高权重的大臣们借机溜须拍马,大肆捞钱,唐宣宗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很快就被花了个精光。作为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也逐渐成了权贵后代的游戏。接连考了几年都以失败告终的罗隐也想疏通一下关系。他辗转各地,想要获得引荐和赏识。

  可惜他不是个会拍马屁的人,即便获得了令狐绹的赏识,也没能给他带来实际上的帮助。

  在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之后,罗隐彻底忍不住了,他写了一部针砭时弊的著作《谗书》,痛斥那些当官不为民做主的人。他的朋友看完这本书后忍不住告诉他:你的书写得十分精彩,但是得罪的人太多了,你这辈子想当官估计是没戏了。换成现在的话就是:“书写得很好,下次别写了!”

  可罗隐是晚唐的著名愤青,不当官可以,不骂人不行。老百姓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贪官污吏们却不劳而获。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既然直来直去容易得罪人,那说点儿别的事儿总行了吧。要是谁觉得被冒犯了,那一定是他自己心虚!

  罗隐采取迂回战术,他没有直接骂人,转而写起了蜜蜂。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中小学古诗词

  罗隐似乎把所有的温柔和同情都留给了像他一样的凄苦百姓,所以他的诗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可是他的这份才华对他参加科举考试一点儿帮助都没有。毕竟,说老百姓是蜜蜂可以,说当官的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这就很难让权贵接纳罗隐。

  除了喜欢得罪人,长得难看也是拖累罗隐的原因之一。古代的科举考试需要经过皇帝的最终面试,所以颜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加分项目。但是罗隐的样貌属于丑到特立独行的那种。他前前后后参加了十几次科举,皇帝都换成唐僖宗了还是没成功。很多人都劝他,没必要非得在科举这一棵树上吊死,既然已经天下闻名,没必要非得追求进士这个头衔。

  认清了自己处境和现实的罗隐,最终放弃了科举。他想要把自己的烦恼全部抛在脑后,去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自遣》

  罗隐放弃科举后,便躲到九华山隐居去了。罗隐原名叫罗横,也就是在这前后,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罗隐,意思就是我再也不参加科举了!再也不想着做官了!

  可是,资深落榜生罗隐的平静生活被另一个科举落榜考生黄巢搅了个稀碎。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雪》

  罗隐关心百姓的方式始终是温柔体贴的,对于唐朝政权也是一样,他始终希望唐王朝变好。

  但黄巢就和罗隐不一样,向来吃穿不愁的他对于农民的关心十分直接:既然赋税这么高,农民吃不上饭,那干脆把收税的朝廷赶走不就得了!所以黄巢没有像罗隐那样对唐王朝寄予希望,他的态度相当简单粗暴,一个字:打!

  黄巢在长安自称皇帝,建立了一个短暂的政权。虽然几年后黄巢战败身亡,起义也被平息,但是此时所有人都知道,大唐可能真的快要完了。

  公元907 年,梁王朱温把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唐哀帝赶下了龙椅,唐朝正式灭亡。取而代之的,是朱温建立的后梁政权。

  伤心的罗隐不得不承认,就算是曾经强大到万邦来朝的大唐,也终究逃不过王朝兴亡更替的命运。他所在的江南地区,在春秋时期分属吴越两国。当地的百姓认为,是因为越国派出了西施,使用美人计才灭掉了吴国。罗隐非常不同意这个说法,他反问当地人说:要是西施真的是“红颜祸水”的话,那越国的灭亡,你们又想赖到谁的头上呢?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

  晚唐的酒没能把罗隐灌醉,反而是几十年积累的愁,越来越沉地压在他身上。罗隐最终做了一个道士。后来朱温想请他去朝廷做官,被他拒绝。公元910 年,唐朝灭亡三年后,七十七岁的罗隐在杭州去世。

  (摘自《唐诗来了!——在诗人故事中轻松读唐诗(下)》,海豚出版社,歪歪兔童书馆 出品,歪歪兔童书馆 图,有删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